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星|陈萧伊,由曹明浩和陈建军推荐

文摘   文化   2024-09-18 17:01   上海  

影像扫描‍‍‍‍‍‍‍‍‍‍‍‍‍‍‍‍

Image-scanning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气候知识,深入反思早期基础设施系统中资源开采的结构性力量。这正是萧伊工作的未来性,也是其最有价值的地方。

陈萧伊《古老的愿景》

2024年,4K影像,黑白,15分35秒

音乐:司日纳·拉木加

图片鸣谢艺术家

陈萧伊
推荐人:曹明浩和陈建军

我们是2018年6月19日在成都认识的萧伊。大家的工作都涉及实地考察和研究,有很多话题可以聊。有时她在山里,而我们在水系的源头区域工作,但每年我们都会见面。虽然通常只是一起轻松地吃饭喝茶,但讨论的内容始终围绕着彼此的工作,这种交流持续了很多年。

刚认识萧伊的时候,她的作品主要聚焦于微观世界里的精神性元素,摄影也已经是她偏研究型创作的出发点。当时我们问她:“你有想过围绕你家乡或是西南区域来工作吗?”她很干脆地否认了这一点。但不久之后,她开始从家乡雅安出发,研究横断山脉。通过在山中的不断行走和调研,她开始以矿业为中心关注生态议题,探索矿业与她亲人的身体经验之间的关系,重新寻找人在世界的定位。她的整体工作正在朝着这种未来感的方向推进。我们认为,这种转变也许是因为她重新看见了那个区域与她自身思考之间的长期关系。

陈萧伊《当特提斯海向西退却,留下残响》

2022年,4K影像,彩色,24分52秒

声音:白水

图片鸣谢艺术家

2018年,她在瑞士驻留过一段时间。阿尔卑斯山的冰川融化非常快,她看到当地人会在夏天把大的帐篷布覆盖在山上,试图缓解升温问题。她当时的一个项目拍摄的就是冰川融化产生的巨大石头——冰川漂砾(《当我孤独盛开时,世界还在沉睡》,2018)。她在森林里行走时发现了这些石头,于是询问当地人它们为什么会在那儿。通过调查,她发现这些石头是被冰川融化而成的水流推到了各处,而那些地方曾经被冰川覆盖。这之后,她开始回看自己的家乡,走访废弃的矿场,探索环境现状背后看不见的部分。她在全球不同的山系中行走过,但她和我们聊到,横断山脉对她的复杂性是不可替代的。她的一件录像作品梳理了这个区域里面海螺的脉络(《当特提斯海向西退却,留下残响》,2022)。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在全球自然危机下,我们可以从这一地区学到什么独特的视角,或者说,来自横断山脉的视角如何区别于欧洲山系的视角。

关于西南河流的叙述前后有所中断,它从以地质为导向,转变为以资源和采掘为导向。在民族国家建国后的宏观概念中,西南一向被称为资源储备现场——但是,现场发生了什么,其实没有人知道。她在横断山脉区域用一种她称为“影像扫描”的方式,把我们的视角从城市带到远处的山区。她所面对的都是那些山体里被遗弃的矿和矿洞。当我们从非常长的地质时间层面去理解的时候,它们看似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当她用“扫描”和“手相”(《山的手相》,2021)的视角去观察、去拍摄时,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动态的、复杂的、有宿命感的替代性视角,来感受并认识这个地域的矿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们一直在变化。她让观者从人类采掘自然的视角中脱离出来,转向横断山脉这一地球上最神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的现状,这是她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陈萧伊《山的手相》
2021年,UV印刷铝板,50×22 厘米,51件

图片鸣谢艺术家

由于西南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许多成都人都喜欢去横断山脉户外旅行、挑战越野、征服自然、享受好山好水——但这大多是一种与自然保持距离的、与旅游业发展并行的消费态度。然而,萧伊在山区工作时有着比普通游客更远的愿望。无论是学习登山、攀岩,还是越野,她都是为了在更高海拔或更艰难的区域中,了解自己身体的肌理和结构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观察那里的生态现状:雪山融水、湖泊变化、植被随海拔变化……前两天她给我们发来了杜鹃花的照片,这种花是对气候非常敏感的植物,又有许多物种依赖它生存。如果气候继续变暖,它们的生存将会受到影响。

我们在工作中,主要是同这个区域的人交流和合作,萧伊则是以一种非常直觉性、精神性和文学性的方式与自然和山打交道。七堇年在《横断浪途》(2023)这本书里记录了她和萧伊一起在横断山脉行走的经历,她提到萧伊在看到山脉和矿区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流泪。每年和萧伊见面时,我们也会听到类似的故事。平时我们会觉得沟通要靠语言、靠文字,可萧伊真的就是有直接去和自然沟通、从中获得反馈的能力。比如,我们通过今年在年保玉则的考察,慢慢理解了“尊重生命”是青藏高原文化的核心:所谓的尊重生命,就是去理解山是众多生命的居所。但我们觉得萧伊肯定是直觉地触碰、感知到了这种存在。

陈萧伊《凋零的岩石》

2024年,铝板UV印刷,尺寸可变

摄影:Roberto Apa

图片鸣谢艺术家及罗马Matèria画廊
虽然萧伊和我们的作品都在美术馆和画廊中有一定展示,但这并不是我们工作的终点。我们认为她也在尝试松动这种固定的视觉展示方式,努力与机构共同调试。随着成都城市的发展,周边地区都被吸纳进城市内部——但是我们是否应该讨论边缘区域的物种、山水和人,从这些角度来反思我们的城市和生境?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气候知识,深入反思早期基础设施系统中资源开采的结构性力量。这正是萧伊工作的未来性,也是其最有价值的地方。(本篇文字由游伊一采写)
陈萧伊1992年生于四川,2014年于伦敦艺术大学获纯艺术摄影硕士学位,目前在成都工作、生活。她的作品基于摄影,但不局限在具体媒介之中,而是借由生产图像的方式,聚焦生命体的微妙感知,探讨存在本身的问题。近年,她主要关注中国西部横断山脉区域的矿山与开采遗迹。她曾获中国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并入选福布斯2017年“30 UNDER 30(Art)”亚洲榜单。
曹明浩和陈建军艺术家、跨学科研究者,目前在成都生活、工作。他们的实践以研究为基础,注重过程与双向合作,致力于万物现实与生存之间的对话,并从水的物质生态与人类社会环境现实的当代关系出发,探究生态历史的流变,对未来进行再想象。
✦ 本文收录于《艺术世界 ArtReview》2024秋季刊


《艺术世界 ArtReview》2024年秋季刊现已上市
↓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



↓ 扫码订阅全年《艺术世界 ArtReview》,现特价优惠 ↓

艺术世界 ArtReview
全球领先艺术媒体ArtReview(est.1949)中文版杂志信息门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