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反复抱怨,原因只有一个

情感   2024-11-22 12:26   浙江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有这么一段时间,充满了对一件事的抱怨,尽管这件事已经说了很多次,每次说的内容还差不多,却依然控制不住地向人说。

就好像一个山洞,不停的往外流水,淅淅沥沥却怎么也流不干净。可明明说的时候,自己心里并不舒服,还让身边的人不堪其扰。时间过得久了,连自己都怀疑自己,难道我就天生自带负能量?

其实,有时候,一个人频繁抱怨的问题,不一定是真正的问题所在,真正抱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

01

发泄情绪,逃避痛苦

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吗?她就是抱怨型人格的典型形象。她逢人就说自己的遭遇,浑身散发着负能量,一开始人们还会同情她,愿意听,但后来就没人愿意靠近她了。

生活中,我们也可能是那个祥林嫂,经常一遍遍抱怨同一件事。不管别人安慰过多少次、给过多少建议,都好像不起作用。

就像是一个永远倒不完的垃圾桶。按理说,只要把垃圾倒完,心就能放宽、变轻松了,可现实是,“发泄”了这么多次,自己心里的垃圾却好似永远倒不完。

抱怨最初是一种倾诉,是为了减压。有的时候,我们也不是真的要通过抱怨解决问题,而只是为了发泄情绪,逃避痛苦。更有甚之,抱怨成了我们逃避责任和改变的遮挡物。

就如心理学家所说:“当痛苦被言说,疗愈就已经被治愈了一半”,我们开始难以控制自己对于痛苦的倾诉欲,开始逢人就说。

可同时,我们又会陷入负面情绪太多的苦恼中,担心抱怨太多,会消耗旁人。

02

不停抱怨的背后,是不被看见的核心情绪

“我永远不能原谅她对我的伤害”,“要不是我妈当年逼我学XX专业”,“今天又被那个sb领导pua了!”......

这些表达背后都有一种负面情绪,不管是愤怒,失望,无助,委屈,抑或恐惧等等。

生活中,我们都厌恶祥林嫂这类人,厌恶成为祥林嫂,可同时也应该看到那些委屈、痛苦、自责的话语背后的无奈。

没有人愿意一遍又一遍的撕开自己的伤口,如果我们反复诉说着一个痛苦,这说明,我们从未真正让别人见到它,或者从未被人所正视,自然也就无法与伤痛告别。

我们一次次的抱怨,都是在寻找“被听见”的可能。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核心情绪,很难被看见。

或许是对于内容的羞愧,或许是承认伤心很丢人,或许是忽然觉得自己的情绪垃圾很难看,甚至发出臭味,所以在发泄中,我们经常会戛然而止,刻意回避真实情绪,这就相当于给痛苦做了模糊化处理,外人也就很难触及到真正的核心情绪了。

要知道,很多时候,愤怒只是表层的情绪,核心的情绪是被伤害后的难过、心碎。而当人忽视了核心情绪,再多的宣泄也是无用的。

03

与情绪同在,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话来给自己进行“情绪管理”:“生气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为了这种人难过,根本不值得!”“因为这点小事不开心,多蠢呀!”看似很有道理,可本质上,这是在对自己的真实情绪进行评判、否认、攻击。

说完这些话,情绪并不会凭空消失,只会压抑起来。最终会失控或爆发,抑或憋到抑郁。在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看来,一个人一直活得情绪稳定,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在我们的文化里,经常会误认为:情绪化=不负责任,遇到一点点不愉快的情绪,就担心它会不断扩大,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想要把它扼杀在摇篮里,如此往往导致情绪积压,使该做的事也没做好。

其实,面对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或许可以参考森田疗法的态度——情绪上:顺其自然;行动上:为所当为。

就是说有情绪要合理的释放,行动也要承担对应的责任。当我们面对情绪,允许它们存在,真正接纳自己,也就能获得一种生命力,带我们持续向上。如此,真实的你才得以成长。

要想走出抱怨的泥淖,首先要学会感受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有心情不佳的时候,这很正常。当你对外界不满意或抱怨的时候,试着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你希望从外界得到什么?

面对痛苦,不用压抑,先看看他们是什么。当痛苦被正视,被看见,这就是你跟它告别的最后仪式感。

你若喜欢,请点个赞吧!

 

柒公子情感Q
在简单故事中,炼化观点;在温情内容中,理性评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