荔波瑶山古寨
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实践创新中,贵州立足本地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对其进行有效提炼、展示,同时坚持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丰富消费者的体验感与获得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新动力、新消费,不断增加了文化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从贵州的实践中, 我们发现非遗赋能旅游发展可以有四个路径, 可以为旅游增添四种“力量”。
(一)以非遗充实景区内容力
近年来,景区内容不足、吸引力匮乏的问题越发严重,一片山水几个古迹或者一批人造古建就可以收费经营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有效解决景区内容不足的问题?贵州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传统技艺、传统表演、民俗节庆等非遗项目互动性高、参与性强的特点,将其展示、体验空间拓展到周边景区,通过政府搭桥、企业携手,引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常态入驻景区,可以极大地充实景区的内容力,可以提升景区的持续创造能力、传播能力和影响能力。
黔南州龙里县的“金海雪山”景区坚持“非遗 + 景区”,专门建有“乡愁园”,依托“中国稻雕艺术之乡”“中华布依第一寨”“长衫龙”“布依族医药益肝草制作技艺”等独有的非遗名片体验场景,在景点打造中有机植入体验感强的非遗项目活动,将非遗与旅游景区进行融合融通,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力和游客吸引力,使得农文旅融合更“融活”。在遵义“璀璨乌江寨·非遗嘉年华”活动期间,乌江寨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万余元,景区内客房出租率达66%,单日游客最高接待量达5千余人。作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黔东南州,拥有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侗寨等众多以非遗为主要吸引物的特色景区,随着“村BA”“村超”爆火,2023年黔东南州共接待游客7879.45万人次,同比增长25.7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5.82亿元,同比增长37.01%。其中,非遗旅游占比50%以上。如在黔东南州丹寨县的万达小镇,小镇将丹寨县的30多个非遗项目引入小镇经营范围,非遗商户的占比超过70%,加上中国丹寨非遗周、中国非遗文创节等节事活动的落户,其文化业态得以更加丰富,成为近年来贵州文化旅游的网红小镇。
(二)以非遗重塑线路吸引力
非遗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很强的体验感,由此,我们发现,不仅可以通过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助力旅游发展,而且可以通过“非遗+ 研学”的各种创新,形成“体验非遗”的核心吸引力,不断创造文化旅游的新活力。
贵州省推出了“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等系列非遗研学线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讲述贵州故事的亮丽名片。在此过程中,“非遗 + 研学”融通了周边沿线的文化廊道,不断丰富了沿线旅游供给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有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跟着非遗去旅行,非遗研学到贵州”在国内外声名渐显。如推出了以肇兴侗寨为轴心的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和以苗寨为核心的苗岭传统村落精品旅游射线等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在铜仁市江口云舍村(AAAA级景区)建成了集观赏、游玩、体验于一身的皮纸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造纸作坊的操作间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参与平台,市民和游客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体验千年古法造纸术的独特魅力。有着“侗歌窝”之称的从江县小黄村,有各种年龄段的侗歌队27支,“听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品侗家特色美食”已经成为游客到小黄村旅游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以非遗焕新文创生命力
引导非遗当代实践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融,既可以拓展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方式与路径,也可为文创产业提供更多文化素材与创作灵感,有效焕新文创生命力。在此过程中,借助文化创意、现代设计、文化科技等新生力量,通过非遗类IP、文化创意符号、知识产权等对非遗的文化生态、产业形态和发展环境进行创新,在更多层面、更广领域、更大舞台宣传、展示、传播“多彩贵州”的特色魅力,以此不断转化新范式、创造新时尚、引领新消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贵州以传统工艺振兴为抓手,通过支持和鼓励非遗工坊、企业依托刺绣、银饰、蜡染、竹编等非遗项目,结合当下热点,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并在旅游景区、旅游村寨及线上平台等进行展示展销,助力旅游消费提档升级,塑造了一批文化底蕴浓郁、体验性强、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创品牌。如黔东南州支持当地非遗企业围绕“村BA”“村超”元素,积极开发了“村宝宝”“66篮球服”“村超牛”等银饰、刺绣、蜡染系列文创产品,持续丰富非遗文创产品供给。在线下设置“村BA”非遗特色产品销售、体验区,将非遗文创产品与当地农特产品一起进行展示展销。在线上,开设系列公益直播,让各路网红直播带货,让广大网民边观赛边购物。仅台江县、榕江县就带动50余家非遗企业、工坊、合作社共计销售系列非遗文创产品超过2000万元。同时,推动“非遗 + 电商”销售模式,拉近了非遗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拓展了非遗系列产品销售渠道,带来了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进一步激发了非遗的时代活力。如2022 — 2023年非遗购物节期间贵州非遗产品的线上销售额3000余万元。“ 村BA”“村超”期间,台江、榕江非遗美食、各类非遗文创产品的线上销售额8600余万元。
(四)以非遗提升品牌形象力
非遗具有跨文化的传播力,从而能够产生极大的文化影响力。它不仅对宣传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具有品牌性作用,而且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好途径。
贵州省通过利用非遗创新品牌推介的方式方法,丰富品牌传播的途径手段,完善一体联动的协作机制,着力提高贵州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度、普及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利用各种民俗活动、传统节日举办节庆活动。2024年共补助非遗专项资金300余万元,支持举办苗族姊妹节、布依族“三月三”、四十八寨歌节、德江炸龙习俗、赛龙舟等活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俗节庆活动成为旅游新密码,展现传统文化新魅力。
贵州省充分运用非遗资源,讲好贵州故事,传播贵州声音。如贵州省电视台制作“叙·非遗”系列节目,2022年围绕“苗绣”主题,推送视频和新闻53条,点击热度达1635.2万+。2023年以《叙非遗·寻找记忆》为主题,重点围绕传统工艺类项目录制12集微纪录片,分别在国内动静、抖音、国外facebook(脸书)等平台投放,截至2023年12月27日,该节目国内传播量突破1.3亿次。2023年在春夏米兰时装周举办贵州苗绣精品展,据统计,全网共刊发相关信息9993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4亿次,安莎社、法新社等400余家海外媒体发布信息800 余条 / 次,覆盖海外受众2.4亿。2024年3月联合央视拍摄《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篇)》,涉及全省四级名录项目40余项,参演传承人、群众演员1000余人,2024年8月中旬在CCTV1频道播出,全网曝光人次5.74亿,登上微博核心热榜6次,话题阅读增量2.29亿。
拥有绚丽多彩民族文化的贵州是非遗资源赋存极其丰富的宝藏之地,对非遗的开发利用才刚刚开始探索之路。2022年公布的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贵州就有14个项目入选,其中荔波县瑶山古寨等3个景区入选非遗旅游景区,黎平县肇兴镇等4个小镇入选非遗旅游小镇,雷山县麻料村等7个村入选非遗旅游村寨。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借助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加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遗资源会逐步成为区域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资源,成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富矿,成为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及发展方式转型的核心竞争力。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工作的重要指示,不断推动非遗与旅游宽领域、深层次、高质量融合发展,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丰富体验空间、延展时代表达。非遗和旅游双向赋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综合业态越来越丰富,融合程度越来越密切,可以更好推动旅游经济螺旋式上升发展,更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更好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创新力。
王 明,教授
贵州师范学院非遗研究中心。
刘孝蓉,副教授
文化和旅游部
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
点赞、分享、在看
点击标签阅读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