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西吉县的甘井村,有一名特殊的村干部。他在去年6月之前,是一名在上飞院工作的大飞机设计师,而他现在的身份是甘井村驻村第一书记。这名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年轻人,就是来自一所环境集成部的王浙波。
近日,《解放日报》记者对王浙波进行专访。跟随记者的采访,解开西吉乡村振兴的发展密码,了解一代代大飞机青年人才的力量,如何汇聚成一股独特的“大飞机血脉”,在细水长流中镌刻进西吉人民的生活。
去年7月之前,他的办公室在上海张江的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内,被满屏设计方案的电脑、图纸和精密仪器所填满。作为大飞机设计师,他深度参与着国产大飞机C919的设计制造。如今,他的办公室搬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甘井村那栋山脚下的平房。约莫10平方米的空间内,摆放着一张床、一张办公桌、一个衣柜和一个小沙发。墙上那张甘井村的全域地图上,贴着若干手写的便签,记录着重点帮扶村民的家庭、疾病和医保情况,分别呈现在地图上对应其家庭地址的位置。王浙波办公室里的村域地图,贴着重点帮扶农户的资料信息 沈思怡/摄在曾被描述为“苦甲天下”的西海固,王浙波成了一名挂职驻村第一书记,肩负起对口帮扶和乡村振兴的重担,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深处营造不一样的风景。
王浙波从来不是一个人。在他身后,是中国商飞公司对口西吉县的帮扶团队。自2012年对西吉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来,中国商飞不断优化提升帮扶关系和协作力度,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7000万元,并累计派出9名挂职干部,包括4名副县长、5名驻村第一书记,91名支教成员以及上百位大飞机青年人才深度参与到帮扶项目工作中。这些大飞机青年来到西吉县,活跃在教育、卫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为西吉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来自上海的东部力量。去年七月,王浙波随着商飞帮扶团队来到甘井村挂职驻村第一书记,任期两年。用甘井村村支书牛耕苑的话来说,王浙波的到来,让村上很不一样。“以前村委会工作人员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来了之后,各方面的工作思路和活力都打开了。他有时也会跟我们分享东部沿海城市的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是怎么做的。”但在王浙波的前36年人生里,其实压根不知道“驻村书记”究竟要干些啥。他研究生就读于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加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成为民用飞机电磁环境效应领域的飞机设计工程师。“在我看来,乡村振兴工作和大飞机事业一样,都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上有需要,我就毫不犹豫过来了。虽然工作内容完全变了,但是根植于心的‘四个长期’(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的大飞机创业精神指引我克服各种困难,快速进入角色。”王浙波说。来到西吉县甘井村后,王浙波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克服了语言关、饮食关,通过跟着村干部们入户走访,逐渐摸清了村子的情况。“挺惊喜的,来之前以为这里极度缺水,但近年来西吉县基础设施建设很快,自来水已经通到了家家户户。”但在王浙波看来,比起可以靠帮扶资金完成提升的基础建设,人才的流失与缺位,才是西吉县面临的最大挑战。比如,村两委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且大多都是本村人,在带领村集体富民增收等方面的学历和眼界有限,农村发展不太有活力。王浙波来挂职后,和帮扶团队最先推动的项目之一,就是为甘井村与中国农业大学牵线搭桥,在村里打造“顶天立地”科技小院,引进培育优秀的农业人才。今年8月初,项目正式落地。在村委会斜对面新修缮的一排平房里,三位农业科学、农业金融相关的研究生已就位,未来几年将在导师带领下,开展优质杂粮和艾草种源的科研工作。许多过路的村民,如今都爱去窗口打量这些来自北京的大学生。今年22岁的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子航告诉记者,除了在北京上课外,他研究生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都将在此度过。“杂粮和艾草在甘井村的种植比较广泛,未来我们还会去全国各地搜寻艾草的种质资源,筛选出最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品种,不仅能提升农业附加值,还能通过推广种植,提升当地农民的收入。”今年,甘井村最新打造的“太空舱露营基地”正式投入运营。项目坐落在村里海拔最高的山顶,透过半透明的太空舱民宿,游客既能够仰望头顶星空,也能远眺群山,俯瞰梯田上大飞机杂粮种植基地里,开出成片粉色的荞麦花。驱车上山途中,记者还注意到许多如水果番茄、车厘子采摘等农旅体验项目。这些东部农村现下流行的农旅元素,在黄土高原上的甘井村也被“复制”得有模有样。王浙波告诉记者,去年,继将台堡西坪村、火家沟村之后,商飞帮扶团队将乡村振兴方面的帮扶的重心放到甘井村,计划利用其靠近县城的地理优势和自然风光禀赋,打造融文旅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于一体的大飞机示范村2.0版。于是,在某种程度上,王浙波这个驻村第一书记还被赋予了“乡村运营官”的角色使命。据他介绍,去年,商飞团队联合村委会流转了部分村民手中撂荒的土地,并将其改造成6000亩高标准农田,新建了172座设施农业大棚,打造了1055亩的杂粮种植基地。站在山顶,可俯瞰商飞帮扶团队在甘井村建设的大飞机杂粮种植基地 沈思怡/摄起初,面对提升改造后的设施农业大棚,许多村民和农业合作社都不敢尝试。一来,村民世代种露天马铃薯,觉得“高科技”的大棚用不上。而在帮扶团队看来,设施农业大棚投入高,可发挥的作用也大,只用来种马铃薯未免可惜。于是,王浙波和团队就借鉴了东部农村的经验,引导并鼓励农村和合作社尝试种植附加值高且当地新奇少见的蔬果品种,既能提升亩产,又能和甘井村原本计划布局的太空舱民宿结合,发展农旅观光产业。此外,团队还为村里投建了一座杂粮加工厂,将当地农民种植的杂粮加工成锅巴、代餐粉等,提高农业附加值。中国商飞帮扶团队在甘井村建设的设施农业大棚 王倩/摄“尽管这些玩法在东部沿海城市的农村很常见,但在甘井村,项目推动之初仍有些阻力,大部分人对乡村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纯农业,不太敢尝试新玩法。”王浙波告诉记者,他曾多次跟随商飞团队去东部沿海城市参加乡村振兴的座谈培训,在那里深切感受到了东西部农村的“参差”。比如,有些村靠优质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便利的交通区位,吸引了许多资本和人才;有些村书记能力强,人脉资源广,凭借活络的思维引入不少项目,将村子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但这些特点,跟地处黄土高原深处的甘井村几乎不沾边。中国商飞帮扶团队计划将甘井村打造成融文旅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于一体的大飞机示范村2.0版 王倩/摄王浙波告诉记者,去年推广种植番茄和车厘子,没人敢尝试。最终村书记带头种了10个棚的普罗旺斯番茄,效果不错,才有村民陆续跟上。“我们常跟村民说,你们只管种、只管尝试,我们商飞团队尽最大能力帮你们解决销路。今年,商飞除了自己采购,还成功把西吉县的土豆送进开市客超市的货架,未来还会不断延伸帮扶链,将甘井村和西吉县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去年,王浙波刚来甘井村时,村集体经济账本上只有8万元,如今已增加到20万元。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王浙波觉得,自己的职责使命或许就是用自己的眼界和资源,激活各类帮扶资金引进项目,尽可能让甘井村发展边界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