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公基”,突然养不起了。
今年以来,关于基建的重磅消息不断,潮水转向,国家出手整顿。
近日,财政部、住建部、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水利部等六大部委联合印发《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
政府投资建设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应当依法严格履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落实资金来源,加强预算约束,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严禁为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违规举债,不得增加隐性债务。
这里的市政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地铁、有轨电车这类大型交通,更进一步细分为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公交场站、广场、公园绿地、环卫、排水、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等等。
并不是说这些市政项目就彻底不能搞了,如果你用盈余财政资金来搞,那没得说。
但你要是想借钱来搞?那不好意思,项目必须有收益率才行,如果收益率覆盖不了债务本息的,那就不准搞,更不准偷偷摸摸地借钱来搞。
这意味着,许多城市的地铁、有轨电车、超级大桥等基建,迎来转折点。
01
越来越多的过度基建
正在让全国各城市买单
有些地方的“铁公基”,真的已经养不起了。
所谓“铁公基”,指的是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铁路一响,黄金万两。曾经,“铁公基”就是经济发展的代名词。
但是,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首先是轨道交通,就拿佛山高明区的全球首条商业运营的氢能有轨电车示范线来说,投资超过8亿,而现在被告知,暂时性停运,但何时恢复运营尚无确切的时间表。
仅仅开通不到5年,就宣告了这样的结局。
造成这样的境况,离不开人流量少,以及成本比较高。
有轨电车的客流量,初期客运强度不得低于0.1万人次/公里·日,而这里一直下降,从2020年日均客流量为1101人次到2021年的日均客流量为578人次。
没有人去哪里挣钱,有人拿2020年比较好的收益计算,要想回本得连续运营1523年。
其次,时不时出现的高铁站停用又何尝不是如此?
桂林,一个三线地级市,一下子建9座高铁站!其中,总投资5千多万的五通站,也成了摆设。
海头站,投资超4千万,如若开通,每年也差不多要亏损500万。没有人流量,闭站就是最省钱的方式,不用,就不花钱。
而江浦站和紫金山东站,建成10年余年也未启用。于是,就形成了下面这些经常性出现在大家视野的建成未启用的高铁站名单。
拼基建时代,是一股脑的热:
地铁直接框架拉到几十公里外,如武汉地铁10号线全长85公里,青岛地铁8号线全长61.4公里。
而高铁站有些甚至建到距离市区100公里的地方,比如孝感北站,还有博罗北站需要59.4公里,盘锦北站大约41公里等等。
但凡你有的我也要有,这不,最近又开始了挖运河:
计划砸748亿的湖北,准备打通荆汉运河,给长江来个美容;
江西,砸3200亿元建设浙赣粤运河,成为世界最长的运河,超过京杭大运河。
为了融入长三角,河南狂砸1416亿,谋划47个内河水运项目。
不说其他的,就直接看平陆运河,每公里平均造价5-6亿,就知道要花费多少钱了。
02
地方上的核心任务:
从GDP最大化,转向债务最小化
要知道,随着经济步入新阶段,“过紧日子”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而“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则是对地方政府的刚性约束。
这并非限制地方投资,而在所有鼓励投资的政策都有一个前缀:有效投资。
既收益率必须能覆盖借债的本息,否则就不能上马,违规上马就要面临中央问责。
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
现阶段地方上的核心任务,已经从GDP最大化,转向了债务最小化。
最近重庆就有一个下辖的区成立了“砸锅卖铁工作专班”,就是要盘活尚有的资金、资产、资源来尽快实现化债,引起了比较大的关注度。
事实上,从去年中央的35号文、47号文中就明确提出了地方要“砸锅卖铁”来化债,各个地方也十分积极地响应,纷纷在重要文件、重要会议中提及“砸锅卖铁”、“壮士断腕”等词汇。
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砸锅卖铁”既是中央对地方的强硬要求,也是地方对中央的化债表态。
其实,地铁、高铁和一些超级工程建设,早就开始收紧了。
比如,高铁。
早在2021年,四部门发布新规,严格控制建设既有高铁的平行线路,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继续建设设计时速350公里级别的高铁。
这种背景下,部分地方高铁项目被叫停,部分被纳入规划的高铁一直停留在纸面之上,一些省份在其十四五中期规划评估中,直接删减了多条高铁线路。
地铁、高铁投资庞大,一些超级工程的投资动辄上千亿乃至几千亿元,同样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约束。
最近,多地兴起“人工运河”热,但迄今为止只有经济性价比相对较高的安徽江淮运河、广西平陆运河上马,其他都还在前期研究阶段。
同样,一些地方多次纳入规划的跨江跨海通道项目,如琼州海峡跨海通道、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由于投资巨大,也长期停留于论证阶段。
钱要花在刀刃上。
任何一项工程,都要考虑经济上的性价比、财政上的可承受力、战略上的重要性。
在债务约束之下,无论地铁、高铁还是一些超级工程,都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约束。
03
向“创新资本”转型才是打造
“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策略
其实,很多城市早已看清:基建狂飙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向“创新资本”转型才是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策略。
例如江苏,它在2019至2023这5年间,从外省招引了3138家企业,直接投资1499家、间接投资33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可谓是在创新资本的赛道上一路狂奔。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力》一书中,将经济增长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要素驱动,依靠资源和劳动力。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劳动力输入。
第二个阶段是投资驱动,配合资源大规模投入资本。在这一阶段,国家会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依靠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这一阶段的国家会注重科技研发,推动产业升级,培养高技能人才。
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在这一阶段,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再依赖于物质资源,而是依赖于知识、技术和创新能力。
从这四个阶段来看,我们目前正处于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之间的大的转型期。
过去靠房地产、城投(基建)拉动的债务型数量型增长方式已然不可持续,下一个阶段是以全要素生产率(TFP)为代表的创新型效率型增长方式。
所以,《办法》为基建投资划红线是一件好事,强制地方政府走出过度依赖基建的“舒适区”,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就像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提到的,“投行思维”的本质是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能力是如何调配资源,从而使其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种能力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企业、行业,甚至是一个区域的发展成效。
资源配置者的能量远远大于资源建设者,甚至大于资源拥有者。
04
最后
这是一个全方位押注技术产业的时代。
然而,这个时代也有一个与传统基建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我们需要更高的资源投入,顶尖的人才,自由宽松的文化、还有一个能够激发创新、特别是鼓励颠覆式创新的生态系统……
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如何做到激发最大程度的创新,我们的经验还很不够……好在所有人的共识是“科技和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
我们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护城河和技术壁垒,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有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我们不再需要通过低价来吸引客户,陷入“内卷”式的恶性竞争……
那基建呢?
可以肯定的是,基建永远不会过时,它始终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基石,是最可靠的“老牌”资产。
但它终究会回归到它原本的位置——
从增长的舞台核心退到后台,为经济提供长期而稳定的支持。
它或许没有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高回报率,但它胜在稳定。
END
王晓芳,壹创新商学创始人
20年企业管理咨询经验|链接赋能16万家企业
聚景资本管理合伙人|投资中信建设、喜马拉雅、金维制药等众多项目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们,一起聊聊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