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贵州省驻村第一书记助力乡村发展调查

文摘   2024-11-01 18:42   贵州  

加快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

——贵州省驻村第一书记助力乡村发展调查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各地乡村中活跃着的驻村第一书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驻村干部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近日记者来到贵州多个乡村采访调研发现,他们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引才育才为引领,带头探索强村富民之路,既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谋划者、实践者,也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选派党员干部到乡村党组织工作,和村里人一起谋划乡村发展图景,近年来,派驻广袤山乡的驻村干部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贵州省持续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以县为单位逐村研判需求、逐人分析特长,在县域内统筹各级选派力量、精准“因村派人”。截至目前,贵州省已在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等10068个村及社区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共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干部31036名,组建驻村工作队9984支。

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产业发展的谋划、落实等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驻村帮扶工作中,他们如何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性,让乡村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近日,记者走访贵州多个乡村,看驻村第一书记如何念好“产业经”,怎样为乡村振兴增添人才动力。


因地制宜寻突破


推进强村富农,是驻村第一书记的重要任务。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驻村第一书记将强村富农的着力点放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上。他们充分调研乡村资源禀赋、深入了解民情民意,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兴义市七舍镇革上村是当地茶产业重点村,拥有面积超5000亩的茶叶生产基地和百棵以上的挂牌保护古茶树群,古茶经济效益良好。

2021年,王清斌成为革上村驻村第一书记。他发现,革上村茶叶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但仍然延续着传统茶产业发展模式,在品牌塑造等方面缺乏竞争优势。他想到以古茶种植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促进革上村茶产业发展。

光有想法还不行,王清斌与村干部一起行动起来,广泛听取村民意见,调动群众积极性,齐心协力在茶叶上做文章。

2022年3月,革上村向上级争取到产业发展资金,购买了11000余株古茶苗,种植茶园120余亩,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争取到资金购买种植古茶苗500亩。革上村还与贵州大学茶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育苗研究,保护古茶品种。

借助外来资金和技术支持,拥有种茶传统的革上村在短短几年间就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以古茶种植为特色的茶产业发展模式渐趋成型。

革上村在传统产业中找出路,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的水井村则是“无中生有”找产业。

走进水井村,只见“千亩荷海”平展展地装点着村庄,吸引着周边游客前来打卡。入秋后,荷塘里的荷叶渐次凋残,送走赏荷的游人,荷塘迎来了丰收,几个身着防水服的村民正忙碌地采挖莲藕。

“千亩荷海”来自驻村第一书记的“点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派驻水井村的首任驻村第一书记王泽勇说:“2016年,我刚到水井村,这里还是一片地势低洼的田地,一下雨就会被淹。当时我就想,发展什么产业才能既不怕水,又能产生经济价值?”

王泽勇与几位村干部一起到云南、山东等地进行市场调研。经过充分对比分析和商讨论证,他们决定在这片田地里种植莲藕,发展“荷”产业,并确定了“五步产业保值法”,即加工荷叶茶、举办荷花节、藕田套养、销售鲜藕、加工藕粉。

2023年,蔡定雍成为水井村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接着前两任驻村第一书记制定的产业发展思路,在既有的基础上接力建设。经过三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努力,当初规划的“荷”产业发展蓝图一一变为实景,并不断向前迈进。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必须因地制宜,走出适合村情的产业振兴路。在黔山深处,隐藏着一些风光秀美、文化底蕴厚重、民族特色鲜明的村庄。如今,越来越多人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了解到这些“世外桃源”,不断完善的山乡基础设施也为远来的客人打开通路,那些久藏深山的宝藏村寨终于被人看见,世代傍山逐水而居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在黔东南的月亮山腹地,坐落着一个古老村落——榕江县兴华水族乡摆贝村。站在高处眺望,苗寨风景尽收眼底,郁郁葱葱的草木间,青瓦木墙的苗族吊脚楼随山就势、鳞次栉比,远处更有漫漫云海缭绕群峰的美景。

虽然风光优美,发展却受到诸多限制。“摆贝村耕地散碎、山高路远,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7亩,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种植业难以形成规模。”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派驻摆贝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罗丽萍介绍,摆贝村农业生产仍延续小农经济模式,仅能自给自足。吃饭没有问题,但致富上台阶还有很多困难。要带动村民增收,就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3年,罗丽萍初到摆贝村,发现这里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还有苗族百鸟衣服饰、苗族鼓藏节、苗年、苗族古歌、苗族芦笙舞等特色民族文化。在与村干部们认真讨论后,罗丽萍提议,用好文化和生态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每个村的情况不尽相同,驻村第一书记需要根据县级整体产业规划,结合各村资源禀赋、实际情况,为派驻村谋划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并在推动项目落实、宣传推广等方面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榕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石开齐说。


各展所长兴产业


有了好思路,还要看能否真正落地。来自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驻村第一书记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乡村产业发展筹措资金、统筹资源、宣传推广,推动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广阔山乡的实践中,驻村第一书记们逐渐摸索出一批“特色打法”。

一边是满目青翠的深谷幽壑,一边是古朴别致的村寨民居,漫步在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普梯组的石板道上,能感受到乡居生活独有的悠然惬意。作为布依族村寨,普梯组集合了少数民族特色古墙、茶马古道、金丝榔古树、天生古桥、金丝榔古井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2023年5月,胡奇龙到普梯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那时,普梯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项目等多个建设和改造项目已经落地普梯组,经过民居改造、道路翻修等工程建设,当地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如何将旅游业发展起来,让这里被更多人看见?

“我曾做过多年电视节目主持人,与许多网络达人打过交道,在宣传推介乡村方面很有心得。”胡奇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担任起乡村“推荐官”,向各级考察团解说推介普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60余场次,联合粉丝超千万的网络达人、旅游博主等宣传推介普梯村,曝光量达1.2亿次以上,有效提升了普梯村的知名度。

胡奇龙还借力新媒体,推动直播基地建设、启动“村播”计划,运用短视频引流、直播带货等方式,为普梯村擦亮乡村旅游IP。目前,普梯村已培育“普梯青年”“老沈盘乡村”等多个短视频账号矩阵,为农产品销售开辟了新渠道。

普梯村还以“村企合作”运营模式整合多方力量,运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形成了“企业+合作社+村办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发展旅游业让一些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过去我和丈夫在外务工,为了照顾家庭,我们选择回来工作。这两年家乡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让我们不用出村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我的月收入在3800元左右,比较满足。”普梯村村民杨小兰说。

胡奇龙凭借专业优势展示乡村面貌、吸引流量,罗丽萍则借势布局,擦亮乡村文旅品牌。

2023年6月初,榕江“村超”赛事火爆出圈,摆贝村身着民族服饰的苗族老人也受到广泛关注,许多网友咨询蜡染围巾、T恤怎么购买。罗丽萍敏锐地抓住机遇,与村干部一起赶制蜡染产品、开通新媒体账号。她还带着村干部到球场摆摊,帮村里开通“摆贝苗寨”短视频账号,并尝试直播带货,持续的宣传为村里引来游客和订单,也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我们把村里闲置的老房子盘下来改造成民宿,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也能带动村民增收。”罗丽萍介绍,目前村集体公司已建成运营2家民宿共5间房,从2023年11月营业至今共收入2万余元。村里的蜡染产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共有1个村集体蜡染刺绣车间、4个蜡染刺绣工坊,累计为村集体创收12万余元,辐射带动手艺人增收60余万元。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落地落实并不容易。如何做通村民思想工作,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销路等问题,都对驻村第一书记提出考验。

王泽勇为水井村规划好“荷”产业发展之路后,难题很快到来。产业要上规模,就得把村民手中人均1.5亩的小块土地聚集起来。大家听说要流转,先是“躲”,有的人家见王泽勇来了立刻关门;后又“骂”,“祖祖辈辈田里种的是苞米和稻谷油菜,没听过要种莲藕,还要把地交出来,他不会干就走人”。

王泽勇和村干部通过逐户走访、院坝会、小组会等方式把发展思路和模式掰开揉碎了讲解,并发挥党员带头作用,采取先付租金后种地、限时兑现增收承诺等方式,逐渐将村民动员起来。

荷花盛开的时候,王泽勇联络当地媒体举办了荷花节。莲藕丰收后,王泽勇又背着一批莲藕到深圳联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天虹商场,说服商场签下了供货订单,为黔货出山铺平了道路。王泽勇还多方争取帮扶资金创办村集体荷叶茶、绿茶加工车间和藕粉自动化生产线,为水井村莲藕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目前,水井村荷花种植面积达1000亩,已形成莲藕种植、销售、观光旅游、荷产品深加工生产等一体化绿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企业运作带动农户参与受益的格局基本形成。”蔡定雍介绍,2022年普定水井陌上荷塘旅游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水井村依托“荷”产业走上了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之路。2021年以来,水井村共销售商品藕、藕种、荷叶茶累计达800余万元,发放土地流转金150余万元,带动种植户增收100余万元、村民务工增收200余万元,为168户建档立卡户分红累计达50.4万元,带动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


激发潜力强动能


推动乡村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靠“输血”,还要提升乡村自我“造血”能力。人才是释放乡村发展潜力、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这已成为驻村干部们的共识。

“在乡村振兴阶段,‘输血’式帮扶也是有必要的。一些乡村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为乡村发展打下基础后,我们要想办法提升乡村‘造血’能力,让村民观念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人才是其中的关键,有了人才,乡村发展才能注入新动能。”胡奇龙说。

普梯村组建的“普梯青年”团队推出了“共享乡村”模式,意在招募更多有意愿到乡村发展的年轻人,带动村民共同建设乡村,激发村民发展能动性。“共享乡村”将村民流转的闲置房屋改造成商铺或村宿,并通过新媒体等渠道对外招租,吸引投资者前来居住,同时,村两委还会为投资者提供资源整合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在几位‘普梯青年’的帮助下,村里有四五户人家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村宿。随着收入的增加,他们参与村庄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胡奇龙说。

要吸引更多人才到村里来,除了要有能打动人的引才办法,也要有留得住人才的好点子、好环境。摆贝村推出了“我在月亮山有一栋房”认领活动,有效盘活闲置农房,吸引更多外来投资发展民宿产业。

今年34岁的吴元琼是一位自媒体从业者,不久前,她通过“我在月亮山有一栋房”活动在摆贝村认领了一栋闲置房屋,目前正在改造中。吴元琼说,她之所以选择摆贝村,一方面是因为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能够给自媒体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另一方面也想以认领的房屋为依托,办民宿、搞直播,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为乡村建设作一点贡献。

“这里的村民非常淳朴,我刚来时人生地疏,村里人帮我修厕所、搭阳台,给我提供很多帮助,也让我更加喜欢这里。”吴元琼说。

除了引进外来人才,一些村子还在育才上下功夫。革上村为了提高茶产业从业者技能水平,建立了技能培训基地,还请来专业技术人员授课。今年以来,基地已举行茶园管护、茶叶采摘、制茶等5期培训,培训学员达300余人次。

刘正武在革上村经营着一家前店后厂的茶叶企业,平日既负责制茶,也负责售茶。今年,他参加了基地举办的制茶工艺培训,对日常工作起到一定帮助作用。“起先我们的制茶工艺比较传统,一些细节也不完善。经过制茶基地老师的专业指导后,我们提高了制茶效率,茶叶的口感也好了很多。”刘正武说。

乡村振兴,人才最重要。驻村第一书记这支独特的人才队伍,带着新思维、新观念,深入村寨,点亮山岭间的产业星火。他们每个人都是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正在帮助这片广袤山乡变得更加富裕、和美。

来源:经济日报


兴义组工
传播党的理论,反映组工动态,服务党员群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