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抑郁之所以复杂、难处理,最大的卡点就在于:
青少年的抑郁不仅是抑郁,还往往跟厌学、自我封闭、沉迷手机等等,共同出现。
迁出萝卜带出泥,都理不清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哪个该管,哪个不该管。
今天我们就来展开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特别提醒:如果是严重的抑郁症,那一定是以治病为先。
抑郁进入恢复期,才到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怎么让孩子恢复上学的问题。
尝试理解孩子的情绪
对于大部分家长而已,这很难:上学就是应该做的事情,还有什么借口?
但,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学,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是让孩子感觉到,你跟他是“共同阵营”的。
(1)倾听和理解:
首先,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感受是最个人的问题,也是最普遍的问题。”
不要急于强迫或指责,这只会加深孩子的抵触情绪。
(2)表达支持:
告诉孩子你理解他们的感受,并且会一直支持他们。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
让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他们更容易打开心扉,接受帮助。
寻求专业帮助
专业的干预,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心理咨询:
及时带孩子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指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将运用这种方法,帮助孩子处理抑郁情绪,提供心理支持。
(2)医疗干预:
如果孩子的抑郁症状严重,可能需要医生的药物治疗。
家长应严格遵循医嘱,监督孩子按时服药。
精神科医生彼得·克雷默认为,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与学校合作
这一点尤其重要。
如果能够争取到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孩子复学这条路会顺利很多。
(1)沟通情况:
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告知孩子的基本情况。(抑郁问题是否需要告知,需谨慎斟酌)
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杜威强调,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寻求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学习环境。
(2)灵活安排:
与学校协商,看是否可以灵活安排孩子的学习。
如果可以,争取能让学校提供给孩子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支持,引导同学们多帮助你的孩子。
如暂时减少课程负担,或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这有助于减轻孩子的压力,让他们更容易回归学习状态。
创造积极的家庭环境
暂时无法回校的孩子,家庭就成了他们待的时间最长的环境。
怎么打造家庭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减少压力:
在家中创造一个轻松、无压力的环境。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过度的压力会阻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避免过度强调学习成绩,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支持。
另外,反复提及、催促孩子上学,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方式。
(2)共同参与活动:
鼓励孩子参与家庭活动。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通过游戏和互动,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一起做饭、看电影、进行户外活动等,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缓解抑郁情绪。
逐步引导回归学习
回归学校和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某一天突然“顿悟”的。
它需要一步步准备,一点点接近返校的目标。
(1)设定小目标:
与孩子一起设定一些短期、可实现的学习目标。
心理学家埃德温·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明确且具体的目标能激发个体的动机和表现。
逐步找回学习的成就感,让孩子重新找回对学习的信心。
(2)鼓励自主学习:
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和兴趣。
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所在。
(3)正面激励:
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正面的反馈能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挑战。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孩子在复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属于康复期。
需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定期评估和干预。
(1)持续观察:
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情绪调节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的抑郁症状复发,有助于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2)定期评估:
定期与孩子一起回顾他们的情绪和学习状态。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定期的自我反思和评估有助于个体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支持策略,确保孩子得到最合适的帮助。
家长自我调整
面对孩子的一系列问题,家长必然也是压力巨大的。
家长也需要相应的支持和自我调节,以保证在孩子面前是相对较好的状态。
(1)保持耐心:
面对孩子的不愿意上学,家长需要保持极大的耐心和理解。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强调,倾听和理解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适应和改变。
(2)积极态度:
以自己的积极态度去影响孩子。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模仿。
展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学习的热情,让孩子从家长身上看到希望和力量。
考虑其他支持方式
调动尽可能多的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孩子恢复和成长。
不要把所有压力都在家长身上,让孩子多体验,多参与总是有价值的。
(1)社交支持:
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减轻孤独感和抑郁情绪,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2)兴趣小组:
引导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小组或俱乐部。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的流体验理论认为,当人们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时,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从而感受到极大的满足和幸福。
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来建立自信心和社交关系,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总之,虽然道长且阻,但凡事困难,一定就有解决办法,只是时间和方法的问题。
与家长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