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住建 | 杭州:赓续“宋城华梦”

时事   2024-11-23 12:00   北京  

杭州,古称钱塘,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改钱塘郡为杭州,这是其名之始。


杭州,本可像其他江南城市一样,以秀美的山水闻名天下,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一个王朝的中心,接续演绎着“宋城华梦”。在历史大潮中,青峦叠嶂的翠峰、灵动隽永的诗词、晶莹通透的瓷器,与严肃的政治、激烈的战争、豪迈的英雄情怀交融在一起,酝酿出了它中和而不屈、恬雅而坚劲的独特气韵。



临安往事的开篇与伏笔


临安城的往事开篇于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这一年,与北宋对峙的金攻克东京,北宋灭亡。当年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重建宋政权,史称南宋。两年后,赵构抵达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后又将其定为“行在”,意为“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在南宋,人们一般不愿将临安称为“都城”。《乾道临安志》《咸淳临安志》中,均标注“临安府”为“行在”,而真正的都城,依然是远在千里之外、已成为金辖区的东京。于是,“临时安居于此,有朝一日光复故土”就成了一种对临安二字的浪漫遐想。需要知道的是,临安名称的出现比“临安府”要早得多。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临水县因境内有临安山,故而改名临安县。600余年后,钱于临安县筑城。五代十国乱世时,他建吴越国,以杭州为国都,将故乡临安县改为安国县,后屯兵治军,因军队名为“衣锦军”,也得名“衣锦城”。


时间来到建炎三年(1129年),迁至杭州的南宋朝廷为纪念钱锣之孙钱弘椒纳土归宋的功绩,将杭州以钱镠故里临安命名。从北宋开国之初“得土”,到南宋偏安“失土”,得失之间,“临安”是开篇,也是伏笔,道尽了一个朝代的起落兴衰。


最有名的西湖“代言人”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杭州迎来了一位特殊客人。苏轼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一面,被贬至杭州任通判。带着“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的政治抱负与“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的矛盾心情,苏轼外放地方任职。


他的居所位于凤凰山顶,可眺望西湖。四面环山的西湖波光粼粼,远方是一片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湖光山色让渴望有一番作为的他舒缓了苦闷的心情,公务之暇,常在杭州城内游览。人心真像一个容器,里面装着各种情绪,快乐多了,郁结自然就少了。兴之所至,他便用诗词记录下满城美景。



一日,苏轼泛舟西湖,起初晴空万里,继而天降大雨。骤变的天气,湖中景色的变化,让他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传诵近千年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就是春秋时期越国女子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中的“沉鱼”。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把风景如画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从此,西湖的名气伴随其名作传遍大江南北,也让西湖有了一个动人的别称——西子湖。


十多年后,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和重回朝堂遭受种种攻击的苏轼重回旧地,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外任杭州知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市之长”。此时的他,褪去年少的不羁轻狂,看惯宦海的潮起潮落,终于把寄情山水的洒脱带回西子湖畔。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这一次,作为主政杭州的主官,苏轼没有将太多精力付诸诗意才情,而是囤粮食、平米价、设公共医疗机构“安乐坊”,用胶泥烧成陶瓦管代替竹管造出供水路线,使得“西湖甘水,殆遍一城”。


顾盼生辉西子湖,依然是苏轼的心头执念,但彼时湖面正被淤泥和杂草侵蚀。于是,这位“市长”又开启了一场“西湖更新行动”。他在奏章中详尽分析了治理西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朝廷支持下,筹措钱款三万四千余贯,历时4个月,终将这些污秽清理干净,使西湖又恢复了昔日的容颜。


挖出的堆积如山的杂草淤泥也没浪费,而是“废物利用”,当作西湖西侧一道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横跨南北的长堤原料,不但解决了杂草淤泥无处安放的难题,也方便了南北两岸间通行,更留给后世一道莺啼柳绿、风光旖旎的“苏堤”。


为了根治这一顽疾,苏轼在西湖中心还建造了三座瓶形石塔,并以此为界,禁止在石塔以内区域种植菱角和莲藕,保持大部分水域的开阔清澈,而三座小石塔,逐渐演变为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离开杭州,再也没有回来。这一次,他留给杭州一部可圈可点的“民生诗篇”。《宋史·苏轼传》曰:“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足见当时杭州百姓对他的认可和赞誉。


……


如冰似玉的南宋官窑


一切精神文化都需要物态载体来传承。宋人风雅反映在生活器物上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产生了诸多精美瓷器。而南宋官窑以瓷器极致的品质、独特的工艺和清雅的美学,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看到这些温润典雅的瓷器,很难想象这是在战火中诞生的。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无论是对于刚刚获得安定的南宋朝廷,还是对于不断以求和换取生存空间的皇帝本人,祭祀天地都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经过靖康之难,又历经近14年流离奔波的岁月,待宋金议和成功,南宋宫廷内的祭祀用品已所剩无几。据《宋史》记载,绍兴十三年(1143年),朝廷开始制造祭祀礼器。“祭器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由于当时财力孱弱,传统的玉、金、铜等贵重材料稀缺,出于节俭考虑,就用陶瓷和竹木等制作礼器。


为了批量生产陶瓷,朝廷建立了“礼器局”,并设立了两处官窑:一处是修内司官窑。20多年前的一个雨天,山洪冲刷后,凤凰山南宋皇城遗址附近有一些青瓷残片和废旧窑具露出地面,在后续考古调查中,将此地定名为老虎洞窑址。其地理位置,恰是南宋修内司营的原址,这与文献中的记载十分吻合。考古部门先后对该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出土了大量官窑瓷片和窑具,主要有碗、盘、杯、罐、碟、壶、洗、灯盏、筷子架等日用器;另有觚、琮式瓶、香炉、熏炉、器座、花盆等摆设器。从瓷器胎色看,有香灰、深灰、紫色、黑色等,釉色以粉青、米黄为主,也有翠绿、灰青、浅紫、黄色等,大部分釉面有冰裂纹。在瓷器底部釉下,还用褐彩写着“修内司”“官窑”字样。


继而,朝廷又修建了第二座官窑,名为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在今天的南宋官窑博物馆所在地。在此出土大量瓷片后,完整复原了各类瓷器品种,其中一种是陈设瓷,主要为礼器,多仿商、周、汉古铜器及玉器。两座官窑出品的瓷器,在形制上都追求质感如璞玉的效果,造型优美,施釉晶莹,将宋代工艺雅韵体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南宋朝廷评价颇为负面:小富即安的昏聩之主抛弃中原千万遗民,让宋的统治中心屈居于长江以南。但也有人认为,偏安一隅实属无奈之举,在“绍兴和议”后,南宋终于拥有了长达百年的和平,百姓休养生息,贸易、手工业、文化等方面进一步繁荣,如同后来被扩大生产的瓷器,从官窑到民窑,逐渐走进临安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也被搬上商船,驶向远方,成为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名片”。


今天,在玉皇山以南、乌龟山西麓,群山环抱、绿树丛中掩映着的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中,那些昔日被用来取代金玉的瓷器正绽放着动人的华彩,淡雅恬静,古朴飘逸,似也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回忆和从不流俗的风雅。


(摘自《天下宋城——千年文脉溯源及嬗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2024年版)



编辑:谷梦溪

更多新闻 · 推荐阅读

走进楼市现场 | 成都:购房热情“点燃” 年末或迎“翘尾”


走进楼市现场 | 东莞:政策“暖风”频至 市场反应热烈


走进楼市现场 | 南京:成交量显著增长 市场筑底回温





中国建设报
唯一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为部机关提供信息参考和决策支持、为地方政府和行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支持、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经营指南和决策咨询的住建领域权威行业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