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东亚文明互鉴中的日本古典文艺对中国典籍的接受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明德国际楼501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与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共同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原高端外国专家、日本立教大学名誉教授小峯和明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昕出席并作主旨演讲,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铭敬教授主持。
李铭敬教授为会议致开幕辞。他表示,此次会议的举办旨在乘借“世界古典学大会”召开的东风,会集从事日本古典文学老、中、青三代学人共同探讨东亚文明互鉴问题,尝试让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古典文学的研究学者进行对话,从而实现东亚古典文学研究的双向交流。
小峯和明教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世界古典学大会的盛况及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古典研究问题,回顾了在我校任教的经历,肯定了我校日本文学人才的培养成果。小峯和明教授以“东亚的说话文学圈”为题,系统梳理了“说话”作为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术语在东亚古籍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含义的演变,强调了东亚文明互鉴研究的重要意义。
王昕教授回应了小峯和明教授提出的“说话”术语词义演变的问题,并以“清代文言小说研究现状与展望”为题,指出了清代文言小说研究围绕着经典选择与评判而展开的特点。她表示,清代小说在东亚古典文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仍有大量清代文学散佚海外,建议中日研究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应关注这类海外汉籍,促进海外汉籍的回流与归巢。
青年学者论坛第一场,浙江大学胡文海副教授作了以“芜村文人画的方法”为题的报告,以芜村的《柳溪骑渡图》《十便十宜图》等画作为中心,系统考察其文人画与汉诗的关系。厦门大学廖荣发副教授以“菅原道真外放赞州刺史诗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贬谪诗”为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其所作汉诗的考证,指出了菅原道真在左迁赞州之时所作的汉诗借鉴了白居易、元稹、刘禹锡贬谪诗的文学表达。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张龙妹教授进行点评,指出东亚诗歌研究的重要性和相关热点问题。
青年学者论坛第二场,韶关学院胡照汀博士作了以“论《元亨释书》的史学史地位与价值”为题的报告,指出《元亨释书》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佛祖统纪》《春秋》《左传》等中国典籍的影响,对研究室町时代以前的日本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井冈山大学车才良副教授作了以“日本《蒲室集》抄物的阐释特色”为题的报告,介绍了日本的数种《蒲室集》抄物的成书过程、版本信息、基本内容等信息,并探讨了各抄物的阐释特色。北京大学丁莉教授进行点评,分别就《元亨释书》中史实资料的详细来源、《蒲室集》抄物的底本等问题与两位老师进行交流。
青年学者论坛第三场,山东交通学院赵倩倩副教授作了以“菅原道真遗言考——历史和传说之间”为题的报告,她指出这一菅原道真遗言可能受到了道真的祖先土师氏从事葬礼工作以及中国丧葬文化的影响。南开大学蒋云斗副教授作了题为“江户和制类书的文化脉络与演变-以‘语园’系为例”的报告,指出在中国典籍影响下成书的“语园”系作品作为和制类书的代表,为江户时期多种文艺形式提供了创作素材,推动了中国典籍在日本的广泛传播。首都师范大学周以量副教授进行点评,分别就菅原道真遗言的可信性、《新语园》与《世说新语》的关系等问题与两位老师展开讨论。
青年学者论坛第四场,中国人民大学李竞一博士作了题为“汉译佛典与汉籍文体差异所引起的训读法的异同及其意义——以‘不可~’为例”的报告,指出日本的汉文训读文献主要分为汉译佛典与汉籍两大类,二者在训读主体、训点系统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并以“不可~”为例,考察了汉译佛典与汉籍的文体差异所引起的训读法的异同,进一步探讨了梵语的语法特点如何以汉译佛典为媒介对日语词汇产生影响。北方工业大学赵季玉博士作了以“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咸阳宫叙事研究”为题的报告,指出在咸阳宫的景观书写方面,《和汉朗咏集》注释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高阳副教授进行点评,并分别就“不可~”一例的特殊性和研究意义,《和汉朗咏集》私注对《今昔物语集》影响的可能性等问题与两位老师进行互动。
本次学术研讨会在推进重新审视日本古典文艺对中国典籍的接受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除与会专家外,本次会议还吸引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历史学院的研究生参加。
撰稿人:钟翰林
审稿人:李铭敬
编辑:董秀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