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不止是博物馆里巧夺天工的沧海遗珠,在考古人的眼中,这厚土之下埋藏着未知的浪漫和神秘,考古就是在扑朔迷离的线索中,解读千万年前的沧海桑田。
张居中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他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研究,以及全新世早期人类学、环境考古、科技考古等专题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十多个大、中型考古发掘项目。有八千年前七声音阶骨笛、原始文字、原始栽培粳稻等重要发现,其中主持发掘的贾湖遗址被评为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和中国考古百年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在很多人的眼中张居中教授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地质、数据库、动植物、陶瓷、音乐等各个领域,几乎少有知识盲区。
在堆满书籍的屋子里,他最为宝贝的就是《舞阳贾湖》这两册书,书籍全面梳理了在河南省舞阳县发掘出土的贾湖遗址的发掘收获和研究成果,也浓缩了张居中教授近四十年来的考古心血。
在那个科技发展大不如今日的时代,张居中却早早的开始用多学科的力量赋能考古,也让《舞阳贾湖》成为当时考古界和科技界合作最广泛最全面的一本报告,更被中国文物报评为“20世纪最佳考古报告”之一。
在张居中教授发掘出土的文物中,“贾湖骨笛”是最被人所知的国家宝藏,它不仅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也改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的历史。
第一次发现骨笛,是1986年在M78号墓,在墓主人的股骨内外侧各有一段管状物,上面都钻了七个小圆孔。随着出土的此类穿孔骨管越来越多,张居中教授得出了某一种规律,随着年代越近,孔数越多,从二孔到五孔到七孔,完全切合音律的发展,这与他心底的那个猜想不谋而合。于是这群考古学家就开始寻找音乐界的专家寻求答案。
张居中教授带着它去北京找萧兴华先生,对方见到之后就肯定它是一件乐器,但是他也吹不响,于是又找到了中央民族乐团。熟悉河南民乐文化的笛子演奏家宁保生采用了民间乐器“筹”的吹法成功地吹出了古笛的基本音阶,七孔骨笛具有完备的七声音阶结构,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也有力地推翻了“七声音阶外来说”。贾湖的“穿孔骨管”终于被定性为乐器,命名为“骨笛”!
在张居中看来,凡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并能留下蛛丝马迹,又能被我们所观察的到其遗迹和遗物,都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些遗存,都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文明史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人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保护好,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迎驾贡酒·大师版
独家冠名播出的《大师驾到》
期待与您准时相约!
11月3日21点30分
安徽公共频道
大师驾到第二集:《聆听华夏的回响》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