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健康区市建设案例(9)】即墨区:强化社会健康综合治理,融合推进健康即墨建设

政务   2024-11-29 09:39   山东  

编者按:


近年来,青岛各区市始终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核心策略,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着力将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持续推动健康区市建设,让健康生活公平可及、普惠可感,有力促进了卫生健康工作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12月,崂山区、城阳区先后通过国家级健康(促进)县区技术评估,省级、市级健康县区实现了全市10区市全覆盖。



一、总体情况


基本情况

即墨区隶属山东省青岛市,地处黄海之滨、山东半岛西南部、青岛城区北部,总面积1920.92平方公里。境内地貌总体为低山丘陵,属暖温带季风大陆型气候区。辖13个街道、4个镇,常住人口136.96万人。2017年7月撤市设区。2023年,即墨区地区生产总值1594.7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万元。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1137处,拥有床位5803张,卫生技术人员8021人。

近年来,即墨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为目标,以健康区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联动机制作用,各部门协同配合、相互合作,形成健康即墨行动合力,将健康融入发展各项政策,全区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先后荣获山东省食品安全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表现突出单位等一大批先进称号。

主要举措

1.协调联动,推进健康环境建设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蓝天保卫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打造一汽大众为全市首个汽车产业“无废工厂”。二是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打造37个市级“五星小区”。三是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完善生产企业“四环一链”追溯体系建设,开展“守护舌尖安全”攻坚行动,开展学校食堂“明厨亮灶”活动,2所学校获评首批“山东省中小学校星级食堂”。成功创建“清洁厨房”500家。

2.多措并举,持续优化健康服务

一是优化医疗服务能力。积极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启动建设中医医院北部院区等27个卫生健康类政府投资项目。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完成区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急救网络。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心理行为问题和常见精神障碍处置能力。建设并规范运行胸痛、卒中等6大救治中心,区域内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医保总额付费制,促进双向转诊。稳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医疗机构主动做好群众的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服务。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中医日间病房试点范围。扎实推行整合式新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着力开展预防延缓失能失智、培育壮大专业化照护队伍、推进长期护理标准化等工作。

三是加强中医药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成省级中医药特色卫生室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聚力打造15分钟基层中医药优质服务圈。引进和培养国家名中医3人,省级名中医3人,实现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全覆盖。建成1处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健康教育基地、1处市级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将中医未病先防理念与健康区建设深度融合。

四是加强慢病人群管理。创新开展“三高共管 六病同防”,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三减控三高”项目特色区。目前已有6.2万名“三高”患者纳入管理。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平台,实现了测量数据实时上传。

五是扎实推进老年人健康管理。建立“居家医养,医护巡航”模式,做法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名单。“嵌入式”微养老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配建居家养老服务站,配备全托床位475张。建立“机构医养,两院一体”模式。为老人定期开展诊疗服务、健康饮食及运动的合理指导。

3.全面发力,聚力打造健康文化

一是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建设健康即墨科普资源库,汇集健康科普专家54人。编发图文和视频等健康科普资料60余件。区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平台开设“健康即墨”专栏,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守护健康公益行”等活动累计700余场次。二是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做好太极拳交流展示、全民运动会等活动。建成环秀湖体育休闲公园等大型运动公园8个。加快推进体医融合试点,在部分群众和中小学校开展体医融合试点。三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普及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到100%。把“阳光亮眼”工程纳入“师生健康 中国”主题活动。实行医校包联制度,有效降低学生视力不良率。

4.内引外联,积极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一是做好中医药产业发展。抓住医药产业政策机遇,在灵山街道全域打造了花乡药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大力推进文旅康养项目建设。积极打造高端康养休闲文旅品牌。成功创建山东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首批山东省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等。三是积极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双招双引工作。新引进青岛生命健康产业城、等生物医药类项目。四是积极发展中医药+旅游。依托即墨古城旅游资源优势,将中医未病先防理念与即墨区“防治康养体”健康促进模式深度融合。

建设成效

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区拥有各类运动场地2365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8平方米,全民健身设施日益完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8%,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为94%。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逐年下降,学生体质监测优良率逐步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平方米,城区绿地率提高到39%,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76%,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有3000余个家庭创建成无烟家庭,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4.20%。婴儿死亡率降至2.1‰,儿童健康管理率达到98%。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均达到96%以上。健康社区、健康学校覆盖率均达到60%以上。创建完成36个省级、124个市级、190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用最美生态环境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二、特色亮点




亮点一:多维创新 传承发展 提质升级中医药服务水平


工作背景

即墨区坚持把中医药工作作为促进人民健康的中心任务,全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即墨区聚焦中医药传承发展重点任务,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工作示范区为契机,着力做好中医药技术传承、人才发展、服务模式、文化传播、管理体系等工作,探索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普适性,积极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即墨样板”。

主要做法

(一)优化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丰富中医服务内涵。一是以即墨区中医医院为龙头,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打造中医药医疗高地。以名医工作室和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优势平台,带动中医药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同步发展。二是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室全覆盖。不断完善中医药科室设置,中医医院创建“两专科一中心”,实施“五个全科化”创新服务模式,将19个门诊中医优势病种纳入“中医日间病房”管理。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传染病医院等医疗机构均设置适合本院中医药发展的特色科室,实现中医药科室全覆盖。三是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强化区中医医院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分级诊疗,落实双向转诊,加强中医医共体“紧密型”建设,推进即墨区中医医院青岛市区域中医医疗副中心建设,整合中医优质资源,打造中医药高地。

(二)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推进中医药强市“揭榜挂帅”项目,加强国医馆(国药坊)标准化建设。25家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国医馆、配备中医医师。目前10家单位符合国家级中医馆服务内涵建设要求,全区625个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有10%建设标准化中医阁,2023年创建省级中医药特色卫生室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建立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中心,针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细分不同情况,精准遴选医用型、家庭型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培训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强化中医药人员配备,推进中医队伍建设。全面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育力度,鼓励基层中医类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等。持续实施精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程,培育“能中会西”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推动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开展新一轮西医学习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中西协同的人力资源模式。全面推进“六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

(四)深化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中医文化素养。以基层中医药文化宣传为阵地,16家医疗机构创建了省级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等宣传新视角,扩大中医药科普知识覆盖面,弘扬、传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健全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巡讲机制,开展“中医药伴我成长”行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选择易教易学、老少皆宜的八段锦进行全民推广,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提高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工作成效

一是中医药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已建成以区级中医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二是中医药医疗服务更加优质。区中医医院在现有的祝明浩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基础上,引进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连方全国名中医工作室”以及“周霞知名中医工作室”“管忠安名中医工作室”和“宋传荣名中医工作室”开展师承培训,群众不出门就可享受到国家级、省级优质医疗服务资源。

三是中医药适宜技术实施更加精准。通过培训,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均能够提供6类10项,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均能够提供4类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中医药服务能力全覆盖,培育“西学中”实用型中医药人才240名,打造15分钟基层中医药优质服务圈,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

四是群众中医药文化素养明显提升。各医疗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科普大讲堂”“中医药伴我成长”“三伏养生节”“膏方节”活动,广泛推动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和八段锦推广累计920余场次,惠及群众约4.6万人次。在全社会营造“信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群众中医药文化素养明显提高。



亮点二:数字赋能  智慧餐饮 “机器人餐厅”助力营养健康


工作背景

2021年,即墨区社区诊断报告显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76%,II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8%,超重者占比26.10%,肥胖者占比27.14%。全区居民人均食盐摄入量为8.21g,食用油人均每天31.26g,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健康标准。为此,即墨区结合“数字城市”建设,积极引导智能餐饮改革,倡导市民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并通过餐饮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打造“健康即墨”品牌。

2022年7月,即墨区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三减控三高”特色示范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工作组,确立由源头控三高的基本工作方向,在引进的“美食机器人”技术项目上继续发力,从菜品搭配、能量控制、减盐减油减糖、合理营养等方面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进而降低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病的发病率。

主要做法

(一)建设机器人基地,搭建技术平台。引进青岛美餐即享机器人有限公司“美食机器人”技术,依托区域智能技术整合资源合力开发,建设了南泉智能机器人基地,为打造机器人餐厅提供技术支撑。2023年,即墨区在部分食堂安装美餐即享机器人,打造“机器人餐厅”,面向职工提供智能点餐,让职工随时能吃到新鲜现炒、健康美味、方便快捷的中餐佳肴。

(二)严格制作标准,智能精准管控。“机器人餐厅”食材主要精选即墨区移风店镇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产品,食材新鲜且全程可追溯,从源头上保障食材的质量和安全。严格按照健康饮食标准制作食物,制作工艺先进,通过数字化农产品无菌加工车间制作出标准定量的半成品,采用智能净菜盒盛放,餐厅员工只需将配比好的菜品原料放进机器人“体内”,点餐后美食机器人进行无接触烹饪,制作为成品菜。制作过程中,食材以及油、盐、糖等调味品的用量通过数字录入可以完全定量,消费者在餐饮中油盐糖定量方面有绝对保障。注重菜品搭配,公司营养专家团队不断推出各种营养素均衡总热量适宜的菜品,目前累计开发2000余款,可以满足市场上不同人群各种营养需求。

(三)就餐个性化推荐,大数据全程可溯源。“机器人餐厅”将防慢病工作与“数字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消费者点餐方便,一键操作,快速出菜。大数据提供全程溯源,持续记录点餐和菜品消费记录,分析能量摄入,推荐膳食菜谱。针对特定人群开发了系列特色餐,如对糖尿病人开发的低糖低热量菜品,减肥人群的低卡健康菜,高血压人群低盐低脂餐,产妇的月子餐等等,对于人群防慢病,慢病患者饮食可以起到可见可控的调控作用。

工作成效

一是在节约成本方面更有成效。与传统家庭厨房和集体食堂相比,“机器人”餐厅在节约成本更加技高一筹。调查显示,油用量减少19%,盐用量减少21%,糖用量减少17%。此外,机器人餐厅工作人员使用少,智能化减少了人工成本。

二是对就餐者的健康干预成效明显。调查结果显示,“机器人餐厅”固定就餐人员对“三减控三高”核心知识知晓率明显提升,比普通餐厅就餐人员高出16%;在减重方面,连续干预三个月后,在“机器人餐厅”就餐人员体重降低人员的比例也比普通餐厅增加近15%,减重方面成效显著。

三是无接触式烹饪让就餐更安全。与传统厨房相比,机器人餐厅的概念是“后厨无人”,更加安全、干净;食材加工和菜品制作均实行电脑程序标准化控制,可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和品质稳定性。从疾病传播层面来看,在呼吸道传染病大流行期间,能够大大减少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为消费者增加了一层无形的保障。



亮点三:聚焦服务需求 优化服务供给 推动医养结合工作高质量发展


工作背景

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按照青岛市委“重视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推行‘医康养’一体化发展”的工作部署要求,即墨区聚焦老年人多元化医养照护需求,着眼聚力系统推进,健全创建机制,统筹资源要素,优化服务供给,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持续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稳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主要做法

紧盯老年人的医养需求和心理期盼,加大服务供给,着力推动医养服务向社区、家庭和养老机构延伸,不断提升全区医养结合服务水平。

(一)完善体系,优化老年人就医体验。牢固树立老年友善理念,积极优化为老医疗服务流程,改善老年人就医环境,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通老年人绿色通道,老年人享受挂号、就诊、化验、检查、交费、取药“六优先”服务。3家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和治未病科。辖区内所有养老机构均与医疗机构结对建立急救急诊、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定期巡诊等合作机制,实行医养诉求“畅通化”、服务响应“即时化”、服务供给“高效化”。目前,全区公立综合医院、街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达96%。

(二)资源下沉,居家养老有“医”靠。坚持以居家老年人为重点,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大力推进“居家医养,医护巡诊”等模式,组建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团队250个,实行家庭医生、医保门诊统筹和居家医养“三合一”实名制签约服务,全区18.67万名65岁及以上签约居家老年人每年可就近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服务覆盖206个村居、社区。推行医养结合康复养老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由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企业分别为80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居家医疗、护理和日常生活需求等服务,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100多万元。建立2个纵向紧密型医共体,由2家区级医院牵头,联合镇卫生院、村中心卫生室,逐级选派主治以上医生下沉开展服务,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和健康驿站,基本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区、重病不出市、康复回社区”。

(三)有机融合,医养协同增效能。发挥互补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共建共享“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服务模式。目前,全区共有备案养老机构23家,2家为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机构,10家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11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以“扩能”“嵌入”“嫁接”等不同方式赋能医养结合,通过优势互补、信息互通、功能互融,释放出1+1>2的协同放大效应。有3对卫生院和养老机构开展紧密型“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服务,一站式解决机构内老年人医疗卫生与生活照料叠加需求服务。

工作成效

一是聚力共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即墨区委、区政府将医养结合示范区创建持续作为民生实事和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统筹各方资源合力推进创建,党政主导、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工作格局不断深化。

二是营造起较好的老年友善社会氛围。多渠道、多层次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和服务质量实现双提升,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三是工作赢得上级充分肯定。2023年,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学习推广县域医养结合工作典型经验的通知》,《青岛市即墨区统筹资源要素 优化服务供给》经验做法作为6个县域医养结合工作典型经验之一被表扬推广。今年1月,青岛维普养老产业有限公司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表彰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来源:即墨区卫生健康局

青岛卫生健康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传播使者,医患沟通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