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东选择杨笠作为双十一代言人一事,除了少数支持者外,网络上掀起了对杨笠的广泛批评。
这一事件不仅让京东的品牌形象大幅受损,也促使公众重新审视这家电商巨头内部管理的问题。
令人惊讶的是,这场风波的影响远超预期,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01. 豪宅抽烟事件引发争议事实证明,通过挑动性别对立来吸引关注的行为最终会受到反噬。
尽管今年双十一京东的具体销售额尚不清楚,但可以预见的是,取消PLUS会员资格的用户数量将超过新增用户数。
京东因此成为历史上因代言争议遭受最严重打击、同时也是遭遇最强烈抵制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对于逐渐淡出一线管理的刘强东而言,面对这样的局面恐怕心情复杂。
事件发酵后,京东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更是让人瞠目结舌:缺乏诚意的道歉声明、客服人员与消费者的冲突,以及迅速与杨笠划清界限等行为,使得京东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均未获得好评,反而显得无所适从。
与此同时,杨笠再次登上了热搜榜单。
有网友曝光她在位于上海外滩价值13万/平方米的豪华住宅内吸烟的照片。
无论外界如何风起云涌,似乎并未影响到她享受生活的心情。
虽然在自己家中吸烟属于个人自由范畴,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杨笠曾在脱口秀节目中讽刺某偶像团体成员私下吸烟的行为。
既然她能够指责男性吸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当她自己被拍到吸烟时,自然也会引起同样的讨论。
对于这种“双标”行为,杨笠的工作室仅以简短回应称该房产为租用,显然回避了核心争议点——即她本人及其团队并不认为吸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示范效应,更在意的是豪宅背后可能引发的公众对于明星收入及税收等问题的关注。
02. 登上反华媒体版面加剧尴尬相较于吸烟引起的短暂热议,杨笠登上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专题报道则让她陷入了更加尴尬的局面。
《经济学人》长期被视为一家持反华立场的媒体机构,多次发表扭曲事实、抹黑中国的文章。
例如,在2013年和2024年间,《经济学人》先后两次以中国碳排放量高企为由鼓吹“中国威胁论”,无视中国在全球绿色能源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对此,新华社曾发文揭露其自相矛盾之处及其长达十年之久的反华叙事模式。
杨笠出现在这样一份刊物上,无异于被贴上了某种标签。
事实上,她之所以频繁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视野中,更多是因为她的言论契合了某些西方势力希望通过制造内部矛盾削弱中国的战略意图。
这些力量试图通过推广特定类型的人物及其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加剧中国社会内部的分歧与对立情绪。
03. 为何仍有品牌愿意邀请杨笠代言?即使面临巨大争议,依然有商家愿意邀请杨笠担任代言人,尤其是一些主要目标客户为男性的企业。
比如2020年海澜之家就曾与杨笠合作举办过一场直播活动;2021年,小鹏汽车和英特尔也曾邀请她出任品牌形象大使。
然而这些品牌的业绩随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部分原因归咎于消费者对其选用具有争议性人物作为代言人的不满情绪。
那么为什么即便面临负面反馈,仍有不少品牌选择继续与杨笠合作呢?根本原因在于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传统营销手段难以突破瓶颈,不少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制造话题(即便是负面话题)来获取关注度。
加之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兴起改变了大众审美取向,“审丑文化”逐渐流行开来,使得那些敢于冒险走非常规路线的品牌获得了意外收获。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中,任何不当言行都有可能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扫码关注我们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更多信息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