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走进大科学:粒子物理的十一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什么?

学术   2024-11-10 00:01   安徽  



走进大科学:粒子物理的十一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什么?

2024年11月11日 16:00


人人都听说过十月革命,但在粒子物理领域,还有个十一月革命。1974年11月,丁肇中和Burton Richter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称为J粒子或者ψ粒子,它是由粲夸克(charm quark)和反粲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此前人们只知道有三种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和奇异夸克。它们都很轻,质子、中子等常见的粒子是由它们组成的。粲夸克不仅是第四种夸克,而且比它们重得多。丁肇中和Richter因此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最早的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就是以大量产生J/ψ粒子为特色的。这个能区可以精确研究粲夸克和陶轻子(tauon),因此被称为陶粲物理。而现在,中国科学家又在倡议建设新的大科学装置,超级陶粲工厂。

粒子物理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十一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粒子物理实验对技术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我国粒子物理取得过哪些成就?前景如何?

11月11日16:00 - 19:00,袁岚峰将邀请5位专家(赵政国院士、邹冰松院士、唐靖宇教授、郑阳恒教授、杨振伟教授)座谈,线上线下同步传播,带领大家领略粒子物理的魅力,纪念十一月革命50周年,走进大科学!

蔻享学术
扫码观看直播


专家介绍






赵政国

赵政国,实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并在中微子质量测量、p奇异原子强相互作用效应研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实验研究、大型强子对撞机ATLAS实验、希格斯粒子和新物理的寻找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现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邹冰松

邹冰松 ,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现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西班牙瓦仑西亚微粒物理研究所IFIC国际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专业核心期刊Nucl.Phys.A负责强子物理部分的责任主编(Supervisory Editor)。


唐靖宇

唐靖宇,长期从事大型粒子加速器的研究、设计建造和运行工作,也开展粒子束的应用研究如中高能质子束、白光中子源和缪子源的应用研究。作为主要骨干参加多个大型加速器装置(HIRFL、ESS、CSNS、ADS先导专项等)的设计、预研、建造和运行。发起和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束流扩展应用,包括白光中子源、缪子源和质子束等,负责建成我国首个高性能白光中子源(CSNS Back-n)和开展合作研究;负责我国加速器中微子束装置MOMENT的前期研究及高能所参与的加速器中微子和缪子国际合作(LBNF、MICE、Muon Collider)的合作;


郑阳恒

郑阳恒,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物理学院副院长。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参加日本KEK的Belle实验合作,并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夏威夷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工作,其间参与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CMS实验以及美国费米实验室的CDF实验。


杨振伟

杨振伟,研究方向为粒子与原子核物理实验,通过研究重味强子的产生和衰变性质,理解强相互作用在非微扰能区的性质,寻找新的电荷宇称破坏来源,间接寻找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近年来主要参加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LHCb国际合作实验,作为中国团队主要成员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声明: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往期推荐:





复旦金玲飞教授:k体最大纠缠态导论


第二届国内缪子(μ)成像技术与应用研讨会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烨教授:一个新的银河系


国防科技大学杨诺教授:声子弱耦合及靶向调控基础研究


2024年度国际镁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


点击“阅读原文

蔻享学术
传播科学、共享科学、服务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