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年作为水城农民画第一批学员,到如今成为“全省农民画”特聘老师,40多年来,董成见证和参与了水城农民画的发展历程。董成对水城农民画,可谓感情深厚、热爱至深。而水城农民画,也承载着董成无数难忘的记忆。
董成接受记者采访。朱芸 摄
回忆起与水城农民画的初次相遇,董成感慨万千。“1983年,县里面推荐我们去参加农民画培训。作为第一批农民画的学员,我们30多名来自农村的年轻人,集中在老城区的一个屋子里,系统地学习绘画原理,透视、色彩、素描等等。”这便是未满18岁的董成,和农民画之间缘分的开始。
董成是土生土长的水城人,从小便受到父亲对绘画的熏陶。父亲不仅是赤脚医生,还热爱读书和画画,经常带着董成一起涂涂画画。这种家庭的氛围让董成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他日后的农民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董成看来,农民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生动地反映了农村生活,展现了山乡风情。农民们用简单的图案、夸张的手法,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热爱融入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种风格,正是水城农民画所追求的民族民俗之路。
董成告诉记者:“在接触农民画之后,老师教导我们,水城农民画要走民族民俗的路子,文化底蕴丰厚,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并且有一种大山深处的神秘感,这就是水城农民画的潜质。”
董成作品《山妹越逗脸越红》。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第一次参加农民画培训,到1990年被录用到水城县文化馆工作。7年时间里,董成创作了很多风格鲜明的作品,《赶花坡下遇情郎》《你吹我舞热腾腾》《出山归来》《心中乐曲》等,也已成为水城农民画作的优秀代表,更有部分作品也被一些美术馆、群艺馆及展览大赛组织机构收藏。
“1990年,我到县文化馆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了。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指导培训和创作。”董成介绍说:“在我看来,水城农民画是很好的艺术品,能够给观赏的人带来美的感受,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喜欢农民画,在画中感受质朴生活的美好。”
董成深知,水城农民画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离不开水城36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语言。因此,他致力于激发少数民族同胞内在的“美的意识”,帮助他们通过绘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水城区陡箐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小镇,这里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悠久。2004年,时任水城县文化馆馆长的董成来到陡箐,选取陡箐村猴儿关作为传授绘画技艺试点,培训当地群众学习画农民画。
董成说:“为了传承农民画,我们文化馆每年都会组织画师定期进村寨培训,我们通常会在有刺绣、蜡染、挑花、剪纸等具有一定手艺基础的苗族妇女里面挑选农民画师‘苗子’,因为她们有一定的审美和美术基础。”
经过培训,不少村民对农民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走上了绘画之路。他们白天扛起锄头劳作,晚上拿起画笔创作,将丰收的喜悦、节日的喜庆和独特的民俗通过画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也绘就了一个个关于勤劳、智慧和梦想的故事。
董成告诉记者:“我们水城的少数民族画师,擅长用自由、夸张、色彩艳丽的表现形式,以多变的线条组合和强烈的大色块对比,展现自己身边的自然风光、民俗风貌、生产劳作等场景,也营造出变化统一的一种‘独特的美’。”
经过董成和几代画师的努力,水城农民画的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水城农民画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截至目前,水城区共培训农民画创作爱好者1500余人,先后有800余件作品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展览,300余件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和省级美术馆收藏,500多幅作品在全国各类大赛展览中获奖。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水城农民画的艺术魅力,也为水城区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直以来,水城区都很重视水城农民画的传承发展,从未间断开展水城农民画培训班。我也将继续致力于培养新人,壮大农民画创作队伍,和大家一起用更加贴近现代化生活的艺术表达,让水城农民画绽放出它独有的艺术光芒。”董成坦言。
记者:朱芸 杨竣淇
编 制:水城区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陈龙
监 制:汪靖恒
责任编辑:彭玉樘
编 辑:顾静玲 谢娟 李韵
热 线:0858-6665222
投稿邮箱:scxrmtzx@163.com(附图)
-------------
往期 推荐
乡愁印迹 水城村史村事 | 哈青村(中):产业+生态 绘就康养村居新画卷
贵州省成品油(餐饮燃气)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举报有奖活动启动,最高奖励30万!
利民为本 | 南方电网水城供电局:用心服务电采暖 护航师生度暖冬
水城区融媒体中心已有新媒体平台
中国凉都 康养水城
水城融媒公众号
法治水城公众号
水城融媒抖音
法治水城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