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

百科   2024-11-07 18:16   江苏  

教材对于除法算式的认识是采用直接告诉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像这样的平均分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并由此引出除法算式,接着介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除法算式便这样给出来了。至于算式中的“÷”及被除数、除数与商名称的确定,都是直接给出的。我想,如果能够穿插一些对应的数学故事进去,那么将会极大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

1.体会除法算式产生的必要性

要把6个小朋友按每车坐2人求可以坐几车,就是从6个人里面每次去掉2人,于是得到减法算式6-2-2-2=0(个),正好去掉3次,也就是要坐3车。想一想,如果小朋友的总数量比较大,如24个等,也按每车2人,求可以坐几车,也要这样减下去吗?是的,太麻烦了,于是人们引入了除法的概念。于是把6个小朋友每车坐2人,就是把小朋友的总数量“6”按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看最后能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6÷2来表示。

同样,“要把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就是把6人按每组放1个,每次放完3组,就相当于从6人里面每次去掉3人,得到减法算式6-3-3=0,正好去掉2次,即每组2人。也就是把总数量“6”平均分成3份,每份2人,用除法6÷3=2来表示。

经历总数量被去掉的过程,除了让学生体会总数量被分成几个几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减法与除法的关系,为除号“÷”的产生提供活动经验。

2.体会除号的产生

既然除法是为了解决减法问题,那么除法中除号的确定就与减号有关系。这时,就可以介绍“÷”的由来。

在我国,当时人们是用算筹和口诀来计算除法;而阿拉伯人曾在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来表示除法,但这与减号易于混淆;数学家奥特雷德也曾用符号“:”表示除法,这与比的符号类似;后来,瑞士数学家哈纳在计算时,遇到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因没有恰当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就把阿拉伯人表示除法的小短线“-”和奥特雷德的除法记号“:”合二为一,用一条橫线段“-”从两个小圆点“:”中间分开,产生了表示除法的新记号“÷”,即除号,这也就是我们目前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

在这个小故事中,拉伯人短线“-”让学生联想到了减法,线段“-”从两个小圆点“:”中间分开联想到了平均分,而两者的结合恰恰产生了“÷”,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除法源于减法,又优于减法。

3.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在除法算式6÷2=3”中,“6”表示什么样的数?表示总数量可以,表示被平均分的数也可以。那么,你认为给“6”起个什么样的名字比较合适?既是被平均分的数,又是除法运算,于是起名为“被除的数”,即被除数。“2”又是表示怎样的数?可以表示每份数,也可以表示怎样平均分的数。是的,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所以称表示怎样平均分的数为除数。

至于为什么把除出的结果称为“商”,可以结合下面的故事传说来理解。在我国古代,有一个王朝称为商朝,也称为殷商,它的臣民就被称为商人。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从事商业买卖活动,买卖中需要商讨平均分配的问题。如4人跑买卖,赚了10头牛,于是商量一下,平均每人先分2头,另外2头牛暂且剩余下来,以后再进行分配。于是人们在进行交易和计算钱时,常常会用到除法来确定物品的单价或者分配物品的数量,渐渐地,人们就将除法运算得出的这个结果称为“商”。

借助等量减法引出除法,体会除法也可以是减法的简便计算;借助符号故事引出除号,感知平均分在除号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借助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探讨与故事说明,理解并掌握了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意义及由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除法算式的产生及各部分名称的表示,是必需的又是合理的,是优化的又是有趣味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追寻数学本质
数学教育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