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谈起异淋>10%(专业名词:反应性淋巴细胞),首当其冲想到第一个便是EB病毒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而传单时间拖久了,容易引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LH),外周血三系可见降低。
现实中病例真会按常理出牌吗?
本案例就会告诉你,临床病例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
【案例经过】
5月28号审核血分析报告时看到一例单核细胞比例46.5%,顿时来了兴趣,因为单核细胞比例≥20%,很有几率挖出血液病。
查看血球仪端界面,发现自己多想了,因为WDF散点图显示:淋巴细胞散点灰区,呈冲顶状(有说法像火箭升空样,又长又直)。
【案例分析】
(1)查看患者信息,男,16岁。分类计数,反应性淋巴细胞比例16%。血小板未见聚集,也确实比较少见。
提示传单?建议加做EB病毒?
且慢。
临床诊断写到:腰背部疼痛、单纯疱疹性神经痛。
就是这个诊断,让我直接pass了传单想法,加上该患者是长期随访的一个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因为特殊病例不多,基本有些患者名字,都有印象)
所以,真相就是:患者为ALL化疗后随访,PLT 44×10⁹/L也能理解,由于化疗后会出现低白、免疫力下降情况,病毒也就有了可乘之机。
而对于病毒感染,会刺激淋巴细胞母细胞化,出现胞体变大、胞浆变蓝,也即是我们镜检看到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异淋)。
(2)如果该患者不是ALL化疗,诊断也不是单纯疱疹感染,而是上呼吸道感染,此时可再问问症状是否发热、淋巴结肿大,再来提示传单或加做EB病毒,准确率会更高一些。
既然要体现镜检血片的价值,那就得看准来,临床才愿意相信形态的重要。
(3)外周血报告,异常白细胞形态:异淋16%,异常血小板形态:血小板数稍低,备注栏:考虑疱疹所致异淋。
写异淋,不写反应性淋巴细胞,是因为临床暂无法接受和理解检验一些名称术语的变更。
(4)临床用拭子取疱疹分泌物,外送第三方检测,带状疱疹病毒DNA定性:阳性。
(5)后期随访血常规图形、数值变化情况。
5月29号,末梢血,淋巴细胞散点灰区,无法分类。
5月30号,末梢血,淋巴细胞散点正常显示。
6月1号,静脉血,淋巴细胞散点正常显示,异淋比例6%。
可以发现,随着异淋比例的下降,淋巴细胞散点可正常显示。
【总结】
当时发现这个病例时候,就有一种想法,异淋大于10%不一定完全等同于传单,还需结合一些临床的体格检查和症状再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