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21日深夜,看似平静如常的莫斯科市区实则暗潮汹涌,一边是坐镇“白宫”的“民主”反对派势力紧张地等待着部队的进攻,一边是坐镇克里姆林宫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近乎乱成一锅粥。
凌晨4点16分,莫斯科军区参谋长列昂尼德•佐洛托夫向莫斯科市苏维埃代表宣布,军队将全部撤出市区,这也意味着一场看似不可避免的武装冲突被平息,震惊世界的苏联“8•19事件”胜负初见端倪。
众所周知,苏联“8•19事件”本是苏联党和国家部分领导人面对苏联多方危机全面加剧断然发动的一次挽救党、社会主义制度、多民族联盟国家统一的行动,因为随后爆发的一连串反共狂潮与独立浪潮,却成了苏联最后一道“催命符”。
至于8月21日凌晨暴力冲突的无形化解,成了这起事件的一大特点,那就是苏联红军因为拒绝向人民开枪而保住了最后的尊严,还直接影响了事态发展。
不过,真实原因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简单,因为篇幅有限,笔者将在本文略谈一二。
我们可以将苏联“8•19事件”简单理解为当年苏共传统派与“民主”反对派之间的一次较量,双方对于苏联政体的未来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政斗的结果会直接涉及苏联是否解体。
此前“3•17”全民公决结果显示,全苏联有投票权的公民中超过半数赞同保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样的结果无疑给已经奄奄一息的苏联打了一针强心剂。
在此之后,因为总统戈尔巴乔夫与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反对派握手言和并联手推动联盟“革新”,直接促使“8•19事件”的爆发,从全民公决结果来看,苏共传统派在双方政斗中还算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
可从苏共传统派在8月17日秘密策划实行紧急状态那场会议开始,苏共传统派的诸位领导人就显得意志动摇、态度暧昧,尤其是副总统亚纳耶夫临危受命代行总统职责,他本人一度变得惊慌失措、举棋不定。
实际上,当晚所有与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实行紧急状态的讨论都是即兴创作的产物,每一位领导人最真实的态度就是害怕承担责任,尤其是调兵进入莫斯科维持治安这件事。
8月19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开始工作,根据国防部长亚佐夫的命令,苏联红军共向莫斯科调动了4600名军人、300多辆坦克、270辆步行战车、150辆装甲车、430辆汽车。
如此强悍阵容的军力调配并非想要武装镇压,随着事态的逐步发展,尤其是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为首的“民主”反对派的步步紧逼与分庭抗礼,让“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无奈做出反制的姿态,给人双方武力冲突一触即发之感。
8月20日,苏联军方一些要员就已经公然表态“绝对不用武力反对人民”,这一点似乎与他们的政治立场毫无关系,至于“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想要通过武力镇压聚集在“白宫”的“民主”反对派势力,实则是谣传。
如此,也就有了开篇提到的那一幕,“民主”反对派势力不战而胜,苏联解体从那一刻起几乎成为定局。
在很多人看来,曾多次奉命进行武装镇压活动的苏联红军,参与并镇压“8•19事件”的任何一方势力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事关苏联社会主体制度存亡的大事件,流血总是避免不了的,偏偏这一次的苏联红军从头至尾都保持着足够的清醒。
其一,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与国防部长亚佐夫等苏共传统派实权人物都不倾向于动武,更何况“白宫”周围聚集的大部分人都是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一旦对人民开枪,就意味着流血政变的开始。
其二,因为不少奉命进入莫斯科市区的军队出现了倒戈的情况,“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其实已经调不动军队了。
其三,8月21日凌晨,一队奉命执行戒严任务的装甲车在返程途中突然遭到叶利钦支持者的突然袭击,有3名支持者被当场击毙,此事极大地动摇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领导人的意志,按照事先商定,一旦发生流血事件,他们就要停止行动。
或许是当年所有的苏联人已经在心中默默承认社会主义制度无法再在联邦推行,也就没有人真的选择坚持到底,无论如何,在苏联解体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