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
罗布泊的一声巨响响彻云霄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
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
重大突破!
今天,就在此时此刻
我们迎来了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
“国家名片”记录了国家巨变
60年间
中国邮政发行了多套
与我国原子弹研发
乃至“两弹一星”相关的邮票
让我们一起透过小小方寸
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9年6月
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
并且说,“离开他们
中国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
特28 中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
从此
我国进入全面自力更生的新阶段
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
科研人员用计算尺、算盘
进行理论计算工作
他们立志
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弹”
1964年10月16日上午
一道道充满密语的电波
在罗布泊与北京之间穿梭
所有人都在为最后的时刻忙碌着
随着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在“死亡之海”上
中国原子弹向全世界露出真容
至此
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
英国、法国之后
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我们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
掌握了原子弹技术
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背后
是许许多多我们如今熟知
而当时隐姓埋名的英雄
他们用青春书写奇迹
为祖国核事业奉献了一生
为了新中国的核事业
一大批留学爱国人士
放弃国外优越条件
义无反顾回到祖国
↓↓↓
中国的“居里夫妇”钱三强、何泽慧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祖国的怀抱。钱三强为核聚才,他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有“满门忠烈”之誉。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仅9天,便怀揣着一腔报国热情,谢绝恩师和同学好友的挽留,回到祖国。同年,年仅26岁的青年科学家朱光亚辗转香港回国。回国前夕,他与50余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了激情澎湃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召唤华夏游子回国圆梦。
1961年4月,当从苏联奉调回国的王淦昌听到“因涉及国家安危,必须严格保密。隐姓埋名,断绝一切海外关系,你要有心理准备”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我愿以身许国!”从此,王淦昌改名“王京”,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17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以身许国”的誓言。
1961年,于敏被通知参加氢弹研究,从此踏上秘密历程。2015年,89岁的于敏在轮椅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此时此刻,距离他隐姓埋名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于敏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核工业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心声。
程开甲、郭永怀、朱光亚
吴自良、周光召、王大珩
张蕴钰、彭桓武、陈能宽
……
“两弹一星”事业如磁石般
吸引着中国科技工作者
来自五湖四海
默默奉献的普通建设者
怀着舍家为国的共同心愿
栉风沐雨、无怨无悔
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
聚合成一个巨大的“反应堆”
散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
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进入和平利用原子能时代后
1991年12月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
秦山核电站并网成功
结束了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
三代核电“华龙一号”
多用途模块式
小型反应堆“玲龙一号”
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
“中国环流器二号M”等国之重器
也让我国跻身世界核电强国之列
在一系列邮票中
我们不仅看到了
我国核工业的辉煌成就
还感受了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们用青春与智慧
铸就了国家安全的基石
和平与发展来之不易
科技自立自强
更是国家兴盛的关键所在
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
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而不懈奋斗
中国邮政将用方寸一路见证记录
内容来源 “中国邮政”公众号
责任编辑 许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