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编者按:
M+博物館呈現國際知名建築巨擘貝聿銘的首個大型回顧展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貝聿銘是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深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建築生涯縱貫七十載,橫跨遼闊地域。其作品備受矚目,包括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巴黎大羅浮宮現代化改造計劃、香港中銀大廈和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地標性建築奠定了他在建築史的顯赫地位。
展覽鉅細無遺地審視這位生於中國的美籍華裔建築師的作品,並回顧他的傳奇人生,亦由權力關係、複雜的地緣政治、文化傳統和世界各地的城市風格互相交織形成的經歷。將展示超過300件展品,當中不少展品將首次於公眾亮相,透過六大主題展示人生軌跡與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時將帶來七位國際攝影師捕捉貝聿銘建築的全新委約拍攝照片,以及與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合作製作五件建築模型,展現貝聿銘的重要代表作。M+與出版商Thames & Hudson將為展覽聯合出版厚達400頁全面的專著。M+博物館坐落於維多利亞港海旁的西九文化區,由瑞士知名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設計,是亞洲首間全球性視覺文化博物館。外墙由140,000片釉面陶瓦,呈波浪形覆盖,博物館由內外到充滿竹元素,竹既是香港獨特的竹棚文化特色,也是亞洲文化的精粹之一,富含東方哲學。1927 年起年少的貝聿銘一直在上海和蘇州成長生活。1940 年,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本科學業,並於 1946 年獲得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碩士學位。1948 年,貝聿銘在齊氏威奈公司擔任建築研究部主管。1955 年貝聿銘建築事務所非正式成立。事務所受委約的重要項目包括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961–1967)、艾弗森藝術博物館(1961–1968)以及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1964–1979)。1960 年代末,貝聿銘承接了如國家美術館東館(1968–1978)的大型公共委約項目,華僑銀行大廈(1970– 1976)、香山飯店(1979–1982)、中銀大廈(1982–1989)和大羅浮宮現代化改造計劃(1983–1993)等項目在國際不斷擴大影響力。1983 年,貝聿銘成為第五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1990 年,貝聿銘及合夥人事務所改組為貝考弗及合夥人事務所,貝聿銘退休,但仍以個人名義承擔一些項目,如 MIHO 美術館(1991–1997)、蘇州博物館(2000–2006)、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0-2008),以及最後的 MIHO 美學院中等教育學校禮拜堂(2008–2012)。
香港書展詳細指南 & 香港書展攻略:
2024香港書展詳細指南&攻略!
2024香港書展講座活動開始登記!
近期合集和資料:
六月七月香港畫廊藝術展覽合集
六月七月香港博物館展覽/活動合集
歡迎讀者朋友在後台回覆“入群”,加入我們的「展覽活動交流群組」和大家交流。
|
展期 |
2024年6月29日 - 2025年1月5日 |
時間 |
星期二至四及週末: 10:00–18:00 星期五: 10:00–22:00 星期一:休館 最後入場時間為閉館前30分鐘。 |
位置 |
M+大樓 M+ Building
M+
|
票價 |
|
票務
| 現場購票: M+博物館售票處
|
備注 |
*特惠門票適用全日制學生、7至11歲兒童、60歲或以上長者、 殘疾人士及一名陪同者、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助人。 *6歲及以下兒童免票。
|
|
展 覽 現 場
任何形式的圖片轉載/使用,請務必先聯繫並註明出處(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Image © 小紅書:香港文藝 HK ART
六月七月香港畫廊藝術展覽合集
六月七月香港博物館展覽/活動合集
香港藝術館「吳冠中──黑‧白‧灰」
關注我們:香港藝術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