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三师五十三团二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和实践

时事   2024-11-14 07:15   新疆  
10月7日,在三师五十三团二连“兵团娃娃画兵团”美育基地,孩子们开心地描绘自己心目中家乡的模样。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常丫丫 摄

国庆节前后,正是新疆一年中色彩最丰富的时节。洁白的棉花待收,火红的石榴挂满枝头,与泛着青绿的冬枣相映,处处都是丰收盛景。

从图木舒克市区出发,行车驶往三师五十三团二连的路上,放眼望去,皆是条田、林带勾勒出的风光,满目秋色令人神怡。

这里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边缘,距离唐王城屯田、驿站和烽燧遗址仅有40余公里,曾是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域、屯垦戍边的重镇。

在一条干渠旁,一座中式连廊出现在眼前,门头上“五十三团二连文化长廊”几个字提示报道组:采访目的地到了。

长廊环绕,一个个宣传牌格外醒目。“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二十四节气歌的歌词和插图清晰可见,入目皆是汉唐风韵。

沿长廊行进20米左右,便到了连部广场。环顾四周,美育基地、中医馆、家庭工坊、文化活动室依次排列,广场正中央,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迎接报道组的连队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张伟伟略显得意地介绍:“这个小广场,集聚了群众议事、文化活动、就业增收等多项功能。”

从491户小院到32座大院:改善的是住房,凝聚的是人心

环绕连部四周的生活区,32座“民族团结大院”坐落林荫之间。路两旁树木茂盛,芍药、蔷薇、百日菊渐次盛开,这可是北方深秋不常见的景色。

10月2日早上,报道组前往“民族团结大院”采访。行至一处院落,红墙灰瓦,传统与现代结合,门口两侧的砖刻浮雕十分精致,梅兰竹菊、福禄寿禧等图案寓意吉祥,门楼、飞檐一应俱全。

拾阶而上,敲门问询。

“有人在家吗?”

问了几句,没人应声。陪同的张伟伟解释道:“这座大院里住着6户人家,这个时间点,大家要么在工坊,要么在大棚里忙着。”

说话间,有户门推开。14岁的赛比热·赛伯尔听见声音走了出来。

“爸爸,有客人来了。”赛比热·赛伯尔扭头朝院子里喊道。

话音落下,赛伯尔·艾牙孜从大棚里走出来,一边擦着手,一边憨厚地笑着。

随着热情的招呼声,大家进门就座。客厅里,沙发、茶几、电视机一应俱全,冰箱、空调、饮水机靠墙摆放,墙上贴满了奖状:“三好学生”“学习小能手”“学习进步标兵”……

就着这些奖状,大家聊了起来。

“都是你的奖状吗?”大家看向赛比热·赛伯尔。

“是的。”赛比热·赛伯尔有些害羞地答道,“有小学的,也有初中的,我今年上初二,在疆内初中班上学。”

国庆节假期,赛比热·赛伯尔回家过节。从乌鲁木齐出发,半日可至。

为让南疆边远地区的青少年同样享受高质量基础教育资源,自治区和兵团在乌鲁木齐、石河子等8个经济相对发达、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城市开办疆内初中班,培养像赛比热·赛伯尔这样的各族孩子。

得益于这项政策,近3年来,二连已有9名学生考上疆内初中班;近10年来,先后有26名学生考入大学。

“奖状太多了,都贴不下了。”赛伯尔·艾牙孜翻出“优秀家长”奖状和荣誉证书给报道组展示,满脸都是掩饰不住的自豪。

让赛伯尔·艾牙孜自豪的不仅是孩子的光明未来,还有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

“房子是政府给盖的,大棚是政府免费给我们搭起来的,连菜苗都是驻连‘访惠聚’工作队给买的。”赛伯尔·艾牙孜边比划边介绍自家的生活,“你们看,满屋的新家具,坐在餐桌前吃饭,感觉自己都高了一截;这些水果都是自己种的,快尝尝,不要客气!”

睡觉有床,吃饭有桌;沙发地板,卫浴独立。

这就是如今的生活。

谁能想到,5年前,赛伯尔·艾牙孜一家五口还挤在一间只有40平方米的平房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一家人坐在地毯上吃饭,连队有很多土坯房、土棚圈、土围墙,更别说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了。

同时搬进“民族团结大院”的还有其他490户群众。2020年,五十三团借鉴四合院模式,在二连建起32座大院,将原本散居的群众集中搬迁,配套家具家电等生活设施,大院内建有蔬菜大棚、鸡圈、鸽圈、家庭工坊。

曾经,较差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大家丢了精气神,更不愿意转变观念;如今,生活条件的改善,让大家有了“面子”,更愿意去挣“里子”。

“好生活是政府给的,以后的好日子得靠自己干了。”赛伯尔·艾牙孜笑着说,“院里院外都比着干,只要肯吃苦,不愁没出路!”

搬进大院、住进新房、挣得到钱、养得起家……变化,就发生在大院里;人心,也凝聚在大院里。

人均年收入25000元:“方寸地”里蹚出一条增收路

二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制连队,从各项要素看,491户群众增收致富的“前置条件”都不理想。

人多地少:人均耕地4.5亩,与东部省市相比是不少,但在种植效益普遍不高的西北干旱地区,这点地干不了什么。

产业单一:水源紧缺,经济作物较少,种植大田作物是群众主要收入来源。

技能欠缺:群众普遍没有什么技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较弱,进厂务工人员更是寥寥,尤其是妇女,只能围着灶台转,“半边天”作用发挥甚微。

在二连干了10多年,张伟伟没少为群众增收操心。“光把人拢到一起不管用,还有让人头疼的增收难问题,这是各项工作走在前的基础。”张伟伟说。

路是蹚出来的!掰着手指头数困难,不如发动大家找路子。

于是,一条条增收路径在二连逐渐清晰,通过采访,报道组也看清了其中的脉络。

二连连部向西100多米,就是热孜也古·斯莱曼家所在的大院。

见到报道组,热孜也古·斯莱曼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

眼前的这位女主人,皮鞋擦得锃亮,牛仔裤上看不出褶皱,衬衣束进裤子,显得很干练。

“这几年挣得多,我也学着打扮,看起来有精神。”热孜也古·斯莱曼和大家聊了起来。

“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才能过上好日子,不用出门,在家就能挣钱,日常开销够了。”热孜也古·斯莱曼指了指卧室旁的一间房子。

这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有一台机器、一把椅子和几大包未缝头的袜筒。

热孜也古·斯莱曼插上电源,拿起一只袜筒,双手捏紧袜头靠近机器。

只需两秒钟,就缝头完毕,热孜也古·斯莱曼再将袜筒套在左手轻轻一翻,就完成了一道工序。

“每天工作三四个小时,每月可以缝5000双,能挣2600元左右。”

“可别小瞧这间工坊。”张伟伟接过话头,“这是唐锦纺织的家门口就业服务,一间工坊每年能给群众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

“连队有多少这样的家庭工坊?”

“目前有8间,带动40多名妇女就业。”

“设备哪儿来的,需要购买吗?”

“当然由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同样由企业负责。”

“简单易学。”热孜也古·斯莱曼介绍,自己只需完成缝头、翻袜、定型工序,然后由企业统一收购,收益稳定。

“我还参加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现在日常交流没什么问题,这对工作很有帮助。”热孜也古·斯莱曼说。

除了家庭工坊,在二连的“民族团结大院”里,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大棚。

这种大棚高约两米,面积2分地左右,规格形状相同,既不浪费土地,也适应当地气候环境。

10月4日一大早,报道组前往吾守·艾牙孜家,探访群众口中的“聚宝棚”。

见到正忙着摘豆角的吾守·艾牙孜,大家也上去搭把手。细长的豆角挂满架子,色泽嫩绿。

再看吾守·艾牙孜,熟练地采摘、装筐,一副老菜农模样。

“3月种辣椒,7月倒茬种豆角,每天早上统一销售。”

“以前只会种棉花、养羊,哪会侍弄蔬菜这种精细活。”吾守·艾牙孜说,“大家都学着种,咱也不能撂荒,吃不了苦,就享不了福。”

“行情怎样?”

“每棚能种660株豆角,每株能收2.5公斤,光种豆角就能挣6000元,再加上种辣椒,一共能挣15000元。”吾守·艾牙孜给大家算起了账。

像这样的大棚,在二连共有277座,所产的蔬菜以订单形式发往图木舒克市区的餐馆、商超。

几天采访下来,报道组惊喜地发现,群众的致富愿景已变成实实在在的增收产业:

工坊里,机器声响起;

大棚里,豆角等待采摘;

棉田里,采棉机开始驰骋;

果园里,石榴从枝头摘下;

……

“你们瞧,这都是大家想出来的办法。”张伟伟介绍,二连打造庭院特色种植、庭院特色养殖、庭院特色手工等产业模式,把庭院内的“方寸地”利用好。如今,连队人均年收入达到25000元。

这是二连在建设“民族团结大院”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路径:算准群众收益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增收潜力,小成本带动群众致富,让人人有活干、有钱赚。

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大家就是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10月5日晚,二连群众米曼·克里木家所在大院的凉棚下,一场“恳谈会”如期进行。

自家种的瓜果、沏好的茶水摆在小桌上,连队党支部一班人、米曼·克里木夫妻俩和他们的“好大哥”王国宏围坐在一起,商量着明年试种洋葱的事情。每年秋收时盘点收成、规划方向,这是“民族团结大院”的惯例。

王国宏人称“热心肠老王”,国庆节假期专门从图木舒克市赶回二连,了却自己的一桩“心事”——教会米曼·克里木种洋葱。

2023年,王国宏带着米曼·克里木种洋葱,结果因为施药失误导致绝收,这让王国宏一直觉得愧对米曼·克里木。

这不,在外忙碌的王国宏趁着假期,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回到二连。“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学习洋葱种植技术要领、适用的除草剂和用法用量,这次我有信心。”王国宏说,一亩地洋葱,产量在5到7吨之间,按每公斤1元的市场价,除去成本,每亩地可增收5000元。

“接着种,有老王帮忙,我不怕!”米曼·克里木笑着说。

连队党员干部“包院”、各族群众结对共建,你来我往间,让“老王”们和“米曼·克里木”们越走越近、亲密无间。

在二连,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肉孜木·胡地亚和杨新胜。

“我们就是抱在一起的石榴籽。”肉孜木·胡地亚自豪地说。

4年前,杨新胜承包了连队的50亩地用来种梨树。

想要一个人管理好50亩梨园,对杨新胜来说是个考验。好在他有肉孜木·胡地亚这个“兄弟”,肉孜木·胡地亚就在梨园附近住。

初春,肉孜木·胡地亚总会乐呵呵地开着自家的旋耕机,去给杨新胜的梨园除草、旋地。

秋末,看到杨新胜忙不过来,肉孜木·胡地亚和妻子齐上阵,到梨园里帮杨新胜采摘香梨。

只要杨新胜有需要,肉孜木·胡地亚随叫随到。

“兄弟,有事就吭声,方便着呢。”肉孜木·胡地亚质朴的话语,一次又一次温暖着杨新胜。

大院既是大家的生活场所,更是举办活动、促进团结的阵地,弘扬互助友爱、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成为各族群众的习惯。

“建设大院,主要目的就是让大家相互走动、交流学习、共同致富。”张伟伟说。

通过采访,报道组感受到的是人人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热情,还有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爱,这些平凡人平凡事,汇聚起团结友爱的磅礴力量。

文化活动与美育课堂:大人和孩子都要精神亮堂堂

在国庆节假期结束前,报道组参加了一场“大院晚会”。

傍晚时分,太阳刚落,驻连“访惠聚”工作队队员、连队“两委”成员,还有大院里的群众已经坐得整整齐齐。

“来了来了,角儿来了!”

欢呼声中,豫剧《穆桂英下山》的经典唱段响起:

受父教养十八年;白日里俺走马又射箭。

夜习韬略三更天;文武双全人称赞。

中原正音,雅韵入耳。唱戏的是连队的文化名人买日古丽·艾海提。

这突来的惊喜让报道组惊叹不已,连队还有这样的“能人”,一妆一扮、一唱一动,颇有风采。

二连是兵团豫剧团“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建单位,演员们常来看望连队群众。常来常往间,群众对旋律优美、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豫剧产生了浓厚兴趣。见群众学习热情高,兵团豫剧团便在二连建立戏曲传承发展基地,演员们也拿出绝活,分批教授各族群众。

“这可是花钱都买不到的课程。”

“除了豫剧,我们还学唱黄梅戏。”

“对了,我们的黄梅戏可火了,附近哪里有演出,黄梅戏都是压轴节目。”

“以前,大家饭后三五一伙聊家长里短;如今,我们三五一组排节目,可不能被别人比下去。”

一个小小的连队,竟然有舞蹈队、合唱队和唢呐、豫剧、秦腔表演队……群众自导自演,自豪地展示着如今文明健康的生活。

在二连,不光有大人们的文艺爱好,更有属于孩子们的乐趣。

10月7日下午。

随着校车开到门口,二连“兵团娃娃画兵团”美育基地如期开课。

“同学们,照片正中间是谁?你们认不认识?”

“习爷爷!”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响彻画室。

“这是10年前习爷爷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跟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五十三团一小美术老师李兴光向同学们讲述一幅照片背后的故事。

“10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的房子是不是越来越大了?连队是不是越来越漂亮了?”

“是……”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你们心目中的习爷爷。”

观察、构图……今年11岁的孜娅代·努尔买买提所画的习爷爷和蔼可亲。

“我想到北京去上学,想去爬长城,还想见到习爷爷。”说话时,孜娅代·努尔买买的眼睛里满是期待。

“那是我画的长城。”顺着孜娅代·努尔买买提手指的方向,报道组看见了一幅水彩画,画里的长城蜿蜒向天边。

胡杨、大漠、雪山;护边的民兵、棉花采收的盛景……画室两侧的墙上,挂着一幅幅描绘家乡美景、兵团人形象的儿童画。

2023年9月,“兵团娃娃画兵团”公益美术培训暨美育基地建设工作在二连启动。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美育基地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随时来随时画。”张伟伟介绍,所有教具都由驻连“访惠聚”工作队提供,还有专职美术老师授课。

“连BA”群众篮球赛每周组织一场,曾选拔出兵团职工篮球赛冠军队伍成员斯马依·玉山、吾休·热合曼、买尔旦·玉素甫、阿力木江·库尔班等;

大院文艺演出经常性举办,每逢传统佳节,各族群众欢聚一堂,舞起来、唱起来,拿出“看家本领”比比看;

……

这些原本属于“新鲜玩意儿”的活动,如今走进了连队、走进了大院。

二连是兵团的一个普通连队,无论产业发展条件、还是治理模式,都不具备特殊性。但通过因地制宜的探索和实践,引发如此大的变化,令人惊叹。

民心向党、增收有路;安居乐业、手足相亲。通过对二连的采访,报道组深刻感受到一个事实:今日之新疆,各族群众心向祖国热爱家园;今日之新疆,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今日之新疆,各族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奋发向上。

来源:兵团日报(报道组牛永刚、都满龙、徐敏、常丫丫、王玮昊)

编辑:王钰淇

审核:钟   新


投稿邮箱:weixin@huyangnet.cn

兵团零距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承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在建设美丽新疆、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中展现新作为、呈现新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