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 | 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文摘   2024-04-20 21:26   甘肃  

点击上方甘肃礼县文化馆关注我们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功能,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摸清村情资源,借力传统文化凸显乡村魅力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衍生出许多乡村文化,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诸如乡民们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古怪故事、奇闻异事、方言俚语、山歌小调,抑或凝结着先人生存智慧的木雕、石刻、篾编、刺绣、酿造等传统技法,又或者与人们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民间信仰、娱乐活动、饮食习惯等息息相关的传统习俗。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就像是散落的珍珠,分布在乡村的不同角落,濒临消亡。当地文化旅游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摸清乡村文化家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让乡民在参与普查的过程中正视其价值,为“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创造条件,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从基层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区县文化馆都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除了承担全民艺术普及相关的工作外,还承担着“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本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职责。为此,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文化馆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和“全面性挖掘、生产性保护、融入性传承、合理性利用”的工作理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


安稳镇崇河村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南部,老210国道由此进入贵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一度热闹非凡,路上客货车络绎不绝,但随着渝黔高速全线通车,老210国道变得日渐冷清。2020年,綦江区文化旅游部门再次启动了全区乡村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綦江区文化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牵头单位,具体负责指导本次普查工作。根据安稳镇情况,联合该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綦江区文化馆在“安稳全羊汤烹饪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安稳羊肉宴制作技艺”等已有非遗项目的基础上,再次挖掘出“安稳镇伏羊节”“苗族服饰制作”等资源,并依托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此地的史实,打造了崇河村“红军街”。听红色故事、品非遗美食、开展非遗体验,土生土长的手艺人成为外来人员眼中的明星,传统文化的魅力日渐凸显,冷清的村落再度热闹起来。

二、培育文艺作品,唤起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一般设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戏剧曲艺等业务门类,各个业务干部在团结引领辖区内文艺骨干和文艺志愿者作品创作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推动群众文艺创作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重庆,各地文化馆会定期举行乡村文艺汇演、社区文化节、戏剧曲艺比赛、广场舞展演、美术书法摄影联展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这就需要区县的作者们结合活动内容创作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入人心”的作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风创作活动必不可少。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们唯有将更多的视线聚焦到百姓身边,体验他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追忆他们不舍的乡愁,才能更好地呈现新时代的乡村风貌。同时,通过文艺作品的多种表现方式和传播渠道,唤起脱离故土的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赋予他们对乡村新的认识,进一步孵化出振兴乡村的基础力量。


2020年,綦江区文化馆组织志愿者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创作了音乐作品《老家变了》,歌词中呈现出乡村的今昔对比,朗朗上口的旋律配上磁性浑厚的嗓音,再辅以地方熟悉的风土人情画面,使得从綦江这片土地上出走的人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够充分感受到家乡的变化,自然而然产生出思乡之情,有的甚至选择了回乡创业。笔者曾在多年前创作散文《老街余韵》,真实再现了家乡的前世今生,通过自媒体传播后,在家乡人的微信圈内广为流传,达到了数万的点击量,为家乡的宣传出了一份力,很多旅游者慕名而至,竞相一睹“容貌”。

三、创新活动形式,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从村民实际需求出发,建立更符合农村实际、更受村民欢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早在2016年,由重庆市委宣传部(原重庆市文化委)打造的重庆市公共文化物联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并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百姓点单,政府配送;网上预约,互联互通;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志愿服务,奉献文化”的模式。经过不断探索,“文化云”应运而生,成为为群众提供集文艺培训、艺术鉴赏、在线学习、预约演出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线上平台,并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在最初的执行过程中,綦江区采用将区级文艺团队配送到街镇,再由街镇文艺团队配送到村社的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这种以“传统单一”方式分配“大众套餐”的固定路径实际上忽略了百姓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导致区级文化产品仅停留在镇街层面,再加之区级其他部门的资源也在重复配送到镇街,让镇街应接不暇。同时,因地方财力等诸多原因,配送至村社的产品又出现重量不重质的问题。


2020年起,綦江区文化馆尝试将“送文化”的阵地下沉,越过镇街直接抵达村社,组织基层文艺演出和文艺培训,协助村社组建乡村艺术团。在“送文化”过程中,根据当地需要穿插反腐倡廉、禁毒禁赌、扫黑除恶、乡村振兴等理论知识宣讲和拍摄全家福、书赠家风家训等志愿服务活动,让最基层的群众享受较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效地弘扬了正能量。2021年,綦江区文旅部门对千年古镇东溪的南华宫、万天宫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装修,组织文艺小分队每周上演一场文艺演出,演出内容包括歌舞小品、传统戏剧等,通过不断更新节目内容吸引了当地越来越多的百姓。类似的举措为乡村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基层的百姓享受到了较高水平的文化服务,也为村民们“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提供了平台。

四、加强阵地建设,助推乡村成为休闲旅游打卡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旅游的优势日渐明显,城市居民下乡消费成为时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具体体现在地方风味美食、传统手工艺、乡村民俗民风、民间戏曲、乡土历史建筑等方面,在一村一品、一村一文化、一村一幅画的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中得到充分彰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贴近实际的文化阵地,无疑是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綦江区大部分村在区文化馆协助下都建有乡情陈列馆,具体包括所在村的村情介绍、历史沿革、文化资源等。同时还陈列着一些当地收集的“老物什”:生锈的犁铧、沾满灰尘的煤油灯、裂缝的风车、笨重的石磨……这些“老物什”记录着当地过往的生活,镌刻在年长者的心中,是现代人“忆苦思甜”的引子,也是年轻人追溯过往的源头。另外,乡情陈列馆里还有展示当地节庆、民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图资料,也有一些反映民族文化的歌舞视频,这些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自然会在外来游客的脑海中留下印象。


在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方面。让“过路游”变“过夜游”,这是当下全域旅游追求的目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只有将文化的血液注入旅游业内,才能切实提升地区旅游的竞争力。将文化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再让活动的成果反哺地方旅游发展,文化馆在这一过程中责无旁贷。綦江的农业小镇横山,近年来围绕“咫尺高山康养地,轻奢慢活二居所”的地区定位,逐渐发展成集全龄养生、养心、养老、旅游、居住、运动、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康养小镇。为配合该镇推进乡村振兴,綦江区文化馆在人群最为集中的夏季连续三年开展“唱响横山”中国梦主题歌曲青年歌手大赛,比赛范围从最初的綦江区内升级至重庆市内、再到渝黔两省,关注人数也从首届赛事的8000多人增加到第三届的40万网友,“清凉横山”的美誉度和社会知晓度一再飙升。2021年,该赛事再次升级,参赛对象扩展至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关注度突破百万人次。


总之,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之一,也是挖掘乡土优秀文化基因、引领提升农民群众思想素质、建设乡村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更是打破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重要抓手。文化馆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为乡村文化振兴奉献力量,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

(注:该论文发表于《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 新阶段 新理想 新格局》——2021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作品集)


作者简介


兰采勇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调研编辑部业务干部,副研究馆员。


张静 重庆市綦江区文化馆馆长,研究馆员。


代浩 重庆市綦江区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来源: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监制:徐 瑞   审核:李 强   编辑:薛 婧

甘肃礼县文化馆
发布文化资讯,拓展政务,服务民生,发挥联动传播效应,创建更全民更惠民的文化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