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恩丨一部具有拓荒性的力作——评《南北朝民族关系思想研究》

文化   2024-11-28 00:00   浙江  

202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北朝民族关系思想研究》是崔明德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入选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全书47万余字,全面展示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整体面貌。

作者主要对如下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和深入探索:一是对民族关系思想研究的重要意义、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了探讨,构建了民族关系思想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框架;二是对北朝汉化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总体考察,勾勒了这一时期汉化的发展轨迹;三是对北魏时期各类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作了探讨,尤其对太和年间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作了分析;四是对西魏北周联合突厥对付北齐、推诚布信、劝以耕稼、引导民风、以“廉简”治理群蛮、以清廉争取羌人、积极抚慰、恩威并用等思想观点及实践作了梳理;五是对东魏北齐各类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作了探讨,重点对“胡化”代表性人物高欢的民族关系思想产生背景及思想来源作了分析,对高洋“天下为一”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实现路径作了梳理,对高殷执政时期的胡汉之争作了探讨,对高纬宠信胡人及图谋投奔突厥的动机作了分析,对“汉化”大臣民族关系思想及实践成效作了探讨;六是对南朝各政权的各类人物对诸“蛮”的认识及处理方式作了阐释;七是对刘裕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与作用、范晔“大一统”思想以及刘宋大臣民族关系思想没能引领民族关系朝着良性状态发展的原因作了分析;八是对齐高帝、齐武帝、孔稚珪、王融、范云、顾欢等人的思想观点进行初步梳理;九是对南梁时期民族关系思想作了梳理,重点对梁武帝、张齐、萧秀、张缵、朱异及羊侃等人的思想观点作了探讨;十是对陈霸先的民族关系思想以及南陈时期部分大臣把“安抚笼络”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手段作了分析。

总体来看,该书立意高远、认识深刻、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该领域的扛鼎之作。其突出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梳理南北朝时期“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依据和学理支撑。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和发展的方向,是各民族政治家的共同目标。南北朝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动荡时期,但无论是汉族政治家还是少数民族政治家都把“大一统”作为奋斗目标,努力践行“大一统”思想,而且最后走向了统一,出现了隋唐大一统的盛世。作者在书中对南北朝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活动作了全面梳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依据和学理支撑。如书中对拓跋什翼犍的“廓定四海”思想、拓跋珪的“四海之民,皆可为国”思想、拓跋嗣的“混一车书”思想、张衮的“囊括六合,混一四海”思想、拓跋焘的“以正一统”思想、孝文帝的“荡一四海”思想、宣武帝的“车书宜一”思想、梁武帝的“天下太平”理想、张缵的“六夷膜拜,八蛮同轨”思想及陈霸先的“一匡天下”思想都作了分析。尤其对北齐高洋“天下为一”的理想追求,南朝刘裕以天下一统为终极目标的“当取关、洛”思想,范晔的“大一统思想”,南齐大臣对“北伐”的认识等,都有深刻论述。作者认为,“高洋‘天下为一’思想是在‘三方鼎峙,诸夷未宾’背景下产生的,其实现路径比较单一,在击败库莫奚、山胡、契丹、突厥、柔然及修筑长城、建立北方防御体系后,他对实现这一目标愈益迫切”。尽管“高洋到死都没有实现‘天下为一’的目标,但他对‘天下为一’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却始终没有减退”。再如,范晔在《后汉书》中通过对东汉时期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各民族历史及其政权兴衰的记述和评论,比较详细地阐发了“大一统”思想。范晔在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一统”这一概念,但通过对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政权历史的书写和评论,清晰地表达了他一以贯之的“大一统”思想。这一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认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同根同源,为少数民族作史立传”;二是“期盼政治‘大一统’,讴歌开疆拓土之士”;三是“歌颂全国统一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民族战争”。范晔在整理、写作《后汉书》过程中,始终以“大一统”思想为指导,有意识地将各民族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中,通过对民族列传史事的整理、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有助于刘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和普通民众形成“大一统”的共识。作者对南北朝时期“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的细致考察,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渊源,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认识。

二、深入挖掘和总结各类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为解决现实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历史镜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发展规律、演变历程、经验教训都对今人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军事家等都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进行过反思,对当时民族关系状况有一定认识,对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作过预测,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该书作者重点考察了汉族、少数民族、“汉化”、“胡化”四类代表性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如南朝的刘裕、范晔、孔稚珪、王融、范云、顾欢、萧衍、张齐、萧秀、朱异、陈霸先、吴明彻等汉族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北魏前期的拓跋什翼犍、拓跋珪、拓跋焘等少数民族代表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冯太后、西魏北周宇文泰父子等“汉化”代表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东魏北齐高欢父子等“胡化”代表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作者系统梳理和挖掘这四类代表性人物民族关系思想内涵和实践成效,总结提炼其思想观点,分析经验教训,诠释其时代价值,能为当今解决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历史借鉴。

三、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推动民族史学和民族理论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科林伍德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他认为,“除了思想之外,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有历史”。南北朝是中国大动荡和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来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但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这是一大缺憾。《南北朝民族关系思想研究》对这一时期各类代表性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填补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研究的空白,具有拓荒意义。此外,作者还开辟了少数民族、“汉化”、“胡化”等代表性人物民族关系思想研究的新领域。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包括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各类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是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界对此不够重视。该书作者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如对拓跋珪“四海之民,皆可为国”、“抚之在德”、确立正统等思想,拓跋焘“后文先武”的战略规划、“以正一统”的理想追求及“因俗而治”、“招抚九国”、“偃武修文”、提倡儒学等思想及实践,都作了深入探讨。“汉化”与“胡化”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形式,其代表性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也是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书中对“汉化”与“胡化”代表性人物民族关系思想也作了系统梳理,重点对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思想、西魏北周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在不同地域成长起来的官员,因长期生活在儒家思想文化氛围之中,中华文化已融入他们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必然会产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自然会把‘和’与‘抚’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核心理念及重要方式”。“胡化”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常见现象,作者重点对“胡化”代表性人物高欢民族关系思想体系的构成、产生背景、思想来源、实践成效作了探讨,认为“高欢的民族关系思想因充分吸收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思想文化的有益成分,借鉴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教训,既符合汉族实际,又符合少数民族实际,因此,他的思想超出了同时代其他政治家的思想高度,更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北齐皇帝虽然多以“胡化”著称,但一些地方官员和军中要员仍然在“汉化”道路上行进,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活动颇具特色,作者对此也作了深入挖掘。如对“汉化”大臣源彪的恩信治边思想、段韶的“北虏侵边,事等疥癣”认识、王纮的“相与影响”认识以及元景安的“被以威恩”思想作了细致梳理,认为他们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符合实际务实管用、外胡内儒、突出恩信的作用与价值等特点”。这些研究不仅开辟了民族关系思想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使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呈现出一种整体感,丰富了中华思想史。

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历史时期之一。《南北朝民族关系思想研究》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系统地展示出来,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一大贡献。该书的出版,既是作者对现有相关研究的一大推进,也充分展现了作者全面勾画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研究框架的勃勃雄心。我们期待崔明德教授新的研究成果,期待学界关于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

(作者王希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

该文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4年第2期,注释略去,引用请参照原


民族史
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汇聚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的资讯,记录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