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俊元 罗添乐 袁庆新
任梓铭 夏宜平 张佳平
石蒜既是Lycoris radiata的种名,也是石蒜属(Lycoris)植物的统称(本文提及“石蒜”均为统称,而将L. radiata称为红花石蒜)。
石蒜的审美的光影两面,是我国名花被深度误解的典型案例。石蒜具有美丽的花姿和花色,但这不仅没有为其带来足够的赞美,反而因历史积累、民间传播、文化输入等被赋予了死亡、鬼怪、不祥、无义等负面内涵,获得了“彼岸花”“黄泉花”“鬼擎火”等消极名称。这样的审美在我国传统花卉中非常特殊。这也导致石蒜在我国民间和业内的知名度和接受度远不如牡丹、梅花、杜鹃花等传统名花,再加上被当代影视剧、动漫、网络游戏、玄幻小说等年轻群体喜爱的文化载体频繁借用,石蒜又被披上了神秘玄幻的色彩。
系统整理石蒜的当代审美意蕴,对其负面内涵的来源、表现形式等进行解析,进而改善社会大众和专业人士对石蒜的欣赏角度,这方面工作被长期搁置。到目前,仅潘春屏撰文呼吁需“创新石蒜文化”,夏宜平、潘春屏等在行业交流中多次提及石蒜文化的正名、重塑工作,并组织开展与石蒜相关的沙龙、文化活动推动其正面影响力。
过去十几年,浙江大学夏宜平课题组始终关注石蒜的审美、意蕴在民间交流、行业互动、文艺传播中的变化,并系统开展了与石蒜生产和应用相关的一线考察和机理科研。
调查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石蒜园林应用种类相对丰富、应用水平较高、育种活跃、科研及文化交流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
石蒜是夏秋之交少花时节重要的观花植物,在沪、宁、杭的阳生、半阴、滨水环境均可见应用。因具有花叶不同出的生长特性,石蒜可与观叶草本搭配,或与观花灌木搭配为组群景观。紧窄的株型适用于道路分隔带、栏杆边等狭窄区域的美化。秋出叶类石蒜具有较强抗寒性,其浓绿的冬态叶片可用于构建冬绿草本地被。石蒜多样化的花型、花色和花茎长度适用于构建石蒜专类园、花园或室内花展等。但是,石蒜的园林应用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应用区域狭窄,在华北、西北、中部等大范围地区推广远远不够;应用种类匮乏,在园林中仅常见红花石蒜、中国石蒜、换锦花、忽地笑、长筒石蒜等几种,尚不足国产石蒜总数的一半,也很少出现具有突破性观赏特征或抗逆性的新品种;应用方式较为单调,多为片植和散植,开花观感零散凌乱,常见若干株石蒜松散排列或倒伏,或单株突兀地独开在绿地中,无法构成景观效果。
引发石蒜在我国全民接受度不高、园林应用受限的原因之一,是当代民众对石蒜赋予了明显的负面审美和消极意蕴,其产生源于生境、花期、花形、花色、生长特性等生物学因素,也有东亚其他国家文化输入的影响。
赋予死亡意味,类比幽灵亡魂 作为球根花卉,石蒜多耐旱、耐涝、较耐土壤瘠薄,常生长在乱石、山岩之上,也常在民间石筑家坟或野墓区着生,很容易引发民众联想起坟墓、逝者、死亡等,在民间获得了“坟头草”和“死人花”等名称。石蒜不喜暴晒,多喜散射光,常在半阴林下分布,且因母球自然分株后会逐年堆积,形成阴暗林下密集开花、密不透风的景象,在风中飘忽不定,这些自然生长下的形态特征又让石蒜获得了“幽灵花”等俗称。
意蕴黄泉相隔,感伤永难相见 在被赋予死亡和幽灵的基础上,石蒜逐步发散出更深层的含义,其中“彼岸花”的称呼就是一例。其社会和文化知名度远超“石蒜”本身。
“彼岸花”一词起源于日本,该国的秋分周被称为“秋彼岸”,而石蒜盛花期恰逢此时,故而得名。日本民众在秋彼岸时节有扫墓祭拜的习俗。彼岸花因此开始与祭祀、死亡产生关联,并逐步影响到东亚各国。我国民间,大部分人并不了解该名称来源,仅根据字面含义认为彼岸花就是开在死之彼岸、黄泉路边的花,便赋予了其黄泉相隔的意蕴和永难相见的感伤情绪。
▲动漫电影《铃芽之旅》中彼岸花时时相伴少女铃芽的旅程,烘托感伤的氛围并预示生死相隔
在电影电视、掌上游戏、电竞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彼岸花的形象在盗墓类、玄幻类的影视剧和动漫中频繁出现,其特殊的意蕴和气质更被广泛应用在众多的网络游戏设计中,这些在当代年轻人的娱乐、时尚、审美、谈资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代言妖魔鬼怪,烘托诡异氛围 石蒜花被纤细有裂,皱缩卷曲,好似利爪。多个种的雄蕊伸出花被,形如獠牙,其中红花石蒜的雄蕊超出花被近1倍,因此,民间称其为“鬼爪花”。
石蒜具有多样的、高饱和度的艳丽花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第一类是红色或黄色为主的暖色系,典型种是红花石蒜。该种分布广泛,民间融合其花色与花形,称呼其为“鬼擎火”。第二类是冷色系,如江苏石蒜、长筒石蒜等白色系的石蒜,在阴暗的林下或坡地上常常成簇野生,结合其如同利爪一般的特殊花型,影影绰绰,带来惊惧的感受。
象征鲜红血液,预示不祥之兆 石蒜花色多样,但给大众和文艺创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红花石蒜的鲜红花色,“鬼滴血”的称谓由此而来。该种常被用来抽象地表现血液,部分动漫或游戏会利用遍地花开的红花石蒜来表现血流满地的场景,创造出紧张恐惧的气氛。
移情花叶不见,谓之无情无义 石蒜最有特色的形态及生长发育特点是“花叶不同出”或“花叶两不见”,群植后呈现纯净、统一、壮观的开花景观,具有特殊的观赏性。但从单株来看,其开花后仅有一株花茎突兀地挺立,无任何叶片衬托,也不存在木本植物的枝干系统,对此古人便产生了特殊联想。古籍有载:“花与叶不相见,谓之无义草。”可见在古人眼里,石蒜的花叶不相见有无情无义的象征。
虽然现在石蒜的消极审美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日常观察中点滴积累起来的,但这并非石蒜在我国传统审美中的原貌。在我国各类文学载体中,石蒜的称谓大体包括3类:第一类是“金灯”“忽地笑”“龙爪(子)”等具有正面审美的名称,蕴含喜爱、欣赏和赞美之情;第二类是“石蒜”“老鸦蒜”“山慈菇”“三十六桶”等中性称谓,描述生境、形态、性状的植物学名称,不具明显的审美倾向;第三类则是“无义草”“鬼灯檠”“鬼滴血”等负面称谓。
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便已有诗文吟诵石蒜。直到明清和民国的1500多年间,先贤们以大量典籍与诗词来记录其正面、积极、快乐的文化内涵。“金灯”类名称最早出现。据统计,“金灯花”“金灯草”至今已在110部作品中使用,成为石蒜在历史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金灯”有光明、温暖之意,可见古人对石蒜认知的起点是认可与欣赏。“石蒜”“老鸦瓣”“山慈菇”等中性的植物学名称在使用率上排在“金灯”之后,使用次数也较多。“忽地笑”和“龙爪”是正面含义名称中使用较少的称谓,各24次。从唐朝至今,“无义草”“鬼灯檠”“鬼滴血”一共只出现了36次,其中“鬼滴血”仅在清朝出现1次。
综合统计结果可知,石蒜在我国先民的最初认知中是阳光、温暖的积极形象,从南北朝至今长期在主流地位,只在近代植物学进入发展期的清朝与民国,其主流称谓逐步被中性的、偏向于科学记录的植物学名称所取代。石蒜的负面形象在我国古代和近代史中从未占据过审美主流。
石蒜在当代偏于负面的审美,是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国人审美视角的变化而形成,并与其分布和形态特征密切相关。如果转换欣赏思维和审美视角,则其野生生境、分布特点、形态特征完全可以成为其魅力的体现,而不是减分项。风景园林设计者可以借用、模拟这种生境或形态,营造出美丽的石蒜景观,让民众获得积极、阳光、快乐的审美感受。
美丽的岩生花卉 石蒜耐干旱贫瘠,常成簇着生在山岩或乱石之上,适应多石少土的环境。这种自然生境可以让其作为优质的岩生花卉来营造岩石园景观,石蒜柔和狭长的绿叶可以覆盖石材或填塞缝隙,与石材硬朗、粗犷的线条互相映衬,营造出生动的岩生植物景观。
▲ 忽地笑的冬绿地被景观
值得大力推广的滨海花卉 石蒜具有耐贫瘠、耐盐碱能力,是值得重点推广应用的草本类滨海野生植物。在浙江舟山、温州等沿海区域,常见换锦花、红花石蒜等面朝大海摇曳生姿的景象,其在海边灌丛坡地上成片开花的景观亦赏心悦目。滨海地区可以主动引种、生产、推广本地石蒜资源,让当地的植物景观设计更富有滨海特色。
构建药用植物园的优质花卉 石蒜因具有毒性而被称作“三十六桶”,且其毒性结合日式文化的输入推动了“彼岸花”的传播。但这种毒性却让石蒜成为制药的原材料。我们应通过科普宣传,让民众充分了解石蒜毒性的意义和药理价值,展现石蒜“药赏兼用花卉”的形象,用于构建具有园林观赏、药用科普和康养价值的药用植物园、药草专类园。
▲阳生环境下红花石蒜的单种地被景观
▲忽地笑与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搭配的植物组群景观
特殊的阴生观花兼冬绿草本地被植物 石蒜可适应阴生、半阴环境,是在密林下、建筑侧面或背阴面等缺乏直射光的区域做植物配植时的优质候选材料。尤其是秋出叶类石蒜具有较强的耐寒性、整个冬季绿叶覆地,同时具备做阴生、半阴生观花植物和冬绿草本地被植物的优势,合理利用可在园林中发挥重要的景观价值。
当前石蒜的冬绿地被应用,更多是设计者以种植观花植物为目的的附属价值,而非增加冬季园林草本植物多样性和园林绿量的主观意愿。因此,石蒜可作优质的冬绿草本地被植物的认知还需在园林行业内被更多地宣传、加强主观应用。
企事业单位和校园绿地中的主力花卉 石蒜因“金灯”“金灯花”“金灯草”等温暖、光亮的名称,曾被古人视作点亮科举、照亮前程的明灯。这一积极进取的意向可以赋予石蒜“勤奋刻苦”“积极学习”“金榜题名”等现代内涵。因此,在校园绿地中种植石蒜,并通过插牌介绍其进取意蕴,鼓励学生们勤奋学习;也可以进一步将其含义延伸为“努力工作”“事业有成”等,在企事业单位绿地中广泛使用,为工作人员带来优美的花卉景观和精神鼓励。
可供室内美化选择的切花花材 石蒜“花叶不同出”,花裂片反卷褶皱,茎秆纤秀,花期无叶片干扰,构成了区别于其他花卉的重要个性,应当获得园林园艺工作者的重视与珍视。不同花色、花形的石蒜切花材料混搭,或搭配宽大的观叶或花相密满的植物,可创作出观赏性佳的插花作品。
石蒜在我国历史上整体呈现出阳光温暖、积极进取的审美和意蕴,但在近现代却被赋予了广泛的负面内涵,其影响力远超我国传统文学的记载或吟诵,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园林造景应用。这与石蒜自身的习性和形态特征、东亚外来文化的输入、盗墓与玄幻文学及影视剧的活跃、动漫与网络游戏的传播、掌上网络的快速发展均有关系。
“彼岸花”这一称谓本身并无明显的负面审美,且富含凄美之感,加之其在东亚地区流传甚广,故而彼岸花这一称谓不宜被过分贬低,而是应当接受并尊重其在大众之间广泛流传这一事实,认可其在当代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价值,并予以积极地宣传和正面的推广。
▲石蒜节上多种石蒜瓶插展示及室内美化
对石蒜的积极审美和正面意蕴的宣传、推动工作意义显著且迫在眉睫。可借助电商、短视频等新型载体,在年轻群体中率先建立石蒜的正面文化形象;也可借用时尚的文化元素或艺术形式来改善石蒜的全民审美,如将石蒜的美丽花姿和多种用途以积极阳光的形象融入影视剧、动漫和电竞游戏的创作中,或开发不同石蒜花色系的化妆品,设计具有石蒜元素的时装、皮包、坠饰等,并邀请各界名人开展直播带货,利用当下全民直播的风口,将石蒜的积极审美和意蕴融入消费、思维最活跃的年轻群体中进行率先推广,有助于石蒜更为快速地在全民范围内被接受。
此外,结合家庭园艺和市场营销,让民众能够在超市或网购中买到石蒜的种球套装或盲盒;在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石蒜花期内的节日中推出种球特价大礼包,鼓励购买和赠送。商家可以按照具体的节日对石蒜产品的文化性进行包装,可以推动石蒜走入千家万户,有助于民众切身体验石蒜对生活美化的作用,反思石蒜长期以来被赋予消极意蕴的不公平。总之,通过全民消费、全民使用、全民欣赏、全民赞颂的推广路线,可以有助于真正改善石蒜的当代审美意蕴,推动石蒜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全面应用。
(李俊元、罗添乐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张佳平为通讯作者,单位为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林研究所;袁庆新单位为丽水绿地华东药用植物园有限公司;任梓铭单位为浙江理工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系。)
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下即可订阅: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748545669396
点击在看
分享此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