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长约7550字,阅读需时11分钟
“
业务高端、客户付费能力强、管理公司化……“红圈”律师事务所一直被认为站在律所鄙视链顶端。然而,外部环境变化,行业下行的压力平等降临在每一家律所,高速增长了二三十年的红圈所,似乎也被迫慢了下来,开始出现降薪、裁员、离职等现象。
”
跳出“红圈”
大鱼:最近一两年,我从身边朋友、社交媒体上观察到一个现象:许多“红圈”律所合伙人、律师纷纷离职,要么加入别的合伙制律所,要么带着团队自立门户,做一家精品小所。您作为同样从红圈所跳出的合伙人,是否也感受到这样的趋势?
某律师:我确实能感受到这几年红圈所的人员流动性变大了,而且走的大部分是相对年轻的、40岁左右的初级合伙人。但是可能也没有明确的数据表明所谓红圈所律师离职潮正在发生。
他们在红圈所可能还称不上是骨干力量——比如在我的老东家,骨干合伙人依然是70后合伙人,无论是在客户质量、创收规模及对律所的贡献上都更胜一筹,但是,年轻合伙人毕竟是律所的未来希望。
大鱼:您自己是什么时候加入红圈所的,又是什么时候选择离开?
某律师:我是 2008 年研究生毕业开始找工作,当时对于我们同学而言,律师并不是职业首选,但我一门心思想做律师,并且想去最好的律师事务所,于是就加入了本地的一家红圈所分所。
但说实话,那个时候它还没有被冠以“红圈”,我也是很多年以后才听说了“红圈”这个概念,当时在我的认知里,有很多知名的品牌律所,和红圈所一样,都属于“好律所”。直到现在我也认为,红圈所和非红圈所之间,并不存在一条界限分明的鸿沟。很多律所都同样优秀,只不过不巧没被划分到“红圈”范畴内而已。
所以,我一直不认为所谓“红圈”是一个光环,或者一种独特的身份标签,这可能也和我的成长经历相关。而让我决定离开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我所处的业务领域,这两年发生巨大的变化。业务收入的急剧下滑,使得红圈所相对较高的固定成本、比较严格的创收考核标准于我而言难以承受,甚至扣掉成本后几乎是“倒贴”,多重压力下我们团队内部也经过反复讨论,决定离开。
大鱼:红圈所的成本压力和考核压力具体是怎样的?
某律师:不同红圈所的内部考核制度和创收压力是不一样的,差别非常大。很多从压力大的红圈所离开的合伙人,会选择去压力小一些的其他红圈所。
我之前在的红圈所,既考核团队的整体创收规模,又考核人均利润率,对我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并且,所考核的创收必须是基于你的细分专业领域,也就是“一主两辅”。比如你是主做建设工程的律师,机缘巧合有几个刑事案件想找你,这个时候你必须把这个案子转介绍给主业为刑事业务的合伙人,你自己是不能做的。
考核人均创收实际上就是在卡成本线,意味着每一位合伙人尽可能要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而这其实只有一种可能——每一位合伙人必须去服务那帮最优秀的、付费能力最强的客户的业务、那些“金字塔塔尖”的业务。我知道的一些合伙人,能够把成本率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这是非常厉害的。
大鱼:你们所指的成本,都包括哪些?
某律师:包含人工成本和综合成本在内的所有成本,工位费物业费等等全部包含在内。比如很多律所的工位费只有几万,但红圈所的要十几万,当然这个数字有可能折算了一些其他的费用,例如水电、物业、打印费等等,但整体还是很高的。
虽然同在一家红圈所,但是所内合伙人的水平和能力差别还是很大的。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年轻合伙人,其实出去争取业务,也会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大多数时候能够赚取的,还是一个市场平均的收费水平。这个时候如果你的成本比其他律所又要高不少,那就很难受了。但是,有些资深的合伙人,他们的议价能力更强,或者能够解决一些其他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他赚取的利润率就会更高,也就更符合红圈所的标准。
这种考核机制还会对团队成员的成长带来影响。很多人说,在红圈所,有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目标,每年升级涨薪,7年以后升合伙人。是的,没错。但是有个前提是,你的合伙人或者团队要能够满足前述创收总额、人均利润的考核要求。如果达不到,团队成员的晋升和涨薪就会比较困难。
比如,有个资深律师想晋升为合伙人,那么他在晋升为合伙人的第一年,就会有创收要求(但是绝大多数年轻合伙人此时是几乎没有独立的创收能力的)。所以团队负责人不仅要保证自己的创收达标,同时要确保自己的创收能力能够保证手下的二级合伙人创收达标,而且各自的创收不能重复计算。如果连续三年达不到合伙人最低创收标准的一定比例,就只能退伙。而此时,团队的其他律师也无法晋升、涨薪,即便你的合伙人真的认为你表现很好,也没法做到,只能寄希望于来年业务会好起来。同时,创收覆盖不了成本,团队负责人就有可能要“倒贴”。
另外,红圈所内部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一旦你的创收没达标或者成本超标了,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各类评奖、评优就和你没什么关系了。因为红圈所优秀的合伙人真的太多了,年创收几千万的比比皆是,而评奖的机会就这么多,你稍有懈怠就会彻底错过。
大鱼:也就是说,只要业绩下降,那么红圈所合伙人的成本就会显得格外高。
某律师:是的,在团队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人员工资、综合成本都是固定的。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来说,它的本意是为了激励合伙人,不断去开拓新的业务,不让大家“躺平”。这个用意本身是好的,但是,当市场、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无论怎么努力其实也很难取得收获,这种矛盾就会凸显出来。
我也思考过是不是要裁员——因为按照这套考核体系,在创收端无法改善的情况下,似乎唯一的办法就是裁员。但是经过反复的权衡,我还是很难下这个决心。
首先,律师费减少不代表业务减少,活还是很多,甚至由于行业越来越规范,我们的工作量其实是越来越大了,只不过收不上钱了;其次,从长远来看,如果因为短期的业务波动就拆掉团队,很可能是饮鸩止渴;再次,我的团队成员几乎都是从实习生开始带的,无论从情感的角度还是工作配合默契的角度,都很难下决心裁员;最后,从业务战略布局和团队长远发展角度考虑,我们甚至还要增加一些人手、高薪引入一些特定领域的优秀人才。说白了,人才是根本。所以无论如何,裁员都不是一个好选择。
如果业绩不达标,成本又降不下来,整个团队都不能晋升,也没有奖金。这种情况下,对于很多三四十岁的骨干律师来说,拿着五六十万、七八十万的年薪,干得非常辛苦,又没有自己的案源,也看不到晋升的空间,那么他们就会选择离开。
对于我自己来说,如果我团队的骨干律师要离开,我是非常心疼的。一方面人才培养不容易,另一方面从务实的角度,他们离开多多少少会带走一部分客户,这也很正常,因为这些客户平时就是他们维系的。
大鱼:我听起来就是,在红圈所的体制下,似乎人员流动是必然的。而在当下红圈所律师离职还有一层隐藏原因,就是大家对市场好像信心不足,不觉得短期内市场会有根本性的好转,不觉得熬一熬、业绩拼一拼还能再涨回来。
02
专业主义浸润的精英club
大鱼:我很赞同您刚才提到的,红圈所也不过是“好律所”中的8家所,红圈所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律所。但红圈所的独到之处在于,一是几乎在每个业务领域都有顶尖的合伙人,合伙人人均创收很高;二是红圈所内部的机制和文化,驱动了这些更好的合伙人做了更好的业务。
那么,您觉得红圈所出身的律师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质?
某律师:是的,很多所其实都很厉害。但是红圈所的厉害就在于,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最厉害的合伙人。红圈所最早的老一辈律师,他们的从业经历比较丰富,很多都有复合化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背景,他们也经历过白手起家、所谓“万金油”到专业化的过程;但我们这一代或者更晚一点的,从毕业后就在红圈所工作,完全就是温室里成长起来的花朵。
很多事情当时觉得理所当然,但是现在回头看看简直不可思议——我们从执业的第一天起,做的就是当时最高端的业务;我们的合伙人和带教律师会告诉我们,律师就是靠专业吃饭,专业是最好的拓展市场的方式,你只要把业务做好了,就不愁没有客户来找你;我们从业的第一天,就被告知应当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不熟悉的业务应该交给其他合伙人来合作;我们接触的第一个客户,哪怕知道我们是啥也不懂的小白,也会对我们笑脸相迎、客客气气迎来送往,因为他们都是最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当你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被打下这样的烙印,会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持续影响你的思维与行为,也会让你很难再做出改变。
在20多年前,这样的价值观是完全正确的,在那个年代、那种市场环境下,确实是只要你专业过硬,就会有很多客户主动来找你。但是斗转星移,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思维不一定适用。
“专业”暗含的另一层意思是严格的分工,无论是出于内心的价值取向还是律所要求——如果做专业范围外的业务,律所年底考评的时候会获得负面的评价——很多红圈所律师绝不会碰自己业务领域之外的其他业务。比如一个做资本市场的律师,接到一个劳动纠纷的案子,很可能第一反应是,这一块我不专业,得推给劳动法部门的同事去做——哪怕案子本身可能非常简单。
在这种氛围下,我觉得自己好像慢慢丧失接触新业务或者未知领域的勇气——这也是我选择离开红圈所的一个深层原因,我感觉自己解决问题、发展业务的思路都越来越局限。当然,如果你的专业领域可以稳定地发展,确实没必要关注其他业务,否则不聚焦也会有问题,“万金油”确实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所以专业分工是好事,但是有个前提,一定是有足够的业务量支撑。
大鱼:从我自己接触到的红圈所律师来看,我感觉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学历高,或者经历特别丰富;二是创收不见得都特别高,但肯定不低。红圈所在招人的时候是否也是这样的标准?
某律师:我参加工作的时候,红圈所对的学历要求还好,否则我也进不来。现在当然是水涨船高了;创收方面,如果一个团队想要加入红圈所,总创收是基础;此外还要看人均创收;红圈所还会考察新加入团队的业务类型,主要看能否补足现有业务结构里相对缺失的部分;另外,也看合伙人的年龄还有没有发展空间,合伙人的为人处事、人品性格会不会给律所带来潜在风险等等。
其实这些标准还是很严格的,放在北上广深还好一点,放在其他城市,符合条件的合伙人可能很少,当地做得好的合伙人也未必愿意去红圈所里。
大鱼:所以红圈所还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能开得起来,别的城市都有一定困难。
03
加入或离开,没有标准答案
大鱼:整体来看,对于已经有一定积累的合伙人,红圈所还是一个好选择吗?
某律师:如果你符合红圈所的条件,那么红圈所依然是个好选择。红圈所是一个精英club,进入这个club,会获得很多叠加的增益。
假设你的客户结构非常高端,都是上市公司、世界500强、央企等等,如果在其他律所,很可能只有最多一半的合伙人和你的客户结构类似,另一半做的是中小企业、个人客户,不会和你产生业务的交集,也不会为你带来额外的增量。但在红圈所,每个合伙人的客户层级都是差不多的,都很高端,那么就会有很多高端业务、高端客户合作的机会。
当然,硬币的反面就是无可避免的利益冲突问题,以及你是否能够永远维持这样的客户结构。比如很多服务于外企客户的合伙人,这几年压力就很大。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不再符合红圈所的标准,得从那个精英club里面出来了。如果不是因为市场变化、业绩下滑,考核的压力骤然变大,我可能也不会离开红圈所。
大鱼:那么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时候,红圈所为什么不对内部机制、考核制度做对应调整呢?
某律师:据我所知好像也在做调整,但离职之后我也不太清楚具体情况。
但是必须要认清的另一个事实是,其实从好几年前开始,每年合伙人们都在抱怨业绩压力大,但偏偏每年都完成了业绩,直到这两年有些人才发现是真的完成不了。可是即便外部环境不利,红圈所内部依然有很多业务领域是发展甚至高速发展的,进而带动律所整体营收情况依然稳定甚至略有上升。
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因为每个领域都有最优秀的合伙人,都能服务这个领域最优秀的客户,所以对一个事务所而言,它的各个业务板块可以互补,整体抗风险和抗周期力量是很强的。所以即便是调整,也不会是大的调整。资本市场业务不好破产业务好,非诉不好诉讼好,境内不好境外好。也许资本市场部合伙人想降薪,争议解决部的合伙人还想涨薪呢。
大鱼:那么对于年轻律师来说,红圈所还是好选择吗?
某律师:前些年,我们每周邮箱里都能收到欢迎新同事的迎新邮件,以前每周都有很多新人入职,后来就是每周一两个甚至没有,这两年确实觉得新人在变少。
但是对于白纸一张的新人来说,能够去红圈所接受高质量的培养和历练还是不错的,会为专业技能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培养自己好的工作习惯,眼界也会得到拓宽。
但与此同时,你的市场拓展技能很可能是缺失的。当然,这不一定会成为问题。如果你能加入一个创收高、资源好的大团队,拿着一两百万的年薪,依然能够过得比较舒服。在此过程中,如果你能够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资源,锻炼市场能力,有朝一日条件成熟,也可以选择独立。
但这几年,确实感觉到年轻人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个性越来越鲜明,很多人更愿意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客户资源会让很多年轻律师在执业几年后感到焦虑,那么就出来闯吧。年轻人主要得想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大鱼:新人招得少了,会导致现有年轻律师的活越来越重吗?毕竟就像您刚才提到的,虽然合伙人业务下降了,但是活也没有减少。
某律师:是有这个可能的。薪酬调整、晋升机会变少、市场竞争激烈、监管压力加大,多重因素叠加下,现在很多年轻人说,红圈所的性价比降低了。
大鱼:我整体听下来感觉就是,红圈所对于刚执业的律师是个不错的平台,无论是出于更光鲜的履历还是更规范的培养;但问题就在于,除非你能一直满足红圈所的要求、符合它的精英气质,或者你是手握资源的大佬,否则确实要为自己执业生涯长期发展早做准备。毕竟金字塔尖上,是十分拥挤的。
↓
律爱多产品旨在通过法律大模型结合法宝数据库和自建知识库,提供律所律师全流程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实现知识沉淀智能化、知识查询和再利用便利化以及知识资产应用多元化,赋能律所提质增效,提升法律服务标准化水平。
一、多元融合,全新律所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律爱多基于模型+数据+应用的产品架构,充分整合广泛的法律大模型与法宝专业数据库、知识库资源,支持律师/律所自建知识库,通过知识库搭建与管理、AI智能检索与问答、多元业务场景智能应用等核心功能模块,实现知识采集、收录、查询和再利用,提供一站式智能化律所知识管理及应用平台。
二、智能升级,效率倍增:一键实现律师个性化知识库构建
法宝在系统中增加了便捷的知识库搭建和管理工具,用户可以轻松上传、组织和分类文件,构建个性化的知识库,支持自动+人工编辑标签等功能操作。
三、全网全量数据,一站式智能精准检索
律爱多融合全网法律信息、专业法宝数据库(法律法规、案例、律师实务文章等),支持律师/律所自建知识库,通过“大模型+搜索引擎”的方式,提供「普通」和「研究」模式生成内容。
四、智能问答:场景驱动的精准解答
律爱多产品的智能问答模块,支持自然语言交互模式,能够快速响应并支持包括法条查找、类案推送、案情分析以及法律咨询在内的多种法律场景。同时提供延展性相关问题,启发用户提问思路,提高问答效率。
五、多元化智能应用:律所业务增长新动力
律爱多平台不仅优化了法律服务流程,还为律所提供了强大的业务增长动力,帮助律所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和法律服务的智能化创新升级。
六、共筑法律知识管理新生态:律爱多诚邀律师律所加入创新合作
我们期待并诚邀更多的律师和律所加入律爱多生态合作圈,利用律爱多平台的强大功能,搭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知识库,实现知识资产的高效管理和应用。
▼ 往期精彩回顾 ▼
中标喜讯!北大法宝成功中标中远海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法务合规风控数智化平台智能应用项目
律界智选,AI随行 | 北大法宝&嘉潍律师事务所“人工智能与律师发展”主题讲座成功举办
法宝AI开放麦 | 专业领域知识产品的打造——陶律师的简明知识沉淀指引
共创共赢,开启智能法律新未来 | 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与北大法宝携手共启战略合作新篇章
客户案例 | 北大法宝携手京东科技,高效引擎助力企业合规运营,推动产业数智化升级!
法宝承办 | 2024“威海海洋经济、法律、人工智能论坛”即将召开,诚邀您的参与!
法宝AI开放麦 | 法律职业中的人工智能:一个法律人的AI初体验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
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