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赣江:二胡响起的地方

文摘   2024-11-04 17:30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读  后

二胡响起的地方
一一读王晓芳《佳节倍思亲》

■ 曲赣江


01
秋,晨暮间薄凉渐甚。树木依然葱茏,留心一点,原本繁茂的枝叶,已然多了几分萧疏的意味:枝上的叶,不再浅绿深绿层叠,无限张力地延伸绿意,怕冷似的,敛了绿意伸展的辉芒,平添些许况味持久的萧疏之态。
一低首,瞥见晚秋几片早落的叶。
空旷、寂寥的山区,逼仄的小巷,一户农家的院落,忽然飘出如泣如诉的二胡琴声,侧耳驻足,总又辨不清曲目,是《江河水》还是《二泉映月》?琴声似山林间奔突的溪涧,清凉飞溅,溅上身,入得心,琴声不再是旋律,每一个音符便是拉二胡人一生的足迹、诉说。
二胡琴声,飞出小院,飞出窄巷,飞上山林,经久未失。
院落,拉二胡的白发老人,兀自沉浸于旋律,淡忘了时光。
很想看清老人的面庞,无论如何努力,总又是清晰中恍惚,恍惚着又清晰,明明在眼前,偏偏又是伸手不可触,令人焦灼。
王晓芳开篇入魂,独辟溪径,清晨,蒙眬中听到熟悉的二胡声。那是爸爸生前的录像。我妈又在播放我爸的视频了。……我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树欲静风不止 亲不待子欲养之痛,由此更胜几分,引人共鸣。蒙眬一词的准确,更增辗转反侧的乡愁、思念,使得文字愈发抵达,彰显作者对词语的准确运用。

02
转瞬中秋,缕缕思念的迭加,让作者夜不能寐。
人到中年,对小是无尽的责任,对老是无尽的愧疚。四代以上人,儿孙满堂,可是她老人家的晚年依然这么孤独啊!四世同堂,老母依然孤独,我爸去世后,我妈独自一人住在老房子里,不愿意去孩子们家,她恋着老房子,恋着她跟我爸一起生活的地方。老母亲的孤独让作者无奈、心痛,侧面写出了老母对一生情感的守护,还有不愿给儿孙添累之心。这怎不令作者痛彻心扉?而这恰恰是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父母是巢,儿女如燕,燕飞燕来,巢依然在二胡响起的地方。
这分伤痛、愧疚之情,在作者伴侣的理解支持下,拋下一切,促成了省亲之行。家门大敞,我妈正坐在客厅打瞌睡。八十三的老母亲形单影只的孤独,扑面而来,家门大敞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中秋节之际,老人满满地期待之心,让人泪目潸然。
这一刻作者再也忍不住“`——'我颤声喊道。妈揉揉眼睛,有点意外,继而孩子似的咧嘴一笑:`小丫头回来啦!你不是说不回来吗?……’”这一刻,听得出作者的哽咽之腔,看得见作者一扭头抹去噙满双眼的泪水;这一刻辨得出老母絮叨声中不期而遇的无尽欢欣……似乎这一刻,二胡琴声也是旋律欢快的《骏马奔腾》……

03
为什么是蒙眬,而不是朦胧
作者王晓芳,笔名蛙井。相识于2017,很朴实的作者。彼时,公众号初兴,我也是搁笔多年后,初涉这一新奇事物,未几,因直言不讳,伤痕累累,像一把暗哑的六弦琴,在青春文字的斜阳余晖,做着短暂的逗留。
直言不讳,是双面刃。一不小心,两伤。遂,渐远读后感。
王晓芳转文时嘱道无论是鼓励我的人,还是鞭策我的人,都是真诚相待的良友。很惭愧,两年前拜读我的文学启蒙恩师之一徐航先生,托人转交的《跃渊其人》一书时,仔细研读之下,二位先生几近一甲子的推心置腹,研学共进,让我一直在反思:文字需要关注、共鸣,同样离不开相互理解、劝勉。
如果说,每一篇新作,是把一页空白写满,用了一个季节,再翻开又是干干净净的新篇。那么,文字的研习、破壁(即视角的突破),一次次用心的创作,便是值得。
究其实质,一篇文字,无论褒贬,还是安放自己的表达欲,都是真实地将无处安放的情感和经历,以一种方式呈现出来。
二胡响起的地方,一杯酒酬星空朗月,一杯酒寄乡情。

曲赣江,文字爱好者,酷爱写作,常以文字抒情记事,散见省市报刊和多家自媒体。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书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