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河畔的初心

时事   2024-10-01 16:53   江西  



“下午5点多就开始准备架设浮桥,到第二天早上5点多的时候就停止渡河,并且拆除浮桥。4天4夜的渡河,白天一点都看不出来。”站在于都河畔的“长征第一渡”,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熊佳丽,又一次讲起了这个关于“出发”的故事。

1934年10月,8.6万多人夜渡于都河,30万于都人民捐门板、架浮桥,为红军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整个于都当时跟着部队出发有1.7万多(人),到了解放以后才剩下277个参加长征的于都籍红军,所以为什么说于都‘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

曾经的东门渡口旁,如今建起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每天迎接着八方游客。

“红军战士缴获了一件羊皮袄,翻越夹金山的时候,羊皮袄保住了他的性命。”于都长征源小学小红星讲解员李俊熙,正在这里为游客讲解。游客许达宗说:“我们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很感动。”

于都河水悠悠流淌,“长征第一渡”不远处,今年5月,于都胜利大桥建成通车。从木板浮桥到“钢铁巨龙”,横跨于都河两岸的红军、长征、集结、渡江、胜利五座大桥,串联起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也见证了于都河畔的初心和传承。

作为长征步道的一部分,胜利大桥连通着长征大剧院。每当夜幕降临,《长征第一渡》就在这里上演。每场演出结束,总有不少观众眼含热泪走出剧场。观众赖慧芳说:“特别震撼,他们想的那些都实现了。我们现在过的生活,比他们想的还要更好。”

一年半,300多场演出,在剧中担任群演的陈兰花一场都没有缺席过。她说,这是于都人骨子里的基因。“我家有三位红军,都没有回来。每排一次这个剧,眼泪就忍不住都会流出来的。为我们于都人民也好,为我们自家也好,宣传我们的红色故事,传承我们的红色基因。”

沿着长征步道继续前行,45公里外的祁禄山红军小镇,保留着长征沿线最原生态的红军长征小道。

“红军经过我们祁禄山路段到信丰第一道封锁线,选择晚上行军,而且3.5万红军战士只打了三把火把。”19.34公里的路途,讲解员胡石招已经不知道走过多少趟,见证了全国各地的人来到这里重走红军小道,寻找初心。“一位老党员,89岁,坚持走完了,我说爷爷今天累不累?他说咳,这点路算什么。”

为何长征的精神流淌在于都人的血脉里?在长征第一渡、长征源小学,在长征大剧院、祁禄山,在长征源合唱团、宣讲团、演艺团、小红星讲解团的一次次表演、宣讲中……答案变得逐渐清晰。

于都长征源合唱团在广西兴安湘江战役纪念园演出

于都长征源小学副校长幸玉兰介绍:“地球上红飘带的起点,通过长征红色文化上课表、进课堂,把红色文化能够植根于孩子的心底。”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纪念园管理办主任钟敏介绍:“我们长征源已经形成了系列的志愿团队,合唱团是大概200人左右,演艺团有200多人,宣讲团是有80人左右,小红星讲解团是2200多人。”

于都长征源合唱团首任团长袁尚贵表示:“到长征百年的时候,我们要以千场《长征组歌》来向长征百年致敬,向我们的祖国实现现代化致敬!”


90年前,中央红军8.6万人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途经了十余个省(区、市),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了深深的“长征烙印”。90年来,这些地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长征精神,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呢?
从10月1日起,长征沿线省级新闻广播联合推出系列报道《长征的力量》,用今日之奋斗和巨变,致敬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感悟伟大长征力量。敬请关注!

来源:江西新闻广播


编辑:黄通轩;责编:龚小娟 ;监制:刘崇智


江西新闻广播
江西第一声,赣鄱最强音!江西广播电视台综合新闻频率,真心实意为您服务!全天播音21小时,通过AM729、FM104.4双频播出,各大主流音频APP皆可在线收听!欢迎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