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介绍|视觉语法理论:理论内涵、应用场景与代表论文

学术   2024-11-03 12:01   湖北  


01 理论名称

视觉语法理论


02 理论内涵

Kress&VanLeeuwen将上述三大纯理功能思想延伸到视觉模式,创建了视觉语法理论,认为图像意义由再现、互动和构图三种意义构成。对应概念功能,图像的再现意义是指图像中的文字、图案、意象等符号模态都能反应客观世界中的事件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Kress&VanLeeuwen根据图像的不同特点区分了两种图像,一种是叙事图像,另一种是概念图像。在叙事图像中,Kress&VanLeeuwen介绍了行动、反应、言语和心理四种过程;在概念图像中,介绍了分类、分析和象征三个过程。对应人际功能,互动意义是指图像制作者、观看者及图像中的各种模态相互作用的关系。主要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4个要素来实现。Kress&VanLeeuwen指出,图像行为能够传达图像意义,参与者的目光接触是体现图像行为的一种途径。接触分为“索求”和“提供”:当图像参与者目光所形成的向量吸引到图像观看者时,二者形成“索求”类图像;反之,当向量没有吸引到图像观看者时,形成的是“提供”类图像。在图像中,镜头取景的框架尺寸决定了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通过社会距离来体现的。社会距离分为亲近距离、社会亲近距离、社会远距离和公共距离四种。在图像分析中,李战子提出情态是指以色彩的饱和度为基础,从感官的编码倾向出发,重现图像里的客观实际。对应语篇功能,互动元素和表征元素协同作用构成了图像的构图意义。信息值(informationvalu-ation)、显著度(salience)和取景(framing)是实现构图意义的三种资源。图像中人或事物放置的位置不同,所体现的信息值也不同。在视觉图像中,不同元素的结构可以体现不同的信息值,比如:上下、左右、中心和边缘。图像中元素的尺寸大小,颜色明亮度可以体现显著度。运用各种视觉框架策略可以实现取景。


03 理论应用场景与解决问题

视觉语法理论主要研究图像与文本在传播信息时的衔接机制与互补关系,语言和视觉符号系统在语义表达上互为补充,协力构建统一连贯的语篇。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先要观察图像包含的视觉信息元素,然后分析其与语言符号是否构成重复、近义、反义、上下义、搭配及整体与部分等关系。


04 参考文献

[1]张红岩,李晓燕.视觉语法视角下大学校标的多模态意义建构——以麻省理工学院校标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14,30(05):70-72+79.


05 相关范文

[1]陈丹宜. 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初级对外汉语教材插图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1.DOI:10.27032/d.cnki.ggdwu.2021.000493.

[2]官悦,张皓月.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下的多模态分析——以电影《夺冠》海报为例[J].英语广场,2021(13):55-58.DOI:10.16723/j.cnki.yygc.2021.13.016.

[3]向燃. 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初中英语教材图像文本多模态研究[D].西南大学,2021.DOI:10.27684/d.cnki.gxndx.2021.000484.

[4]孙晓萱,王冰,孙颢齐,谭敏.视觉语法理论下李子柒《蜀绣》多模态话语分析[J].大众文艺,2021(02):141-142.

[5]邱萌. 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DOI:10.27312/d.cnki.gshsu.2020.000460.

[6]刘伟华.视觉语法理论下的微博广告多模态话语建构——以OPPO手机新年“奇”遇记的微博广告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0):61-62.

[7]吕思莹. 视觉语法理论下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D].山东科技大学,2019.DOI:10.27275/d.cnki.gsdku.2019.000128.

[8]潘红英.视觉语法理论下的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构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6):116-120.

[9]韩君.视觉语法理论观照下2016年里约奥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04):80-82.

[10]张红岩,李晓燕.视觉语法视角下大学校标的多模态意义建构——以麻省理工学院校标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14,30(05):70-72+79.


06 资源获取方式

获取方式1:关注下方公众号,回复关键词【理论介绍】,即可获取下载链接!



获取方式2: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原始数据!




转载、投稿、商业合作:

vx:study630631(添加请备注“学术鸽”)

学术鸽
传播学术知识,玩转科研工具!关注“学术鸽”,走进“有用、有趣的学术灵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