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10月,在北京读大学的小王跑了上海三次,三次都只有一个目的——看音乐剧。在她的手机里,各类剧目的观演聊天群、换票群有20多个,每个群里都有上百号人。
据小王介绍,像她这样每到周末就往返于上海与其他城市、专程来看戏的观众不在少数。一些热门剧目一开票就秒光,不少资深粉丝喜欢“多刷”、“集卡”(观看不同演员阵容的场次)和“集视角”(坐在剧场不同区域观看同一剧目以发现更多演出细节)。
这反映出当下音乐剧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2024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全年音乐剧场次达到1.7万场,票房超过16亿元,观众人数超过700万人次。
作为舶来品,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路径是海外原版引进、版权剧中文版制作和原创剧目制作三条线并行。中外创作者的深入交流合作,迅速培养起一批专业人才,有利于中国音乐剧原创力量的孕育和提升。
我们先从上海说起。
1
上海的5888场演出
在1.5公里长的上海汉口路上,亚洲大厦算不上多显眼的建筑,却引起越来越多媒体的关注。
大厦里,19个演艺空间“垂直生长”,数十部风格各异的沉浸式小剧场剧目同时上演,可容纳3000余位观众,总演出面积4700平方米。
大厦外,拉着行李箱专程来看戏的年轻女孩围成一团,一边翻看刚刚拍下的返场视频,一边等待演员下班与其互动。年轻的演员手捧鲜花,慢慢走出层层人墙,扫开一辆共享单车赶回学校——他/她们多是来自周边艺术院校的学生。
亚洲大厦所在的人民广场以及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核心区,是辐射整个黄浦区乃至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演艺集聚和产业发展区,被称为演艺大世界,是受当地政府支持的文化品牌。
2024年5月17日拍摄的上海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区域。图 |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据统计,2023年,全国演出的9960场音乐剧中有5888场在上海,其中又有82.93%集中在演艺大世界。以演艺大世界为核心的上海音乐剧市场,成为吸引全国观众的重要磁极。
再往前回溯,让音乐剧这一小众艺术走进大众视野的关键,正是2019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奖获奖作品——原创音乐节目《声入人心》。《声入人心》的热播不仅推介了音乐剧这一艺术门类,还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行业,起到了扩充后备人才、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作用。
借助大众传媒手段助力戏剧“破圈”,《声入人心》也让大量此前对音乐剧了解颇少的观众走进剧院,参赛选手阿云嘎、鞠红川等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
近年来,音乐剧在我国演出市场中的占比与分量日渐提升,成为文旅市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4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1月至10月,全国音乐剧演出场次1.36万场,同比增长5.5%;票房达到13.96亿元,同比增长26.7%;观众人数582.13万人次,同比增长4.6%。
目前国内音乐剧演出场所类型多元且分布广泛。在与欧美和日韩市场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大中型专业剧场以其完备的硬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淀的文化品牌成为音乐剧演出的主要阵地。近年兴起的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的音乐剧演出也非常活跃。数据显示,专业剧场音乐剧票房占比达到总体票房的79.3%,场次占比为30.1%,而演艺新空间及小剧场的音乐剧场次占比则高达69.9%。
专业剧场凭借高品质的设施设备和成熟的运营模式,在音乐剧市场中占有主体地位。同时,演艺新空间和小剧场以其灵活性和创新性成为培育人才、孵化项目、推动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如亚洲大厦里的小剧场音乐剧群落,每部剧都有固定小剧场,能容纳100多人,舞台置景并不豪华,但特别注重给予观众沉浸式体验。剧场内除了常规面向舞台的座位,还在舞台边设置了可以移动甚至旋转的“吧台位”,距离近到观众可以清晰看到演员的汗水。演出过程中,演员时不时还会直接互动,比如坐在观众面前唱一首歌。这是传统大剧场里没有的体验。
2
韩国大学路的发展路径
放眼全球音乐剧市场,美国百老汇、英国西区、韩国大学路……不同国家依托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音乐剧行业生态。其中,仅就小剧场、新空间演艺而言,韩国大学路的发展模式与上海亚洲大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为双方交流合作提供了可能。
大学路是韩国剧场艺术和青年文化的承载地之一,1.55公里长的路上有近200个剧场,一年四季演出不歇,被称为“韩国的百老汇”。大学路演艺生态的形成,是韩国发力公演观光产业的一个缩影。
图为观众在大学路一小剧场入口处等待入场。图 | 胖丁
1998年,韩国金大中政府正式确立“文化立国”发展方针,将文化产业列为21世纪国家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并在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下设文化产业局,对文化产业进行全方位管理和扶持。2000年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2001年成立的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2009年成立的韩国内容产业振兴院……21世纪的前10年,韩国迅速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文化产业支援体系,持续为包括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文学、戏剧、游戏在内的大众文化发展与“出海”保驾护航。
无形之手强有力地推动韩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大型版权剧制作、版权剧目与原创剧目制作并举、小型原创剧制作并对外输出三种方式共存的产业结构。
2001年韩版《歌剧魅影》和2006年韩版《巴黎圣母院》创下票房新高,尝到原版引进和版权剧制作的甜头后,韩国音乐剧迅速投入原创道路:具有韩式浪漫特点的《洗衣服》、以韩国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明成皇后》,以及近年制作的《我的遗愿清单》《粉丝来信》《面试》等,不仅在韩国国内掀起热潮,更让以音乐剧为代表的韩国公演观光产业辐射亚洲。
2012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发布支援原创音乐剧计划,资助原创音乐剧创作与“出海”。以大学路为例,政府会根据剧目类型给予相应补贴,原创剧目补贴金额更高,并提供相应政策扶持,如简化审批程序、减免税额、控制KTV等竞业商户入驻、打造作品孵化平台等。除了中央与首尔地方政府的支持,韩国演出艺术中心、艺术经营支援中心、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首尔文化财团等机构也先后设立,以提供剧场运营、市场咨询等细分服务。
在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和旅游发展局的支持下,从2017年开始,韩国每年秋天都会举行Welcome大学路庆典活动,集中展示、推介韩国音乐剧、话剧、传统演出等大众文化产品。
今年8月,音乐剧《粉丝来信》中文版结束了本年度的巡演工作。这部来自大学路的版权剧,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演出市场票房榜单(音乐剧分类)中位列第4。它的年度演出场次和平均票价都低于上榜剧目的平均线,其上座率和市场影响力可见一斑。
音乐剧《粉丝来信》剧照。
在2025-2026中日韩文化交流年即将到来之际,《粉丝来信》等版权剧在中国的成功激发了众多从业者尝试市场合作与交流的热情。中韩两国共有45部作品参与了今年10月举办的Welcome大学路庆典,其中音乐剧占比近半。两国的从业者也借此机会进行了深入交流。
3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千帆竞进,为推进形成多样化、个性化、多层面的音乐剧市场,业界正在积极探索。
自2019年起,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启动了“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搭建公开的原创作品投稿平台,作品经筛选、评审后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孵化,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作坊呈现后再与市场对接。这其中还包含具体赛道区分,孵化计划会视情况重组这些项目,促进不同领域的人才交流,并促成合作。孵化计划帮助打通了从下至上的创作流程,让更多人有机会从基层、从民间向上生长,也为中国音乐剧创制全产业链培育人才。同时,这种基于大范围筛选和基层磨砺而产生的作品,也更具创作初心和市场活力。
业界的探索反映到市场端口上,表现为中文音乐剧的快速崛起、新作迭出。2024年1月至10月,国内市场引进原版音乐剧剧目42部,中文音乐剧剧目共计225部。
【注:中文音乐剧剧目包括:本土原创题材音乐剧、国内文学&影视IP改编、国外音乐剧作品本土化改编以及国外文学&影视IP改编剧目。】
中文音乐剧数量占多数,票房占市场总票房的49.8%。许多国内经典文学作品和影视IP被改编为音乐剧,吸引大量观众,以音乐剧形式赋予作品更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
如今,外国作品进入中国的局面已在慢慢收缩,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原创力量在海外市场的快速成长。
10月19日,音乐剧《宝玉》作为本次Welcome大学路庆典唯一受邀的中文原创音乐剧作品,以工作坊方式呈现部分曲目片段。其制作人、曾在韩从事近10年公演观光工作的王海笑介绍,这是中文原创作品与国际市场对接的一次新尝试。
在此次庆典上,还有一部中文原创音乐剧《蝶变》被反复提及。今年7月,《蝶变》的韩语版在大学路上演,成为首部正式在海外落地演出的商业驻演原创音乐剧。过去,我国音乐剧领域的版权“出海”多为政府邀约作品或短期演出,像《蝶变》这类商业驻演项目并不多见。
《蝶变》韩语版剧照。
除了原创力量的成长,演出之于旅游的独立性也有所提高。“今年8月,我在人民广场附近的小剧场里看了场魔术秀,发现有10位外国观众。以前,我在上海小剧场里几乎没见过外国人。在《粉丝来信》中文版演出现场,我也发现了来自韩国的观众。在大学路上演的《蝶变》韩语版,也吸引了不少中国观众专门赴韩观看。”王海笑说道。
这与韩国业界的观察不谋而合。大学路上,有不少演出会提供中英日多国语言的实时字幕服务,以降低外国观众的观演门槛。“前来观看大学路演出、尝试韩国音乐剧旅游路线的外国观众呈增加趋势。”韩国音乐剧制作公司Live宣传组长裴京熙(音)表示。演出与旅游相互反哺、打造文旅消费新热点的能力明显增强。
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从业者也在思考未来中国音乐剧行业的赓续前行。
4
前行之路漫漫
当下,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关注。
“人大于戏”,是近年来国内音乐剧行业从业者普遍面临的状况。
“这些年,国内部分剧目越来越流量化,大众观众渐渐远离这一类戏剧。而大众观众越少,从业者就越会依靠卡司和流量,从而加剧了这个循环。这是一条短期内能够发展但长期看可能堪忧的道路。”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费元洪说,“中国演艺产业发展虽快,但跟人口相比,大众观众进入剧场的速度并没有跟上。现在在上海,存在一批小众的观众聚集看演出。接下来,怎么让更多大众观众进入这个行业,是我们要去解决的问题。”
韩国市场曾出现跨界艺人影响剧场观众布局的现象。2010年初,偶像组合东方神起原成员金俊秀因合约纠纷、事业受阻,转战音乐剧领域,并凭借扎实的演唱功力扭转了韩国音乐剧界对偶像歌手的偏见。此后,越来越多偶像歌手进军音乐剧行业,带动国内外大批歌迷走进剧场。
从韩国成熟的造星系统中走出的偶像歌手,通常接受过长期、系统的唱演跳综合训练。中国的年轻歌手是否具备无缝对接音乐剧市场的转换机制和业务能力,还有待验证。
此外,国内音乐剧演员群体内部,因人气、业务能力等因素导致同一部戏不同卡司售票差异过大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并发演员频繁轧戏、剧目品质良莠不齐等问题。
究其根本,在于演出专业人才紧缺与行业井喷式发展的时间错位,优质演员的成长速度赶不上剧目数量的增长速度。只有多方发力,注重挖掘原创音乐剧人才、提升制作和运营能力、保障政策和资金支持,共促音乐剧产业良性发展,才能避免大众演出的小众化倾向。
费元洪认为,日韩音乐剧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东西方观感上的某种过渡,观众已普遍接受本国演员饰演外国作品,接受肤色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但在中国,特别是上海,市场还是更青睐海外原版引进。“只有做原创,做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才更符合我们的文化特性。未来,中国的音乐剧会慢慢向原创市场过渡,这个市场中可能会包含很多与日韩共同制作、投资、出品的作品。三国市场有很多共通之处,未来可以在东亚文化背景下进行制作合作,链接投资和市场,节约成本,激发创意。”
这些年来,市场上已经涌现出很多带有强烈中国特色和审美、呈现时代风格和面貌的原创作品,甚至许多比海外经典戏更对国人胃口。在吸收海外音乐剧风格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戏剧与文旅发展还需要寻找中国人的表达和审美方式。正所谓,文化交流应不止于了解不同风格的文化,还在于汲取他者之精华。当交流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渗入行业发展的叶脉,将为创新创造提供更加充足的养分。
欢迎关注瞭望智库视频号
库叔福利
欢迎库友们在推送的每篇文章下面点“分享”和“在看”。我们将依据微信后台最新技术统计,确定最近7天内“分享”量前10名、“在看”量前10名,送上QQ音乐季卡1张。获奖名单将于每周一在本公众号文末公布,请获奖者在当日私信“库叔送季卡”,将得到兑换码。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