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羧甲基茯苓多糖安全性评价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百科   2024-11-22 23:00   湖北  

在11月5日—8日召开的2024年度中国中药协会茯苓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药食同源资源与利用团队的黄文教授汇报了团队对羧甲基茯苓多糖进行安全性评价的过程和在羧甲基茯苓多糖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茯苓的主要成分是占其干重90%的茯苓多糖。只有1%茯苓多糖可溶于水,展现出抗肿瘤、增强免疫的生物活性;剩余的茯苓多糖为碱溶性茯苓聚糖,其结构为β-1-3-D-葡聚糖,并且带有部分β-1-6-D-葡聚糖支链,不溶于水,难以食用,无法发挥其生物活性。


羧甲基茯苓多糖,学名羧甲基-β-1-3-D-葡聚糖,是由茯苓多糖羧甲基化产生的。黄文教授团队通过可控羧甲基化、定向改构和高效除杂技术,成功制备了羧甲基茯苓多糖(CMP),有效解决了原茯苓多糖不溶于水的问题(CMP水溶性高达99%),并使其高级结构出现明显的三股螺旋结构,生物活性提升了100倍以上,应用潜力得到极大拓展。毒理学试验表明,所制备的羧甲基茯苓多糖为无毒物质。


黄文教授团队对羧甲基茯苓多糖进行了包括“茯苓多糖急性毒性试验”“羧甲基茯苓多糖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羧甲基茯苓多糖小鼠微核试验”“羧甲基茯苓多糖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在内的四项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羧甲基茯苓多糖无急性中毒的危险性。根据换算,每人每日推荐茯苓摄入量为1.68克。


“改性后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其水溶性、活性大大提高,为开发相关大健康产品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黄文教授简要概述了团队在水溶性茯苓多糖产品开发方面取得的成就。


黄文教授还介绍了羧甲基茯苓多糖的科研新进展,包括“不同取代度羧甲基茯苓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和“羧甲基茯苓多糖-纳米硒复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在不同取代度羧甲基茯苓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中,通过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实验,最终得出结论:羧甲基茯苓多糖醚化6小时,取代率为0.6-0.7时效果最佳,实验数据表明其减脂效果显著。黄文教授,表示未来可能会将其与其他药食同源的本草配伍,以进一步开发。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维持机体代谢至关重要。硒过量或缺乏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传统的补硒方式以主要依赖无机硒(亚硒酸钠)和有机硒(硒代半胱氨酸、硒代蛋氨酸)。但无机硒存在毒性剂量窄且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


黄文教授团队利用CMP作为模板来研制纳米硒,不仅扩宽了CMP的应用范围,为构建具有抗肿瘤效果的硒营养源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方向。经试验表明:与CMP相比,CMP-Se对HepG2肝癌细胞、HT29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显著提高。


黄文教授报告现已上线食用菌在线学习平台——蘑菇通

蘑菇通网址:

https://www.mogutong.com/

或打开蘑菇通公众号—全部课程—观看课程




精彩推荐









易菇网
易菇网官方网站公众微信平台,发布食用菌行业资讯,普及食用菌技术,促进食用菌行业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