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竞争3.0时代,无论大小企业,5大共通的底层难题 |深度解读

学术   2024-11-13 18:21   中国香港  


点击下方关注公众号

立即发送【品牌】关键词

加入HBG校友会与上千+企业家创始人/操盘手一起

获取HBG系统品牌方法论教材与私教课名额




当下是打造品牌的黄金时期,越来越多的创始人开始重视品牌,并且越发明白品牌并非是一个单点的局部性工程,不是营销策划,不是定位咨询,不是讲故事,也不是单纯投钱砸广告,而是一个系统性、端对端的大工程。由于创始人越来越专业,整个品牌的内卷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品牌竞争已经步入3.0阶段


目前,品牌的竞争已经步入 3.0 阶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经历了 1.0 阶段纯粹的渠道红利期、 2.0 阶段的营销红利期以及产品红利期。时至今日,可挖掘的营销渠道红利,甚至是大单品的机会都越来越少,竞争也越发同质化。

最后大家比拼的是什么?其实就是 3.0 阶段,也就是品牌。

我们今天所讲的品牌竞争 3.0 阶段,并非指品牌形象。大家一定要再次注意,品牌不只是形象,也不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局部性动作,而是一个系统性、端对端的大工程。其最终要达成的终极结果,就是品牌的两大渗透率,即品牌的双渗透,生意渗透和心智渗透,两者都要兼顾,都要抓好。

因为很多人过去对品牌存在诸多实战误区,尤其是跨境企业,对品牌几乎认为就是讲温暖的故事,或者做一个定位,或者做品类。根本不清楚品牌是一个系统性、端对端的工程,所以跨境品牌相较于国货品牌,在品牌认知方面其实更为薄弱。

目前,跨境企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因为出海热潮持续升温,导致其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攀升,跨境行业已进入 3.0 阶段。

过去,大家依靠亚马逊的运营能力,后来依靠开品能力,如今又比拼单点碎片化能力,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已进入比拼品牌体系化能力的时代,即品牌竞争的 3.0 阶段,国货品牌和跨境品牌几乎同时进入这一阶段。

创始人5大共通难题之1:品牌体系化


当下创始人都很专业,对品牌都有了系统专业的初步理解。然而,各行各业创始人仍面临五个共通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品牌体系化难题。

过去大家做品牌时,特别擅长抓住某些局部的红利机会,或者在局部工作上表现出色,比如擅长产品的微创新,擅长营销,擅长渠道,甚至擅长利用某一资源关系,甚至很多创始人误以为自己的定位很好。但这些都是局部性的效率,而非系统性的效率。

后来会发现,竞争对手越来越专业,也具备各种局部效率。当每个人都具备局部效率时,竞争就不再是单点局部的效率,而是系统性、体系化的效率,系统性效率远大于局部效率,结构性效率远大于单点效率。

因此,如今看到很多新品牌不断涌现,但能长久胜出的品牌却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因为单点局部效率不足以支撑持续增长,必须依靠体系化效率。

创始人5大共通难题之2:多品牌


第二个难题是多品牌。

现在是多品牌的黄金时代,不仅全球化的跨境品牌在做多品牌,国货品牌、新锐品牌甚至一些白牌也都在做多品牌。很多品牌集团在做多品牌时采取赛马制,希望通过自然界的优胜劣汰,自然抉择出多品牌中的超级品牌,甚至多个品牌。这个想法天真可爱,但不符合品牌的基本规律,也不是多品牌系统性矩阵化管理的关键策略,不够科学专业。

在多品牌方面,大家面临众多挑战。例如:
1.如何规划多品牌矩阵?
2.多品牌的目标应如何设定?
3.多品牌矩阵的排兵布阵该如何确定?
4.是采用收购的方式来构建多品牌矩阵,还是内部孵化?
5.是直接投资外部品牌,是小投资还是大投资?
6.多品牌如何进行系统性管理?
7.多品牌之间是否要差异化?
8.多品牌之间的资源如何协调?
9.多品牌之间的组织如何匹配?
10.内部团队又如何安排?
11.对于小品牌,应安排什么样的操盘手?
12.对于大品牌,又该安排什么样的操盘手?
13.组织中的操盘手能否相互轮岗?
14.轮岗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
15.多品牌背后是否需要一个中台能力作为支撑?
……

这些都是在多品牌具体操作落地时,每一位创始人都深感纠结的问题。这些都是各位创始人在多品牌这一难题下会操心的实战问题。

多品牌的问题,无论是大集团还是小集团都存在。比如安踏这样的全球化集团,在多品牌的系统性管理方面,也仍在不断探索,不断寻求解决方案。

创始人5大共通难题之3:高端化


第三个难题便是高端化。

任何人经营企业都想要破解低价竞争的局面,没人只想卷入低价竞争,肯定都期望打造品牌价值。当然,我们今天所讲的品牌价值不一定意味着价格高端,而是说我们的品牌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让用户愿意购买,而不只是比拼低价。

除了要做好自身品牌价值的物有所值之外,我们确实要思考一下,中国品牌中高端品牌仍然非常稀缺。

中国人太善于打造大众品牌了,太善于做大牌的平替。你看,前段时间美特斯邦威重出江湖,喊的口号是要重新做大牌的平替,被行内人称为:“一个品牌活着活着就倒退了”。

做品牌,还是要争取具有一定的品牌独特价值,如果能做成中端甚至高端品牌,那就更好了。

在高端化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孵化高端品牌?

这又是一个具体的落地实战问题了。实际当中,大企业基本是通过投资的方式,你看像安踏、珀莱雅等这类大型集团,都是通过外部投资收购国外高端品牌的方式,来弥补自己内部目前暂时孵化不出高端品牌的这个痛点。

怎么去做高端品牌?

很多人是在实战当中很容易把高端品牌和奢侈品牌挂等号,又很容易把高端和奢侈品牌的操作方法神乎其乎,变得玄,非常之玄学,非常之故事导向,非常之营销导向。

这个不对,品牌是一个数学题,品牌是一个科学的事情。

首先品牌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才会有人文艺术的东西。无论是高端品牌的打造,还是大众品牌的打造,底层逻辑都是科学的。

在这个科学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人文的素养,但是不仅是高端需要,而且大众品牌也需要,所以在高端化的品牌打造当中,是对大家的内部的系统化,品牌的管理能力的要求是更高的,对内部团队的能力要求也是更高的。

创始人5大共通难题之4:全球化


第四个共同的难题就是全球化。

品牌出海乃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百年一遇的品牌大规模出海的黄金时代,如何拓展我们的全球化业务?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问题。

首先,从产品维度来看,全球化缺乏大单品。

许多跨境企业习惯于抄袭他人的爆品,一个个爆品频繁出现又迅速消亡,根本无法沉淀出自己的大单品。即便在某个市场推出了大单品,也不晓得如何将其推广到其他市场。常常会发现,由于不同区域运营团队的差异,导致不同区域销售的产品各异,没有品牌大单品的沉淀。

其次,是品牌资产难以进行全球化系统性管理。

许多跨境企业由于不了解品牌的内涵,更不清楚品牌资产的概念,致使在实际操作中根本未留意品牌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管理。

每天的营销和渠道运营存在诸多漏洞,纯属白费功夫,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只是纯粹卖货,还不一定能卖出去,也未能沉淀自身的品牌资产,着实令人惋惜。

甚至我们还见过跨境企业出现过极大的笑话,即在全球各个区域市场的详情页中,甚至连自家的 LOGO 都未展示,这是遗漏品牌资产的最灾难性操作。创始人自身不懂品牌资产为何物,下面的团队操盘手也不太了解,设计师往往也不愿遵守自己规范的品牌 VI 体系。公司内部所有成员都极其反感自家品牌的 LOGO,总觉得看腻了,所以不愿在详情页和 listing 中展示 LOGO。这导致品牌资产中最核心的 LOGO 元素缺失。

品牌资产的系统性管理是全球化难题中的一个显著问题,而且几乎是空白。极少有品牌能进行系统性的品牌资产管理,但反观可口可乐、宝洁、苹果,它们在全球化的品牌资产管理方面表现得非常强大。

第三个,全球化营销和渠道渗透方面的效率问题。

因为现在很多企业都能够出海,也都能找到营销和渠道的途径,但却法提升营销和渠道效率,而效率的提升需要几个关键要素,可以从人货场的匹配来拆解。

1.很多人企业在“人货场”的第一步“人”的层面上就卡住了——缺乏用户洞察。因为大多数跨境企业不太做用户洞察,几乎只是依靠竞争分析在亚马逊上抄爆品的方式来操作。不做用户洞察,就没有迈出人货场匹配的第一步。

2.更何况,也不做大单品的系统性管理。

3.更不会做营销渠道平台的效率提升优化,普遍也都会卡在优质内容方面停滞不前。现在,如果跨境企业使用位于广州深圳的中国办公室来进行营销和渗透,很快就会遇到优质内容无法持续产出的问题。

第四,全球化组织架构的难题。

大家不知道全球化品牌的组织架构应该如何构建?比如如下各种问题:

1.总部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
2.区域市场承担什么样的职责?
3.总部和区域市场之间是上下级关系?
4.还是前后端关系、上下游关系?
5.总部应设置的 CMO 和区域市场是否要设置 CMO?
6.如何设置这个 CMO?
7.KPI 的考核标准是什么?
8.到底是让区域市场一把手来管理开品权和品牌资产,还是由总部来管理?
…………


创始人5大共通难题之5:组织体系化


在品牌竞争的 3.0 时代到来后,创始人的最后一个难题就是组织的体系化。组织的体系化又分为几个详细的问题。

第一,如何不依赖个体英雄?

国货品牌现在非常依赖个体英雄,所以导致很多个体英雄离职、自动跳槽或被挖走,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一个个体英雄的流失可能会带走整个团队,这就是国货品牌的痛苦所在。

外资品牌为什么不怕人才流失、也往往不可能出现一个人离职带走一堆人走,无论人怎么变化,基本组织还是非常稳定。所以外企从不惧怕个体离职,即便总裁离职,交接工作也十分简单,尤其是其组织已有足够强大的体系化支撑。

第二,如何培养内部团队能力?

如何构建内部团队能力体系壁垒,这是创始人尤其需要关注的。因为过往传统企业的创始人较为依赖外部咨询公司,忽略了对内部团队能力的培养。而如今 80、90 后的年轻一代创始人都非常重视内部团队能力的体系壁垒,大家都清楚——能力要长在内部组织上,不能长在个体或外部咨询公司上。

第三,组织架构如何匹配不断变化的业务结构?

这个问题十分严峻,因为当下时代变化迅速,无论是国货市场中抖音、小红书等媒体平台的变化,还是渠道平台的变化,亦或是全球化市场、跨境市场上亚马逊、TikTok 等的变化,实际上都会对我们的组织架构产生巨大影响,可能刚安排好一个组织架构,平台又发生了变化而后,整个产品、人、货场都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变化。

第四,组织当中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是变化的?

组织架构如何保持稳定性呢?必然要有一部分是稳定的,不能天天变,否则人员留不住,大家都会跳槽。但哪些是应该不变的,哪些是应该变的呢?在什么阶段,又应该匹配什么样的组织架构?

第五,不同行业,组织架构有何差异?

在 HBG品牌增长研究院中,行业类型众多,涵盖消费、食品、饮料、美妆、母婴、大健康、宠物、跨境科技、电子,甚至还有家居、酒店、汽车以及知识教育等各式各样的行业。每个行业的生意驱动要素不同,行业的内卷程度也各异,组织架构的匹配自然也不一样,但到底要有何差异?也是各行业创始人纠结思考的问题。

第六,品牌市场部如何设置?CMO如何设置?

前段时间某大型企业裁撤品牌市场部门,在市场上引发了巨大轰动。许多 CMO 因此焦虑不已,担心自己的岗位不复存在。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焦虑,因为中国各行业差距极大,内卷程度也完全不同。比如,大消费行业、快时尚行业,已然迈入品牌 3.0 竞争这种极度内卷的时代。但还有很多传统行业甚至都不知道品牌为何物。

但从未来的趋势来看,创始人最终就会发现,业务仍是以品牌市场部为驱动。无论在哪个企业,品牌市场部具体叫什么名字,当然对于创始人来说,他们关心的肯定还是核心驱动部门。

如果是品牌市场部门,那如何设定其名字?如何设定权责范围?工作的 KPI 操盘手应是什么样?下面的小经理又应是什么样的画像?如何培养出这些小的品牌操盘手?这些都是创始人比较担心的问题。

如何破解中国创始人5大共通品牌难题?


如何去解决这五大共通的难题呢?

首先,要破除一种“三板斧”的捷径思维认知。

创业是非常辛苦的,无论是做到百亿千亿规模,还是几十个亿、个把亿,无论是做海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很不容易,所以难免大家都期望有“三板斧”、有捷径可走。

但回顾我们自己创业以来的经历,都是极其辛苦且非常系统的大工程,才支撑我们走到现在。所以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想捷径,但品牌的创始人绝对不能有捷径思维,要自我提醒,永远不要走捷径,永远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工作要一步一步地做,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千万不能走捷径,千万不能依赖捷径。

人生很多痛苦,有时并非源于做事本身,而是源于焦虑带来的痛苦,而这种焦虑又源于巨大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又源于对捷径的期待,而现实中又没有捷径,所以才会有巨大落差。

比如您特别想依赖某一个高管,这就是捷径思维。然后高管不给力,你就会特别失望,会抱怨他,也会抱怨自己。其实别抱怨了,因为你本就不该依赖人家高管,对吧?高管也一样,不要依赖创始人,这也是走捷径思维。人不可能依赖任何人,只能依赖自己,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很好的事情了。

人人只要做好本分,就是一个美好的集体。

其次,要警惕依赖外部咨询公司。

这种捷径思维,也包括很多创始人特别喜欢用咨询公司做品牌定位策划,错以为一句 slogan 就能让生意增。

跨境企业还总是 以为做品牌=做温暖的故事,于是请了外部的供应商、广告公司来做,结果没做出温暖的故事,做成了四不像,而且编的故事根本传播不出去,漂亮的 PPT 也毫无用处。

还有,跨境企业总有“品类品牌”的错误认知,总错误的觉得只要垂直定位在某一个品类当中,只要做到品类第一,就可以万事大吉。这绝对不可能,只要你错误地认为品牌等于品类,就永远无法摸到品牌的真谛。

品牌远超品类。

如果太垂直于某一个品类,首先这个品牌长不大,其次很快就会被下一个所谓品类定位的品牌颠覆掉,风险非常大。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依赖某些捷径。

别依赖捷径,创始人永远要“日省三身”,每天问问自己,我们走捷径了吗?我们今天想依赖别人吗?商业世界是非常公平的,品牌的竞争也是非常残酷而公平的。很多人觉得我要认识某个达人主播,有个经销商关系又能怎样?不,这只是局部效率,不是体系化的效率,这也是个捷径而已。

所以今天做品牌这件事,大家千万不要走捷径,咱们专业的创始人不要走捷径,不要相信任何人的“三板斧”。

其实只要你不走捷径,心态就会特别平和,因为没有期望,所以就没有失望,而且会变得无比谦逊、无比开放,能够接受很多以前无法接受的信息和知识。人越相信捷径,越爱装,就越没办法直面现实。

第三,要建构品牌体系化效率。

今天我们探讨的品牌竞争 3.0 时代的这五大共同难题,想要克服它,首先还是要破除我们对于品牌的错误认知,别去走捷径。其次才是如何构建品牌体系化的效率。

品牌体系化效率可参考HBG品牌增长研究院总结的HBG系统品牌六力模型,是体系化的能力,不是单点能力。

1.战略选择板块的体系化
2.品牌力板块的体系化
3.产品力板块的体系化
4.内容力板块的体系化
5.渗透力板块的体系化
6.组织力板块的体系化


因为在 HBG 品牌增长研究院官方账号上有大量的深度干货,内容都是围绕品牌体系化效率展开的。一定要灵活运用 HBG 的系统品牌六力模型,这是一个非常底层逻辑的模型,它能帮我们梳理清楚我们目前处在品牌体系化效率的哪个阶段?目前遇到了什么问题?下一步的侧重点应该是什么?应该抓大放小,抓哪个板块,放哪个板块?组织如何搭配?大家抽空自己搜索查找往期干货内容。






麦青Mandy专栏
北大毕业,前宝洁品牌专家,HBG品牌研究院创始人。宝洁/安克/珀莱雅/全棉时代/谷雨/九阳等私教导师。10年+品牌操盘手,历经过百亿多品牌、操盘数10亿快速增长品牌,也搭建过从0到1,至今依然在品牌一线实战。著有《品牌大渗透》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