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聚焦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教育   2024-11-27 14:30   北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通过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合为一个系统协调的整体,成为当前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新难题的关键。

  一、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落实新发展理念

  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由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换言之,如果要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巩固执政党地位,必须厘清“为谁执政”“怎样执政”“如何长期执政”等问题,才能破解大党独有难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再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来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然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必须有一个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来统领发展,发展理念就是这样一个总纲要,不仅要阐释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更要回答发展的立场、目的、动力和方式等。作为行动的先导,一切的经济实践都要在一定的发展理念引领下进行。由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构成的整体的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更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因此,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必须贯穿于高质量发展过程之中,同时也是高质量发展得以实现的“魂”。

  贯彻新发展理念,首先要对新发展理念有完整、准确、全面的认识。创新发展主要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科技创新,而是集成创新。创新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创新等基本形式,也表现在对先进社会制度的引领和推进上,因此,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理论、制度、科技、文化、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创新,推动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得创新成为一种渗透性的生产要素,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中。协调发展主要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解决城乡、区域间收入差距问题,而是综合协调。协调发展是经济体系运行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更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进行协调平衡,着力推进产业、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关系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机会平等、资源配置均衡,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平衡性。绿色发展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发展不能简单理解为环境保护,而是涉及在全方位创新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生产流程的再造。绿色发展在根本上就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中的和谐协调问题,绿色发展必须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循环过程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当中,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放发展主要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不能简单理解为打开国门,而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国应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市场的流动型开放,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不断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共享发展主要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能简单理解为分配合理,而是体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享发展的本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增进民生福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当前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发展阶段要首先通过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再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问题导向。新发展理念是聚焦新时代实践遇到的新问题,立足于特定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矛盾变化而提出的。当前我国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区域、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能源体系效率低下、生产生活绿色转型压力大、双碳目标任务艰巨等问题;还包括西方国家加大对中国的围堵打压的问题;也包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由温饱型、生存型需求转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需求在内的更高要求。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要实现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发展方式要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效率,发展动力从依靠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转向依靠创新、管理、技术、知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发展结构从增量扩能调整为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转变。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要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解决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所以说,贯彻新发展理念实际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扬弃旧理念、旧思路、旧动能、旧目标,形成新思路、新理念、新目标、新动能,通过更高水平的发展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强调的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将事物置于整个系统中进行全面的、动态的、发展的观察和思考,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新发展理念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关注经济数量指标、更强调质量指标、效率指标、民生指标,实际是将经济社会发展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协同推进,追求的不是单一指标增长,而是全面性的、内在诸多要素平衡的发展。因此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时,不同发展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各个发展理念都是针对当前问题所提出的,具有其不可取代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

  二、统筹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中心任务,继续依靠粗放式高速度的增长是不行的,必须将高质量发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之中,以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才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硬道理。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却迟迟不能得到有效的突破。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就会导致严重的生存危机。目前,我国在很多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中还存在进口依赖,包括芯片、光刻机、数控机床、高端仪器装备等,这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是我国在创新能力、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均存在短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也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发展,才能进一步解决民生、生态、经济、社会等一系列其他发展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我也反复强调,我们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的是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高速度发展是面子,高质量发展是里子,面子里子要一起要,更要注重里子。

  高质量发展要求有高质量的制度设计。在高速增长阶段主要依靠政策调整对冲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当然可以通过逆周期的调节手段实现短期平衡,但是从长期来看必须通过改革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唯有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当前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只能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继续针对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改革步伐,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包括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经济主体的创造活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服务体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优化要素市场资源配置,提高要素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提高人民群众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高质量发展要做到全国一盘棋,各领域协同并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事关长远、关系大局的诸多问题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实施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区域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安排,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进一步增强,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未来发展阶段,要继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提高政治站位,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基础上,统筹谋划经济、政治、生态等各方面工作,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多目标统筹、多政策协同并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高质量发展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存在实体经济大而不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构失衡、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实体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既要继续筑牢制造业基础,又要保持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劲头,在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日益提升的背景下,通过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为传统制造业赋予新的发展动能。同时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加注重科技的战略支撑作用,以数字技术促进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体经济创新体系,因而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持续推进高水平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在核心技术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持续推进实体经济向更强更优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高质量发展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突出问题,因此“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工作中都要予以关注,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能畸轻畸重,不能以偏概全”。从中央层面来说,要加大政策体系的谋划设计,更好发挥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导向作用,综合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有针对性地全面系统地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出相应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从政策法规、财政支持、机制建设等方面优化政策框架和落实举措,并加大对政策效果的评估、把握好政策力度,形成发展合力。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要因地制宜、按照自身职责范围和实际发展情况抓好相应工作。既不能单打独斗、局限于属地封闭管理,又不能盲目扩张、脱离实际蛮干硬干,要找准工作切入点,细化落实举措和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地区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以地区力量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将作为检验新发展理念落实效果的重要标准。高质量发展是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进而实现合理化和高级化转化的发展,是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是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核心生产要素流动更加自由顺畅,同时在价值链上不断上升、经济发展动力显著增强的发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得以满足的发展,是注重高质量的发展,而不是有增长无发展的数字游戏。要将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和实效,作为把握、理解、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检验标准,以结果为导向,加快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实现既有深厚物质技术基础,又有广泛人民获得感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局面。在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应依据新发展理念从多维度进行全面考察,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优化程度、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等硬性指标,还应将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社会评价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对地方考核由增长激励转为创新激励,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成为长期坚持的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

  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落脚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上。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将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嵌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近年来,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我国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效,创新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协调发展扎实推进,产业经济、城乡区域的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能源消费持续下降,空气、水、土壤质量均有提升;开放发展提质增效、民生福祉持续推进。但同时也要看到,制约我国未来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因素依然大量存在,面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发展面临新旧动能转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须以生产力革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此时渐进式的技术更新已难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以关键性、颠覆式技术创新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满足国内外中高端市场需求,因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了社会状况。当前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马克思曾经说道,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最终总是归结为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强调了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和深度,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和生产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产业体系的现代化。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就是“文明的一切进步,或者换句话说,社会生产力的一切增长,也可以说劳动本身的生产力的一切增长,如科学、发明、劳动的分工和结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辟、机器等等所产生的结果”。为取得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劳动过程(生产过程)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论断不仅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更是使新质生产力成为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中间环节。

  新质生产力既是一种新的生产力质态,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新质生产力表现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技术;从劳动过程的角度,新质生产力就是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就是生产的全部要素的现代化过程,而劳动过程的三个最为核心的要素,即“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就是要实现跃升的内容。也就是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涵盖物质技术的创新,也包括产业体系、生产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各个方面,而这些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

  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作出重要原创性理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我国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基本方面,既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建设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微观主体有活力的经济体制,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在体制机制上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和设施基础,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国内着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让各类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关键领域流动,在国际上深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也要发挥先进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尽快促进我国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就是破除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是将新质生产力嵌入高质量发展全程的主动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对于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就是要破除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创新的持续动力,在加快科技成果催生和转化过程中,一方面允许试错、允许失败,形成宽松的科研氛围,另一方面要对科技创新成果构建利于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因此,我们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就是一个重要的体制创新。同时,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这就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安排专项资金和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创新,形成创新合力,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激发全社会的首创精神,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调动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发展新质生产力,也绝不是某一个企业、某一个研究机构、某一所大学的事情,而是生产过程所有环节的共同任务。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加快培养新质生产力,才能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才能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杨洋】



理论网
《理论网》是由中共中央党校主管,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的互联网平台。《理论网》办网目标是根植实践沃土,推进理论创新;加强舆论引领,服务工作大局。努力成为鲜明的思想旗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