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建设从无到有,历经20余年,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一个是2014、2015年,一个是2018、2019年,这两个时期每年建成投产高铁里程均突破4000公里。
也就是在这期间,在部分地区享受到高铁红利的同时,部分未通高铁地区也一拥而上,纷纷谋划了自己的高铁项目。很多西部大省也加入其中,甚至不惜花费巨资对项目进行前期研究。
而高铁建设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前期研究到入规到落地,往往需要五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从国家层面考虑,部分项目规划太过超前,投资巨大,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期都难以具备建设“可行性和必要性”。忽略了这两个前提,再多的研究也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早在2019年7月,云南省发改委就发布了招标大单,对深圳至南宁至昆明高铁、昆楚大丽高铁、成昆高铁云南段预可行性研究进行招标,招标总预算金额1118万元。
同时,相应的预可研报告编制和评审在同年底也已完成,各项目拟建规模均为时速350公里标准。
由于在较长时间内通道内既有成昆复线、楚大铁路、云桂客专等已能够满足客流需求,相应的高铁规划显得格格不入。目前,除了大理至丽江段纳入大丽攀普速铁路规划外,其余项目均未有纳规的迹象。
在当前严控高铁建设规模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包括东北)已很难再规划建设时速350公里的高铁项目。
在西北地区,兰州至汉中至十堰高铁很早就进入了省级层面规划。2020年5月,由汉中市牵头完成了方案研究评审。在甘肃省“十四五”铁路规划中,也是远期研究项目。
由于兰汉十高铁的兰州至汉中段沿线仅天水一个较大城市,且处于宝兰客专、兰渝铁路通道内,功能相近,地形复杂,投资高达千亿,目前并未得到国家的支持。
反而是汉中至安康至十堰段,由于连接了西成、西渝、西十等3条纵向高铁通道,路网“补网”作用明显,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的希望还是很大。
类似的还有重庆规划提出的兰渝高铁项目。早在2018年,重庆市就牵头启动了兰渝高铁(重庆西站至潼南段)可行性研究工作,中标价高达2000余万元,甚至已完成部分现场初测工作。
但目前亦无进一步的消息,仅停留在重庆“米字形”高铁网的规划名单内。
而四川方面的答复,兰渝高铁目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尚未纳入国家铁路相关规划,缺乏建设依据,项目路由、站点设置及技术标准等均未明确。因此,项目也还未纳入四川省相关省级规划。
在广西方面,曾不遗余力的推进桂林至玉林至湛江高铁项目,为规划张海高铁的一段,曾经纳入广西的“十三五”铁路规划。
广西“十三五”铁路规划修编图
由于沿线均是县级城市,无大的经济据点,且桂林至湛江已形成快速铁路通道(呼南通道),建设必要性仍有待商榷。
2018年完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评审工作后,就很少再被提及。在广西的“十四五”铁路规划图中,已经没有这条线路,改为推进南玉高铁和南衡高铁。
在中东部地区,规划由来已久,已纳入省级规划的线路也还有多条目前几无进展。
例如湖南省规划的吉首至益阳高铁,也早在2018年作为渝湘高铁的一段完成了前期规划研究。作为拟建黔江至吉首高铁在湖南省境内的延伸段,其建设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是和桂湛高铁一样,沿线无地级城市,且和沪昆高铁基本平行。其建设成本和预期效益并不匹配,因此近期纳入国家规划的可能性很小。
江西省牵头推进的赣州至广州高铁,可形成京港高铁至广州方向的快捷高铁通道。由于此前规划的赣韶高铁在韶关无法接入京广高铁,转而谋划推进赣广高铁项目。
项目在2020年就已完成相关前期研究,由于与京港-广汕高铁功能重叠,并未出现在广东省的“十四五”铁路规划中。
与其同一阶段研究的还包括深圳提出的深圳至惠州平潭机场至河源高铁,妥妥的赣深高铁的平行线,也在2021年通过了预可研评审。
而河南省在2017年左右规划的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最开始规划为洛阳至南阳直连方案,不经过平顶山。郑万高铁南阳东站在建设过程中也已预留了接轨条件。
虽然在“十四五”期间焦洛平高铁被优先推进、即将开工,但目前该方案的洛阳(汝阳)至南阳段,即“洛南襄”高铁,仍在河南省“十四五”争取纳规的项目当中。
该方案虽然可以做到呼南和郑万高铁在河南境内完全分线,但在郑万高铁车次富余较大的背景下,再修一条与之平行的线路可能性几乎没有。
“十四五”初期,或许国家也意识到了一些地方铁路规划的无序和非理性,在2021年3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27号文),给各地铁路规划“片面追求高标准、重高速轻普速、重投入轻产出”的情况划了一道“红线”、踩了一下“刹车”。
中国高铁设计时速分界线示意图(仅供参考)
目前来看,前述这些项目在完成前期研究后,在“十四五”期间基本都“销声匿迹”。虽然民间呼吁建设的声音还在,部分项目也还停留在省级规划层面,但预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也难有进一步的进展。
文件出台后,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全国高铁总体规划规模受控。但近两年仍有一些新的类似项目还在不断涌现,例如成巴安、渝毕、运十高铁等,这些项目拿出“27号文”的任何一条都不足以支撑项目建设。
因此,还是那句话,研究才有希望。通过项目前期研究助推项目纳规可以,但是高铁规划不是在地图上“连连看”,研究的前提是项目“合规”,客流密度等数据真实。
否则花再多的钱、请再专业的设计团队,也都会是做“无用功”,项目也永远只会停留在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