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基层治理和服务的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牢固。近年来,各地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引领各类组织、搭建各种平台、汇聚各种资源,积极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范围和途径,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本期聚焦“答好基层‘治理卷’ 办好群众‘心头事’”,展示山西省晋城市、河南省漯河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多方合力,推动基层治理走稳走实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围绕“文明典范、温暖可及”幸福之城建设目标,在开展“幸福社区”试点建设基础上,全域推进党建引领“幸福社区”建设,把社区打造成“服务有保障、组织有力量、有事好商量、民呼必有应”的“幸福社区综合体”。
建立“市统筹、县主导、街道负责、社区实施”的联动推进机制,市级加强对“幸福社区”试点建设和面上推进的统筹协调;县、区制定试点建设规划,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落实建设任务;街道、社区抓好具体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创建”的工作格局。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建设,吸纳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组建“幸福社区”创建联盟,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积极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在小区成立党组织,组建业委会,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小区功能型党支部)领导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深化“一征三议两公开”(“一征”是指征求社区建设意见,“三议”是指社区“两委”提议、相关单位商议、居民代表会议决议,“两公开”是指决议内容和实施情况公开)工作法,依托居民议事会、恳谈会等多种渠道,推动解决“幸福社区”建设重点工作和重要服务事项。选优补齐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目前全市城市社区工作者达1600余人。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常态化开展“敲门服务”,在网格中“解决小问题、调处小纠纷、做好小宣传、开展小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幸福社区”建设,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专业化。
聚焦“一老一幼一青壮”群体,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对现有功能进行整合重塑,“一社区一方案”制定建设规划,融入邻里交流、日间照料、文体康养、教育托幼、就业创业等功能,建立养老育幼一体化服务体系。设立社区城市书房、共享会议室、创客空间、共享直播间等,让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有更多获得感;创新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提供求职登记、岗位信息发布、劳动维权等服务。根据不同小区特点,探索不同的物业管理模式,分类实施物业覆盖,补齐物业服务短板。截至目前,全市1588个居民小区实现物业全覆盖。组建“红色物业”党建联盟,整合多方资源,推动“三无”楼院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老大难”问题有效解决。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开发推广“智慧老街”系统、“慧玲珑”居民通微信小程序和“96771”便民热线等应用数字服务平台,全力打造“数智”生活场景,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现代数字生活服务。
(河南省漯河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讲好社区故事
传递百姓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