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施云翔 : 超越自我,法自本心

文化   2024-11-22 08:32   山东  


    古云:“ 取法乎上, 得乎其中, 取法之中, 得乎其下”。那么, 我问“取法乎下“呢?答案是“无所得矣“!高僧说法, 是讲大智慧; 哲人说法, 是讲世界观;  智者说法, 是讲道法; 学者说法, 是讲理法。我啥也不是, 就是个教书先生还是“体制“外的。我今天课堂说法, 讲点修为, 属一已之言, 只要不误人子弟就行。

     孟子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人不得志的时候, 你管好自己就行。其实, 人不得志是一种“心境”, 不能妄生怨气,讲修为是一种自省和反省, 是为了超越自已, 走出人生的低谷……当我们越过“心境的低谷“时, 谈谈自己的“心得“也算是“愿与同路人共修为“吧。新年到了, 教务处安排我上一堂公共理论课讲座。我今天的公共课话题是“超越自我”, 若认为“超越”太高难, 下就谓之“自我修炼”也行。自在修炼之经历, 可谓“历炼”自己。除此而外,我今天也讲修为的方法论。纯属随意漫谈, 若将此“方法”在随谈中称之为“论”或许不妥, 还是 叫“心得”可能最恰当。


施云翔70年代早期作品


施云翔70年代仿古作品





     平时我们常说学艺要得法,什么叫“法”?中国画笔墨中有法, 首先有技法,那是笔墨形态之“法“,而师承传授的不仅是技法,更重要的是方法,是艺术行为之“法”。我今天讲法、论法, 并非只想阐述中国画的“技法论”, 而是想漫谈一点“方法论”。方法论从广义的角度来说, 是院校导师必授之业。从狭义的角度来讲, 是导师个人经验之谈而必传之道。成教化, 助人论,  故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技法和方法原本是两个概念, 不能混为一谈,技法是“形态”,方法是“行为”。去年我给清华高研班上过一堂理论课,谈到我们要对中国画的笔性有所认识,什么叫“笔性”?笔性就是艺术行为与艺术形态之间存在的心理关系。这个“关系”产生出来的笔性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当然,笔性也不只是艺术家的个性,它还包含绘画作品的艺术性,诗性、文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等等……。

     艺术家的个性反映在他的作品里,我们通过其作品的文化气息,就能从笔性上了解作者的个性和文化倾向, 古人说画如其人, 书如其人, 指的正是笔性所为。





     我今天讲学画的方法论,为什么要提中国画的笔性呢?因为笔性的存在, 是我们绘画入门中首先要认识的起点。我先不谈“超越”就谈我从艺之道, 一路走过来, 对传统梳理三点一行的路径。我们在学习中可能都要经历三个时期和重要的三个驿站点,即起点、转折点、最终点。


先谈的第一点, 起点:  


     取法乎上, 得乎其中。即我们学画时起点要高,你今后的路才能走得高远, 高路入云是因为你路子正, 起点高, 少走弯路而直攀艺术之高峰。古云:“取法乎下, 无所得矣”,不得法而未入门, 故入门之前, 连起点都不能算。那么, 让我们在绘画入门后, 如何能选择一个高起点来继续研习中国传统艺术呢?这是第一个问题。上节课我讲到首先选择范本图画的重要性, 初学者没有认识, 不知道哪些范图画册对自己有真正的帮助或启迪作用, 选错范画不说, 行笔落墨还不得其法, 结果把手画坏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一开始因为眼界低, 认识淺, 对好画的标准不知道, 或者说, 对好画的基本概念很模糊。

     就以我自己学习的经历来说吧,我自幼爱好绘画,少年时初学素描和西画,后来转学中国画时, 我接触到第一本中国画教材书就是《芥子园画传》, 那时因为喜欢书法,写完字就用毛笔对照范图随便勾勒一些山水画做为自我欣赏,芥子园是清人收录历代名家传统画法总汇而编成的画谱, 供我们从中了解和学习古人各种皴法和笔法, 但那时我不知道中国画如何上色,我自作聪明地在黑白的线描山水画上颜色,后来在蜀中拜师求教时,被老师骂我“瞎整”,因为我把中国山水画全画成了水粉画了。


施云翔仿清龚贤作品


施云翔仿近代黄宾虹笔意


施云翔仿近代黄宾虹笔意


施云翔仿近代傅抱石笔意




     除初学绘画启蒙老师外, 我的第一位中国传统画老师是个旧文人, 解放前是西南岷雪艺专的校长,他让我跟他学习传统青绿山水。老师的个性执着倔强又很保守,我不敢学现代山水技法, 不然又要被骂“瞎整”了。后来入大风堂拜门, 跟了张大千弟子赵蕴玉先生, 他让我了解大风堂文脉研习古典仕女和传统山水,赵先生不仅是蜀中著名书画家,还是省博物馆做文物鉴赏和古画修复的专家, 因此我后来又接触到许多古典名画。其间, 还认识一位收藏家, 是酷爱古旧字画和古藉旧书的老学究, 爱摆头晃脑吟古诗亦让我跟他学古诗词。老先生爱才并富有同情心, 知我是孤儿又是大风堂弟子, 就经常带我去家里欣赏他的旧藏。我从来没见到过这么多好画好书, 这些宝物真让我惊叹!他家除了古字画若干, 记得还有宋元名画集数十本, 还有明清精品画集无数, 全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绝版印有“中华民国有正书局"柯罗版宣纸彩色精印的八开线装本旧书, 要知道那是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这些东西虽是孤本和绝版, 但属“四旧“的都是要遭销毁的。那些年, 老先生“偷偷“借给我研习临摹, 的确冒着很大的“风险“, 当时我不敢对任何人说起这事儿, 只管不分昼夜地研习临摹, 那时年少对古画很入迷, 在“破四旧,立四新“的非常时期, 反而让我打下了牢固的传统绘画基础。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来说, 就是选对了好画好范图来临摹,选对了好老师来指点和贵人来相助,真是万福和万幸!

     我说起点高, 则虽有好画好范本也只能从笔墨形态上去感受,而有好老师好方法才能从艺术行为上去领教,我这里讲的所谓“艺术行为“, 是指老师为我示范行笔落墨的具体方法,我因苦学传统数十年而没有走弯路,到今天我还是要感谢我的恩师(包括我的书法老师余兴公和梁伯言先生)以及过去帮助过我的老前辈, 虽然我父母早逝, 但有他们的关爱和指点迷津并给了我多年的教诲, 让我一路走过来, 坎坷而又幸运。


施云翔习《芥子园》课稿


施云翔新古典画法范图1


施云翔新古典画法范图2


施云翔新古典画法范图3



施云翔习《芥子园》课稿




学画到第二个驿站, 即我称之为:转折点。


     人生的道路或许说我们从艺之路在途经转折点中又上一个新台阶和迈向新的征途。就我个人来说, 如果没有转折点,我可能原地踏步,或走回头路。我过去的老师都很优秀, 但都守旧, 唯赵蕰玉老师睿智儒雅, 并且雅量大气, 胸怀大风堂大格局和大包容的气慨, 见我已有牢固的传统绘画根基, 就积极推荐我跟金陵画派传人南京师范学院黄纯尧教授学习近现代山水画技法,因此, 我约30岁后才开始学习近现代名家山水技法。我过去的老师虽然是旧文人学究老画家,但他们的笔性反映到作品中却具有浓厚的中国画传统精神和本土文化情结,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只是对“创新”的说法难以接受, 认为那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 这当然是他们老一辈固有的传统文化观念。我从传统中一路走来,当我对中国画的笔性真正有所认识的时候,我才算到达我艺路行程的途中驿站。

      这就是我今天要谈的第二个话题: 转折点。人到中年到达这个转折点对我来说或许不算太晚,我只在“驿站“中歇脚反思了一下, 便继续前行……笔墨当随时代,艺术的道路要走下去,就不能在传统的圈子里“原地踏步”。我开始跟黄先生学习现代技法,从新金陵画派创建人傅抱石之前辈名师入手,包括钱松岩、宋文治、亚明等, 后来又学长安画派之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其实何海霞应为大风堂画派传人,但因为历史的某种原因,他后来去西安与石鲁、赵望云合誉“陕西三杰“又共同创立了长安画派)96年我来广州办画展,97年就决定南下广东向岭南画派学习。移居广州后,又应聘到岭南名师关山月先生兼任院长的广州书画学院任教。2000年以后又北上京城求学,学习京津画派和新安画派等画艺和画理,对黄宾虹、李可染、贾又福等“苦学派”的绘画理念的研习已成为我艺术生活中必修之课。曾在央美求学时, 贾又福老师说:“我们要以最大的力气打进传统,以最大的勇气走出传统“。实际上, 我离乡遊学问道的转折点或者说我传统绘画技法的变革点,就是从我走出四川开始的。四川文化底蕴深厚, 人杰地灵, 自然环境之美在全国当称首屈一指。但四川盆地意识的局限性多少会抑制我们一些思考,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四川文艺刊物上,记得题目就叫《走出四川》。艺术的道路是无止境的,那么我今天还要谈第三点, 即终点。其实, 我们从艺的终点就是我们终极目标,我说的“终点”并不是说艺术的道路到点就结束了,“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恩师曾经题赠给我的书法, 至今还在我书房里收藏着。


施云翔青绿山水范图


施云翔泼墨泼彩山水


施云翔泼墨泼彩山水



施云翔泼墨泼彩山水


施云翔泼墨泼彩山水




再谈方向目标第三点,  即终行点:


     应该说学画没有终点站, 一路独行或与人同行可能有驿站。终点,它在远方……我们只要活着, 人就永远在路上。

     我说终点就是终极目标。那么大风堂画派的艺术大格局之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我以为艺术家的目标就是要创作出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能感动和打动我们的、能引起我们思绪万千的、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好作品。在艺术的道路上, 对投身艺术的践行者来说, 终点不是终结,它是一个远大的目标。

     有了目标才有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个艺术家, 或者说作为一个艺术践行者或爱好者,因为对自己要走的路先要有个方向,有个目标,也就不至于在旅途中迷失自己。当然有些爱好者学画只是为了玩玩,把书画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一种休闲遣兴,这又另当别论。但大骞世界书画研习社设计的基础教育课程和清华美院高等教育课程的“线路对接”完全是一套艺术体系化即对中国画“系统学习“的最佳方法。我今天强调学画起点、转折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也属于大风堂画派艺术体系画学研究的方法论。当然在《行云施雨》的网络课程中, 大部分学员是“非专业“画家, 但我们的教学课程却是按艺术院校“专业课”设计的,我今天还要谈一个问题,就是我发现部分学员不愿临摹古画,而直接学习现代技法。而学习现代技法又“偏食“, 不愿意学习其他画派的东西也不愿吸取更多的营养,不看画论不读书, 也就不能在其他文化元素和艺术资源中莸得启示, 故在艺术上出现严重“贫血“现象。自以为学老师学得越像越好, 这是错误的学习方法。这和我过去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就我个人学画经历来说,可以说从来没有想过要和老师画得一模一样。我幼时学画开始也只是兴趣, 以前学素描和西画, 10岁以后才认真学习中国画,后来拜师学艺, 老师指点我临摹古画研习传统我从不敢马虎。我从10岁到30岁, 其中20年都是“泡“在传统里浸润, 从30岁到50岁才开始研究近现代名家技法。在绘画道路的转折点上, 使我更愿意去了解中国画现当代绘画各流派的各种表现手法。“道统不求甚解, 转益只为多思”, 从“而立”到“不惑”之年, 我开始不断锤炼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至于在绘画风格上,  完全摆开老师的面貌而自成一家才是我最终的愿望。虽然我的绘画风格有师祖大千先生的影子,那是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我的绘画还是属大风堂艺术体系的缘故。但我还是尽量在摆脱“雷同”于先师的固有风格。




     我了解同学们现在学画, 以20年“浸润“传统的旧方法似乎“过时”了,  再用20年“研究”近现名家各流派技法好像也太“漫长”了。李可染先生倡导的“苦学派“精神也不太“现实”了。大家都直接学老师的技法,而不深究老师的方法,我看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从传统转型到现代, 不惑而知天命, 到耳顺之年才开始变法. 即向泼墨泼彩方向探索……即或是创作, 也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可好多同学不愿花时间去学传统,  只学表面形式不学方法本事, 或干脆甩开和摆脱传统直接学泼墨泼彩, 这真是个“囫囵吞枣”式的行为。就像有些初学书法的学员连楷书行书都没学好, 就直接学草书一样。上周还真见到一位没有书法功底的学员, 在群里“玩”草书。其实, 兴趣所至玩玩也无妨, 这当然与文人墨戏即兴一挥不相干, 但艺术的高峰攀登起来的确很辛苦, 不是你“即兴一挥“就能登顶的。有些必经之路我们是绕不开的,只有坚持走正道, 才能到达我们理想的目标和最高之终点。


施云翔近作



施云翔实验水墨泼彩习作


施云翔实验水墨泼彩习作


施云翔简介



     施云翔,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导师,北京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大风堂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创作基地特聘导师,中国徐悲鸿画院原副院长,中国艺术家杂志副主编,广州书画专修学院教授,四川峨眉画院原副院长。先后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


文章来源|石门画社



青州画廊联盟
全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青州画廊联盟是依托青州现有七大文化艺术品市场和700余家画廊,集书画宣传、推介、展览、交流、交易、咨询、服务于一体,面向全国书画家、画廊、书画收藏者、书画爱好者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