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给将来的历史留下更多细节

民生   2024-09-19 20:58   山东  

休了两天假,懒了许多,一些事话到嘴边,就不想说了。

但是,有两个人的死亡应该说一说,尽管提起他们风险很大。现在很多帖子都已经或者正在404。


深圳一名10岁学生在距离学校门口约200米的位置,被一男子刺杀。他是一名外籍学生。


长沙一名58岁女士在住宅楼意外身亡,现场共有三人坠楼。她是一名厅长。

接连两天,两起匪夷所思的案件,无论起因为何,正常人看到都应心痛。


但是,很多跟帖评论看上去不像是来自正常人的世界。


有人为杀害学生叫好,有人为杀害官员鼓掌,他们不论是非,只因为受害人特定的身份而兴奋。这种群体的叫嚣,比偶发的杀人更恐怖。


手头恰好有本小说,封面上写着“是否值得为一场痛快淋漓的复仇,陪葬掉自己的人生”,今天看到有了更多感触。


因为莫名的仇恨,残杀外籍儿童,尽管受害者在血统上还可以算半个华裔,他的妈妈在悲痛中用中文表达着对这个事件的不解。


杀人者是谁,刻骨的仇恨如何养成……诸多问题目前都是无解之谜,因为公众能看到的只有简短的回应,没有深度的报道。


好像这个事不值得提及,不值得追问,媒体和受众已经习惯了一切以通报为准的信息传播。


事实上,模糊细节并不会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包括仇外仇官在内的仇恨情绪也没有因为视若无睹而自行消退。


模糊细节,也就模糊了受害者的面目,甚至使之成为没有姓名的人。


在通报里读到的只是一个外国人或者一个官员被杀了,这种大而化之的信息不但不容易激发人的悲悯,反而会因为这种醒目的标签,让人产生错觉——他的死亡自有其特殊原因。这种疏离感断绝了共情的可能。


如果媒体能够详细报道那个母亲在现场的悲伤,深度挖掘她的家庭在深圳的寻常生活,把一个模糊的人还原到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让人悲伤着他的悲伤。


否则,如果信息简单到像通报俄乌战场的战损一样,正常人也难免对死亡有些麻木和冷漠。毕竟这个世界每天都有无数血腥的死亡。


人心如荒漠,如冷铁,也只有戾气能够生长和蔓延。网上有个梗说,网友判案,死刑起步。动辄杀杀杀一旦深入人心,就会从线上影响到线下。


大家都以为,淡化负面信息,严控舆论监督,意味着保护,一些官员也有这样的错觉。


其实,一些官员也有喊不出的冤屈,甚至被陷入离奇的案件。


如果只有大而化之,简而略之的信息,所有无辜的人、离奇的案,都会像风吹过流沙,迅速抹去原有的痕迹。


918告诉我们,只有铭记历史才会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但是,现在的新闻写得如此简单,将来一些历史事件恐怕没有细节可以铭记。


鹿有角
呦呦鹿鸣,不平则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