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气象:今天夜里到明天白天多云,东北风3到4级,气温-1到7℃;明天日出时间6时38分可见概率60%;云海概率45%。
“景区的一草一木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尤其是遇到极端恶劣天气,心里就格外牵挂”。吴贻军是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资源保护管理科高级工程师。入冬以来,气温骤降,对于景区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吴贻军丝毫不敢懈怠,每天都要认真、细致地监测迎客松等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以及景区生态环境的细微变化。“为了预防冰冻雨雪天气,我们启动了应急保护机制,对古树名木做了新一轮‘体检’,提前储备了支撑杆等防护物资,并召集护林防火队员进行了专业培训”。
工作八年,保护迎客松等古树名木对于吴贻军来说,已然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和荣光。在黄山风景区,无数像吴贻军一样的青年在参加工作之初,就会加入所在单位的志愿服务队,争相参与旅游咨询、景点讲解、热水供应、救助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这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就好像即便没有穿上红马甲的吴贻军,每当看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可能对景区环境造成影响的时候总会应激式地上前劝阻,珍惜每一次向游客科普古树名木及生态资源保护的机会。
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在黄山风景区各个集散点,常态化设置志愿服务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满怀热情地为游客服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迎客松志愿者”。如今,这支迎客松党群志愿服务队,在千年迎客松下生动描绘着一抹志愿红,成为黄山之巅一道亮丽的风景。
名树古木的守护者
2016年,吴贻军从安徽农业大学博士生毕业,满怀“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理念信念,义无反顾地来到黄山风景区工作,从事景区古树名木、常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等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工作,“踏踏实实地把黄山的一草一木守护好”。
吴贻军告诉记者,为了全方位地了解景区古树名木及森林生态资源的状况,他需要经常在大山里穿行,他将其称之为“去外野”,越是狂风大雪冻雨等灾害性天气,越能看到他逆行的身影。作为迎客松等古树名木保护技术指导员,在吴贻军重点保护的名录里,共有137株古树名木。他说,这些珍稀的古树名木在他眼中就像可敬可亲的“老者”,必须要时刻用心惦记、观察、守护。
2018年1月,景区遭遇自光明顶1955年气象站建站以来观测到最严重的一次冻雨,1米导线上的结冰重量达到5120克,是2008年南方雪灾时的1.65倍。吴贻军顶住压力、沉着冷静,经过专业研判提出具体措施,指导应急守护队伍开展应对工作,确保了迎客松等古树名木的安全。之后,他又指导队伍成功抵御台风“利奇马”“烟花”及2022年初持续低温冰冻雨雪等几十年不遇的异常气候对古树名木可能造成的威胁。
近年来,吴贻军把科研实验室搬到了山上,采用声发射技术、分形理论等研究木材竹材断裂力学,将理论推导、实验实践相结合,潜心研究风雪载荷下的树木破坏和安全评估,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并研发出一系列应用于古树名木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相景观维护的器械。他主持的“迎客松3D数字化建模”项目获国家文物局等单位验收组高度评价“属国内首次,成果具有一定创新性,在国内具有较高的水平”。他参与的野生动物观测项目发现了“安徽麝鼩”“黄山小麝鼩”两个哺乳类新物种,丰富了景区哺乳类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为提升青年人才和专技人员破解保护难题及科研水平,园林局于2021年组建了迎客松保护博士工作室。吴贻军作为工作室负责人,积极分享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科研成果总结心得体会等,协同打造一支青年人才队伍,用科技力量守护美丽黄山。日常,吴贻军只要有空闲都会积极参与景区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用我们共同守护的迎客松冠名我们的志愿服务队伍,对我来说是勋章也是使命,我必须将迎客松保护得更好”。
守护生命的行医者
“在山岳型景区行医和山下有很大区别,考验的不仅是脑力,还有体力和脚力。”今年是刘剑到黄山风景区卫生防疫中心参加工作的第20年。20年来,他用坚守和奉献保障来山游客以及驻山干部员工的生命健康。“山上远离城市、交通不便,日常诊疗以及院前急救常常需要医护人员独自应对”。有时候,他既是医生,又是护士和药剂师。
“有人晕倒了吗?好的,我马上赶过去”。接到景区报警求助电话,刘剑拿上药械便从北海医务室赶往现场。全程都是登山道,游客如织,刘剑拎着20多斤的装备,快速穿越人流。“有时候,一个人要同时拿两三个装备,手上早已布满厚厚的老茧。”快速抵达,依靠专业知识、技术、经验以及药械对病患展开急救,每一次看似惊心动魄的经历,却是刘剑的工作日常。
今年3月,一位来自河北的六旬老人在西海大峡谷游览的过程中突然感到胸痛难耐,接警后的刘剑在电话里指导家人进行科学护理,然后一路小跑了半个多小时赶到现场。前不久,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在路途中突然晕倒,刘剑抵达现场后了解到,该游客曾经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因山上气温骤降感到不适,所以晕倒。还有一次,一位女性游客在北海医务室不远处被蜜蜂蜇伤而引发过敏性休克。性命攸关之时,刘剑和同事迅速展开急救,并通过药械帮助游客逐渐好转……
刘剑来到山上工作以来,类似帮助游客转危为安的事例还有很多,收到过的锦旗和感谢信不计其数。据统计,他行医20年,接诊4万人次,其中急诊救援近千次,被大家称为守护生命的“黄山松”。
“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发光发热,希望能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刘剑告诉记者,来到山上参加工作之初,他便加入了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每当在志愿服务活动现场看到队友们热情洋溢的面孔,收获来自游客的认可和点赞,他都会深受触动,和大家一起学习迎客松,礼迎八方客。
人人都是“迎客松”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今年国庆假期,黄山风景区索道、客运等游客集散地人头攒动,红旗招展,歌声嘹亮,来山游客和干部员工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一大早,程梦婷身穿红马甲,手持小红旗和话筒,准时来到玉屏索道下站候乘广场,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程梦婷是景区管委会团委“95后”青年职工,自2021年入职以来,一直积极参与迎客松志愿服务活动,为游客提供线路指引、景点讲解、票务预订等服务。今年国庆假期,她发挥专长参加了迎客松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带领游客一边游玩,一边歌唱伟大祖国和幸福生活。“虽然嗓子哑了,腿也麻了,但是当我看到很多游客向我竖起大拇指时,我觉得很有成就感。累,但是值得”。
每逢周三、周末以及节假日等旅游高峰,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园林开发分公司的程浩翔都会身穿红马甲出现在天海旅游厕所门口。天海旅游厕所地处景区前后山交汇处,是全山人流量较多的旅游厕所之一。程浩翔不仅负责维持旅游厕所排队的秩序,同时还为游客提供线路咨询、打卡拍照、找寻物品等服务。
工作多年,张启云积极参加景区西海饭店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为游客提供路线咨询、应急药品、文明旅游宣传等服务,在饭店环境卫生整治、森林防火宣传、扫雪除冰等志愿服务活动现场都有她的身影。此外,她还是西海饭店“金松鼠”团队负责人,组织来山游客一起看日出,积极宣传黄山的人文美景。
今年6月,参加工作不久的吴纯加入了景区白云宾馆直播团队,发挥个人专长拍摄秀美风景和本土美食推介黄山。只要天气好,她就会早早蹲守在最佳观测点,拍摄黄山最美的星空。她还协助综治做好日常巡护,录制极端天气预警和温馨提示等语音播报。暑期“旅游特种兵”增多,她便拍摄短视频呼吁来山游客减少携带泡面、自嗨锅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食品,乐此不疲。
一抺真诚的微笑展现景区的温度,一声暖心的问候传达景区的善意,一个热情的服务拉近彼此的距离……黄山风景区迎客松党群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营造了人人都是“迎客松”的浓厚氛围,志愿者们以最有温度的志愿服务迎接八方来客,在提升景区旅游服务质量的同时,为游客营造了良好的文明旅游环境,成为黄山之巅一抹亮丽的红。
三十年擦亮一抹红
“前往迎客松景点,请走这边游道。这里有热水和姜汤,如有需要请您把水杯给我。”在黄山风景区各个志愿服务台,随处可见身穿红马甲的迎客松志愿者。游客摔倒了,他们上前扶起;游客不确定游览路线时,他们做好引导;游客丢失重要物品,他们积极帮助找寻失物……近年来,迎客松志愿者因热情而周到的服务频频出圈。
记者采访了解到,黄山风景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追溯到31年前。1993年3月5日,一场以“美化黄山?美丽家园”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在黄山风景区举行,拉开了黄山风景区志愿服务工作序幕。1996年,景区正式成立黄山风景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以进一步深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此后在旅游接待、重大节庆活动、5A级旅游景区品牌创建等过程中,青年志愿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3年至今,景区的志愿服务体系化建设经历了起步探索、规范提升、品牌形成三个阶段。”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团委副书记张瑾告诉记者,2017年是景区党群志愿服务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景区在原有党群志愿服务点建设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凝聚党团组织和群众力量,深化服务功能,弘扬志愿精神,以“迎客松”为名打造景区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黄山风景区迎客松志愿服务总队共有570名志愿者,下设11支志愿服务队,设立了阳光云谷、最美玉屏、魅力狮林等9个服务站点和多个流动志愿服务台,开展文明旅游劝导、信息咨询、紧急救援、生态保护、平安建设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年服务游客70多万人次。每逢节假日,景区全体干部员工采用“固定+流动”的方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全力以赴服务游客。
“近年来,我们在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上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完善台账、提升质效、深化培训,让‘迎客松’这面志愿服务的旗帜绽放光芒。”张瑾介绍。据悉,该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相继荣获“黄山市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安徽省“月评十佳”学雷锋服务、安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全国学雷锋“10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三十多年在迎客松下将这抹红越擦越亮。
黄山风景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安徽青年报
作者:谢婷婷 通 讯 员 张 瑾
编辑:刘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