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种已知的延续

文化   2024-10-22 04:30   北京  

“我就是我的身体”这个信念遮挡了我内在的实相。我被物质层面的吸引所催眠,紧抓着形式并一直把外物当真。在临在的努力中,我总是想要获得对一种形体,一种新的形体的感觉,但那只是一个形体。我日常机能的运作以及我感觉自己身体的方式都妨碍了我觉知到自己的真实本性。只有我对自己的概念不再根植于身体层面时,一种超越寻常想象的了解、一种新的了解才会显现出来。
我们的常“我”渴望延续性。我们的头脑从不停息。我们不敢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不敢直接面对空虚——这会带来一种可怕的孤立感。我们害怕孤单,因为我们害怕没有存在感,害怕没有体验。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已知的延续,我们总是在已知的范围内行动,不敢去触及未知。但已知是无法接触到未知的,基于已知的思维也无法进入未知。我们必须让那部分自我死去,这样未知才能显现出来。
如何才能触及内在的真相呢?我只有了解了常“我”的运作和它对永生的持续追求才能够真正地触及内在的真相。这个“我”能体验到什么呢?为了了解自己,我需要带着清明不懈地去觉察常“我”的活动。获得这种了解是很艰难的,但它会带来无比的喜悦和静默。这个“我”不停地升起和消退,不断地去追寻,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它总是感觉受挫。它总是想要“更多”,而且它的欲望又是彼此矛盾的。如果我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排除头脑的干扰。我的内在不应该有一个偏袒一方的评判者,这样只会让冲突继续。我的内在也不应该有体验的主体或客体,这样才能有直接的连接。这种直接的连接会带来理解。静默不应该来自于反应,而是应该基于对思维过程的了悟。
有时候,我会感觉到一种完全的孤立,我不再知道如何与周遭连接。我在任何地方都总是会感觉到孤单。即使是与好友或家人相处时,我仍旧感到孤单。我不知道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不知道实际上是什么把我和他们连接在一起。这种孤立和隔离的感受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头脑——我的名字、我的家庭、我的地位创造出来的。我需要体验到这种孤立感,我需要像穿越一扇门一样穿越它,达到一种更好的状态一种更深的完全“放下”的状态、 一种“一体”的状态。这不再是一种隔离的状态,因为隔离本身也被包含了进来,包括所有刺激和反应在内的整个思维和体验过程也都被包含了进来。当我们在各个层面的意识上都理解了这个过程,我们的思维和感受就不会再被外部事件和内在体验所影响。当头脑里不再有刺激和反应我们就会达到 “放下”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里我们才能找到真相。
为了活出静默的状态,为了了解事物的本相,我需要获得一种空无的感觉,没有任何想象的投射。我尝试着脱离这个由掩盖我内在实相的幻象构成的世界,不被它所影响。我专注于“这里……现在”。我不会像以往那样去填充这个空无。我感受到我就是这个空无。我接受这里什么都没有,我不再寻求庇护或保障。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只能看到虚空的瞭望哨一样,我在寻求静默的状态。这种内在的静默意味着放手和臣服。我的常“我”臣服了,我的头脑在一种超越思想和语言的态度中变得更加自由。这就像是一种让头脑活动全部停止的静心。
我需要去感受一种真正的孤立,哪怕我感觉不到周围人的关注和理解,哪怕我因此体验到悲伤。从日常的、想象的和虚幻的东西中孤立出来是很棒的。这意味着我第一次了解到“我在”。这种孤立意味着脱离了一切已知,脱离了一切不在此刻、不属于超越时间的当下的东西。这种孤立以一种空无的形式出现,但它不是一种绝望的空无。这是我思维品质的一种彻底转化。当头脑从所有的话语、恐惧、欲望和斤斤计较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它就会进入静默的状态。这时,会出现一种深刻的渺小感,这就是谦卑的本质。同时,我会感受到真正地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看起来更为真实的世界。我只是一种更加宏大的实相中的一个微粒。我体验到孤立并非是因为缺少了什么,而是因为这里已经有了一切 —— 一切都已在此

艺术家
高端艺术人文指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