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它的到来标志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仲冬时节正式拉开序幕。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大雪节气正是人体进补调养的大好时机,保养得当可以健康整个冬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曾写道“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意思是说到了大雪节气降雪量将会加大,出现的范围也会更广。古人还将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归结为三点,也就是“大雪三候”。
一候鹖鴠(hé dàn)不鸣: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
二候虎始交:这个时节是阴气最盛的时候,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出现求偶行为;
三候荔挺出:“荔挺”是一种兰草,它因感受到阳气而抽出新芽。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吃穿住行都非常讲究顺应时节变化,因此各地也有着诸多风俗来迎接大雪的到来。
大雪习俗
1、腌肉
俗话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忙着腌制鸡鸭鱼肉等“咸货”,为过年做准备。
2、观赏封河
到了大雪节气,北方很多的河都被冻住了,人们在上面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观赏雪景。
3、喝红薯粥
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人们在屋里屋外都需要注意保暖。鲁北地区有“碌碡(liù zhou)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大雪之后因天冷不再串门,只待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
大雪后,天气越发寒冷,人们认为先“补重阳”,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大雪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大雪三补
补肾气:固护精气
辛丑年水运,肾水肾精不足肾气弱,而肾主藏精,肾气不足,则精气外泄,人就容易觉得虚弱无力,没精神。而秋冬正是封藏之际,安安静静有助于肾气滋生,固护精气,冬季切记,莫要大汗淋漓。
除了身体不动,心也要静下来,这样才会肾气充足,阴阳平衡。让自己心静,最简单的便是数息法。
数息法,我们的意识很难被控制,而数息法是最实用的往内收摄的方法,吸气数一,呼气数二,吸气数三,呼气数四...吸气数九,呼气数十,再从十数到一。全心全意数自己的呼吸,随着我们的专注,呼吸也会变得深入顺畅。
很多人数着数着就走神了,不知道去想什么了,这时不用纠结在意,从头再来即可。
平腹深呼吸,两手交替,用手掌从胸口抚推到肚脐。鼻深吸气,嘴慢呼气。一分钟,心就静下来了。注意,手要从胸口窝处顺下去,一直顺到肚脐,安心定神;眼睛要闭上,有助于收回内心;呼吸,要用鼻子呼吸,长长地吸气,缓缓吐气,帮助我们内心的安定。
握固法,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握固可以固守精气神在体内,平时走路、坐车、闲聊、看电视时都可以握固。
道教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出《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这种手式有促使心肾气归之效。
道书《云笈七签》上记载:“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与魂魄安户也,此固精明目,留年还魂法,若能整天握之,邪气百毒不得入。”意思是握固之法,就仿佛打开房门一样能够静心安魂,同时能够固护精气,明目延年。
补元气:护腹暖膝
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入冬寒,我们腹部和膝盖关节最怕受凉,尤其中老年朋友,一旦受凉,轻则腹痛腹泻,重则关节疼痛,影响睡眠和行走。膝盖怕凉,可以戴上毛茸茸的护膝,温护我们的膝关节。
而肚子更为重要,尤其是肚脐,是元气的门户。胎儿时期,肚脐是帮助胎儿从母体摄入氧气和营养的生命开关,人体先天的禀赋与之密切相关。到胎儿降生,肚脐便成为元气元神的门户,内通五脏,外达四旁,前贯任脉,后应督经,加上位处中州,故成为人体的重要枢纽。
俗话说:“肚子软绵绵,百病懒得缠”。但我们现代人的肚子摸上去却越来越硬,还冰凉,这都是因为浊气、浊水等内生之物,占据了腹部。
我们平时吵架、生闷气、吃寒凉,都会产生浊气浊水,这种浊气停而不走,不光阻碍气血正常运行,还容易打压元气,伤及根本,郁结成块;而浊水大多为湿浊,若不尽早排出,循经上头,可至头晕头痛,滞塞毛孔则生湿疹;遇肝火则化痰;逢脾虚则腹泻,遗患无穷。
转自网络
提示:请勿个人随意用药,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