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者为了招揽信众,最喜欢且擅长的一件事就是制造焦虑,所以,许多学佛前卖保险,搞销售的,学佛后往往都能混得风生水起,因为“专业”相当对口,都是通过制造紧迫感、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夸大收益,过度承诺。
人无法左右的事情实在太多,这种提前焦虑,预知烦恼,并被当下的情绪所消耗的习惯,非但不能有利信仰,反而会对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殊不知“平常心便是道”,修行在于每日用功的绵绵密密,享受当下就好。过度思考,不依不饶,往往都是在画地为牢。
我身边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修习净土,念佛多年的朋友忽然生了一场怪病,眼看病情日益恶化,我和几位师父便前去探望,助其念佛往生。他由于往生心切,念佛的节奏也越发紧促和急迫,可未曾想,当晚竟在恍惚间看到许多地狱的鬼手前来索命,再一番错愕之下,他开始转修慈心,不再以焦虑心念佛,最后,鬼手终于消失,人也从重病中逐渐康复过来。
通过这件事,他和我们几位师父都深刻意识到念佛要用无贪嗔痴的清净心、必将往生的信心去念,而不应用焦虑心、贪心(对他方世界的渴求)、嗔心(对此世界不满)来念,否则,极有可能依旧沦落恶道。
不论你贪婪和焦虑的对象是黄金还是石头,贪就是贪,焦虑就是焦虑,这些皆是烦恼,而非修行。一个习惯贪婪和焦虑的人,做任何事都是贪婪和焦虑的。学佛前如此,学佛后还是如此,对于这种人,佛法是与其无缘的。
后来,我在新加坡曾参加一个数百人的活动,主讲的大师年事已高,因为舟车劳顿,在台上不断咳嗽,看起来身体相当不适,同时还操着不是很流利的英语开讲,但他始终神态自若,自在欢喜,全场莫不为之倾倒。活动结束后,我有机会当面请教,忍不住问:“您看起来身体有些不适,又用非母语的英语演讲,面对这么多听众,为何仍能泰然自若?”他说:“我为什么要焦虑?我来此的目的不是要让人佩服我,而是看我能帮别人什么。我有什么,就拿出来什么,有什么理由需要焦虑?”
他的回答,让我重新理解了焦虑的本质:人所焦虑的大多都是基于“小我”的恐惧与担忧。焦虑的来源,与面对什么环境无关,只与自己的想法有关。如果你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你,不想控制事情该如何发生,就没有理由焦虑。当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清晰意图,全力以赴时,焦虑就会毫无存在的空间。
这两件事的发生,开启了我对焦虑的修炼。以后每当我觉察到自己有些焦虑时,我会先与自己的身体连接,检视身体哪个部位有不适或紧绷,然后通过呼吸静心,直到内心平静,身体完全放松为止。确认自己处于平静状态后,我会再回想焦虑升起时,我当时怎么了?在想什么?害怕什么?想控制什么?
如今,通过对《金刚经》、《心经》等般若类经典的不断修习,能让我焦虑的已越来越少了,虽与“心无挂碍”尚有距离,但觉知、信任和慈悲心已成为我每日身心滋养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