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亟需高素质数智人才支撑。那么,高校如何培养与市场适应的数智化人才?
赣南科技学院一直在探索和实践。赣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邱建军说,学校扎根赣南红土地,坚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全力服务融入江西省“1269”、赣州市“7510”行动计划,深度推进政校企合作,创新“两层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在服务数字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立潮头、走前列。
2023年10月25日,由赣州市人民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赣南科技学院合作共建的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和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揭牌。这是全国首个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办学标杆,也是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全新探索。
为了从基层强化本地产业的数智化能力,赣南科技学院与华为创新探索“两层半”人才培养模式,即毕业生既能深入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成为工程师的得力助手,甚至在未来成长为可独立承担科研任务的工程师。这一人才培养定位,如同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
多方协同,汇聚政校企优势资源
“从筹划到建设,再到运行,每一步都离不开各方的大力支持。”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执行院长谢小云说,学校形成了赣州市人民政府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资源和能力全面导入,赣南科技学院落地实施的合作模式。
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以电子信息人才需求为方向,以多元导入为突破,产教融合、师资融通、课程融汇、教材共编、人才共育,着力培养自主创新根技术、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主力军,构建了“基于资源池的多元导入与闭环迭代优化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模式”。
赣州市人民政府、华为公司及电子信息相关协会,从政策、市场、技术、平台及人才需求等层面导入资源,现代产业学院以反馈式导入教学结果,构建资源池;多方协同,持续迭代优化能力成熟度模型、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标准,提升校企合作课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要素。
在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里,参加培训的老师正在体验生成式AI带来的便捷。教师刘成星介绍,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引入华为全套自主创新技术,建成了鲲鹏、鸿蒙、昇腾等一套完整的实训室,构建了与之匹配的办学配套体系。该基地还被赣州市人社局纳入人社部公共就业示范项目建设范围,成为“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共建共享基地”。
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和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运行一年多来,得到了党政领导、产教业界、师生家长广泛关注和认可,先后获评工信部首批“根技术联合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基地”、人社部公共就业示范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共建共享基地”。
校企联手,构建多元一体办学模式
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需要突破传统办学模式的束缚,深化产教融合。
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学院与华为共同探索出了“132”产教深度融合办学新模式,即以华为公司的技术为支撑,建设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平台,实现打造全国首个政校企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标杆、服务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目标。
这一模式全面导入了华为的技术资源、教学资源及人员服务,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这套合作模式中,华为负责从产业侧提供技术标准、原厂资源、组织运作、生态融合、配套服务、成果共创等相关支持,而校方则以自身优势资源为核心,向三个平台解决技术指导、讲师驻场、师资培养、人才优化、生态对接、人才输送等关键问题。而在组建专家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同时,政校企三方也会联合引入区域院校、区域企业等外部成员,共同推进教学内容的精进和技术成果的转化。
有了底层的技术支撑和能力输出,三大平台便可对外提供华为自主技术科技创新服务以及“两层半”数字化人才。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以“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为要求,搭建“教室—实验室—生产车间”三维培养空间;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则赋能人才、服务人才、运营人才,服务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中心则依托华为星辰联合创新实验室、市级重点建设实验室,为企业提供以华为自主创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
在共建共享共促新模式方面,现代产业学院与公共实训基地互派师资,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共育、办学共建;共用各自的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有机共同体,聚集大批教育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效衔接机制,实现发展共促。
“我们与华为的合作,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交流,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革新。”学院教师刘成星表示,“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接近实际工作环境的学习平台,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效准绳,提升“三融”建设成果
走进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训室,学生们围坐在智能硬件开发平台前,手中拿着焊接工具,专注地组装电路板。2021级鲲鹏专班学生郑文鑫说,这里不仅有先进的设备,还有华为专家的授课指导,让我们学习最前沿的技术,快速提升专业技能。
“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是我们教学的导向,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2022级天马创新班班主任谢明表示,“校企合作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使我们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定制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坚持以产业发展所需为方向,把“实效”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师资融通、课程融汇的“三融”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全方位融入产业发展。
——筑平台,构建校企师资融通机制。华为抽调有经验的人员组成了驻场教师团队,与学校教师在课程教学、师资培养、教材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组建团队,建成50人的校企混合高水平教师队伍,实现了师资的融通与提升,使教学内容做到“应用导向、系统规划、多课协同、实效优先”。
——引资源,实现专业课程与华为课程深度融汇。学院引入华为ICT认证的72门课程到产业学院的六个专业中,通过整合岗位要求、ICT技术能力要求、行业应用场景要求等,推进华为自主创新技术与专业已有课程深度融汇,培养适应国家急需的信创产业人才。
——建教材,推进校企协同一流课程建设。华为驻场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课程建设组,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推进校企合作一流课程建设。目前,双方团队已共同完成了《LiteOS操作系统原理及企业级应用教程》《HarmonyOS应用开发教程》《openGuass数据库任务驱动式教程》等八部教材的开发工作,覆盖了物联网、鲲鹏、鸿蒙、综合等四大教学方向。
在新模式的加持下,学院和华为在2024年举办的两期师资培训中,赣南科技学院及其他学校的120名教师已取得华为培训证书;在今年4月举行的HICP认证考试中,学校32名教师获得了物联网、安全、鲲鹏等5个方向的认证证书,认证人数占赣南科技学院信息类专任教师总数的74.4%。
聚焦需求,助力国产科研技术落地
科研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学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赣南科技学院对接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和赣州市“7510”行动计划,整合华为星辰联合创新实验室、赣州市重点建设实验室、智研院院士成果转化平台等,构建产、学、研、用融通的平台体系。
“我们聚焦赣州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及关键共性技术,组织校企混编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学院科研负责人介绍道,“通过华为的技术支撑和能力输出,我们形成了学院的核心技术优势。”
学校瞄准赣州市“1+5+N”的产业布局,选取家具、稀土、农业、康养等行业,以国产自主技术为核心技术,开展技术创新项目研发,已立项华为智能边缘网关行业场景应用研发、稀土磁性材料数字孪生系统研发、基于鸿蒙技术的智慧康养系统研发等项目。其中,“华为智能边缘网关行业场景应用研发”项目的AR502H智能边缘网关产品已进入系统设计阶段,未来将在稀土、家居、农业、康养等领域应用,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产业数智化水平。
“将科研项目成果导入教学,是我们推动科教融汇的重要举措。”学院教师刘成星说,这不仅促进了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积极互动,也提升了服务产业的能力。
为了促进教育端与产业端的更紧密衔接,学院基于“5+2就业之家”的服务机制,构建了“就业之家+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三元融合的就业促进模式。通过导入华为公司资源,就业之家可满足稀土新材料及应用、现代家具、钨新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锂电新能源等赣州5大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学院”和“基地”毕业生提供就业、招聘等多重服务,让企业和人才能够更早见面、更多接触,使更多人才留在本地。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面向未来,赣南科技学院将继续讲好政校企深度合作故事,培养更多“两层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赣州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成为全国政校企合作的现代产业学院标杆。
小编邀您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