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黄龙府,魅力太平池”主题文学创作活动作品选登(二)

文摘   2024-11-27 20:57   吉林  


《寒凝太平韵》摄影:王晓红


  11月15日至11月16日,由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主办,吉林太平池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县作协共同承办的“古韵黄龙府,魅力太平池”主题文学创作活动在太平池旅游度假区启动。本次活动邀请了近20位文学创作者前来参加,作家们通过深入地采风采访,陆续创作出了一批有精神高度、有文化内涵、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为讲好农安故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了应有的文学力量。
  本期推出张立海的报告文学《坚守太平分享给广大读者



坚守太平


作者:张立海


  雾霭散尽,太阳西照,太平池水库在余晖中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蜿蜒的河岸线在夕阳下勾勒出优美的轮廓,岸边的林木、飞翔的鸥鹭染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此起彼伏的波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见证着这片神奇土地的变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勤劳的人民依水而居,艰苦奋斗,生生不息,他们坚守的故事与太平池水库紧密相连。

  董义军:捕鱼人喜与忧

  董义军曾经是太平池水库负责捕鱼的工作人员,回忆起打鱼时光,他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了整齐洁白的牙齿,仿佛太平池微微泛起的浪花,散发出温暖而欢快的气息。
  “我1986年参加工作,快40年了。我一直在水上工作,以前是打鱼,现在是开船。那时候基本工资30几元,其他收入主要靠打鱼提成,一斤鱼两毛钱,这个收入在那个年代也算不低了。让我骄傲的不是工资,而是打鱼给我带来的快乐。每次打到二十斤的大鱼,心里别提多美了,抱着鱼合不拢嘴,好像得了一个胖娃娃。每年出鱼,我们早晨三四点钟就上船,一边划船一边找鱼群。浅水层白漂子鱼多,中层是白鲢鱼,底层是鲫鱼、鲤鱼。水面上如果是条状水溜,说明有鱼群了,水溜越宽,鱼群越大。收网时,滴了嘟噜的,一条跟着一条,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像一串串珍珠。船上装得满满的,足足有一千斤呐!‘出鱼喽!出鱼喽!’我们高兴地喊着。中午,我们就在船上吃饭,带着煤油炉,用河水煮饭炖鱼,原生态做法,那叫一个香甜。
  “有喜就有忧。撒出去一网打不到一条鱼,那就再多打两水;出去一天也有打不到多少鱼也没什么。或者碰到中途下雨,那就穿好雨衣待一阵子,观赏一下雨中的太平池,同样也是收获。
  “打鱼对我来说就是爱好,所以,干活不觉得累,更谈不上苦了,哪怕是摘鱼,鱼刺把手扎出血,拔出鱼刺,在河水里洗一洗,继续干活,如果伤口感染化肿,就把脓血挤出去,这点小伤对于打鱼人来说,根本不算啥,耽误不了事。平时不打鱼,我也要到岸边钓钓鱼,哪怕钓不到,也要安静地坐在那儿,看着水鸭子、鸥、鹭、天鹅……各种鸟轻盈地掠过,展开的翅膀点一下水面,荡起一圈圈细小的波纹,有时水鸟一个猛子扎下去,水面立刻动荡起来,泛起一大圈细浪,不一会便叼着鱼浮上水面,在水面停留一会,然后扇动两下翅膀飞走了。芦苇挨挨挤挤,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说悄悄话。景色这么美,谁见了能不喜欢呢?
  “要说场面壮观,还得说冬捕。去年是11月17日封的冰,但要上冰作业,得等到12月中下旬,冰面至少冻到40公分厚才行。冬捕那天,天还没亮就得出发,我们 40 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来到冰面,渔把头指挥打孔,其他人分为两翅,一翅20人,大家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打钏、走杆、放网、绞盘收网,每个人的肌肉都紧绷着,号子声、马叫声、鱼儿拍打冰面声,跟赶大集一样热闹。
  “太平池旅游开发以后,我成为了船夫,负责开太平池号。现在有两艘大船,每艘船载客130 人,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跑五趟,平时也有两三趟。游客们欣赏美景,不停拍照,欢声笑语在船舱中回荡,看到游客高兴,我也高兴。
  “干这份工作,我感到无比幸福,是太平池养育了我,让我有了奔头,我感恩太平池的馈赠,感谢党的好政策。”

  史明岐:养马人情与趣

  史明岐是大可汗行营野骑基地饲养员,紫檀色的脸上皱纹清晰可见,彰显着岁月的痕迹,黑红白相间的胡茬、龟裂粗糙的双手,以及帽檐上粘附的草叶、裤腿上的泥土,展示了他繁忙劳动的辛苦。
  晚上座谈,史明岐讲述了爱马、养马、喂马的种种经历。
  “我父亲是生产队的饲养员,我便和他在生产队里吃住,一起喂马。那时候马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比人都金贵,可怠慢不得,父亲才舍不得亏待它们。从那时起,我也有模有样地模仿着父亲干活,逐渐喜欢上了马。父亲看出我的心思,每次放马都把我抱到马背上,让我骑马。父亲不在队里,我就把石头滚子当作上马石,身体一跃,飞身上去,放马、压滚子这类小活,骑着马闹着玩似的就干完了。
  “我明明喜欢马,可分队时,却分给我一头牛,心里不怎么得劲。几个月后,我就把牛卖了,买了一匹马、两个骡子。骡子不老实,不顺脾气就尥蹶子,还是马好用。又过了几个月,我把骡子卖了,买了两马匹,加上先前那匹,一共三匹马,在屯里犁地拉车绝对是最强阵容。
  “有一次拉玉米秆,下陡坡时,马车突然颠簸两下,我一下子从车辕上射了出去,一个趔趄没站住,从马脖子旁边出溜下去,眼看摔在地上,心想这下可完了。就在这紧急关头,辕马老黄叼住了我后背的棉袄,我一只手抓住了车辕,踉踉跄跄跑出去二十多米,车终于停了下来,真是有惊无险。
  “好景不长,大约过了三四年,有一次,我下河捞鱼,脚跟被玻璃碴子扎坏了,不能下地干活,我媳妇既要忙活地里活,又要伺候马,忙活不过来,眼看三匹马一天比一天瘦,我心如刀绞。实在是没招儿了,我狠狠心,把马全卖了,包括救过我的老黄。卖马那天,我连门都没敢出,听着三匹马嗷嗷叫,心里明白它们舍不得我,我又怎么舍得它们呀!眼泪在眼圈打转转,媳妇也哭了,我俩心里那叫一个苦啊。
  “太平池旅游开发后,大可汗行营野崎基地刘总通过亲戚找到我,伺候这里的十二匹马,开的工资不少,我也没啥事做,最重要的是我爱马,这些年一直没变。
  “我每天都是四点左右起来喂马,宁可我先饿会,也要让马吃饱。现在骑马的游客多,有时候需要排队,除了败道和另外两匹寄养在这的马,没有闲着的。其中有匹马叫小黑,它本来就不硬实,而且增加了骑行次数,两三天下来,累得吃不消,瘦下去一圈,我知道过度劳累会造成很大伤害,就跟老板说,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呢,好不容易养点膘,可不能这么骑了,它会受不住的,会累死的,让它少跑两圈吧。我没管老板生不生气,反正我得对我的马负责。经过我细心照料,现在小黑又上膘了,就是你骑的红云旁边那匹马。
  “这些马叫啥名,我都知道,大黑、小黑、红云、红孩儿——最气人的是刚刚跟你提到的败道,它脾气不好,只有驯马师能骑,游客骑不了,因为它不走正道,还喜欢咬架斗狠,如果听到马厩里有马嘶鸣,八成是它惹祸呢。所以,我尽可能把它的缰绳栓短点,防止它咬架。007也很淘气,我从栏杆上把缰绳解开的一瞬间,它就会使劲挣脱,撒欢似的跑出去挺老远,撵也撵不上,抓又抓不着,但有一个办法最管用——我拿着料桶慢慢引它回来。
  “养马就像伺候小孩,哪块都要细心些。我从来不喝酒,喜欢喝点茶,既能帮助消化,又能提提神,晚上睡觉前总要溜一圈,看看有啥情况,尤其是败道。年轻时养马经验少,有一次马干了一天活儿,汗都出透了,回家水喝多了,就得病了。兽医告诉我,把乌拉草点着,用烟雾熏,等到水从马鼻子里淌出来就好了,这招果然管用。所以,我现在特别注意,不让过于劳累的马喝太多的水,避免得病。
  “每一匹马又像是我好朋友,我能读懂它们的眼神、声音和情绪,它们也能读懂我,我一叫它们的名字就看着我,如果谁犯错误,我就说‘欸,你干啥呢?’它就老实了。当我给马刷毛时,它会温顺地低下头,静静地享受着免费的服务。你看这些马被我伺候得多干净,在我手底下,没有一匹马生病,膘肥体壮,游客体验好,我也高兴。虽然我住进了回迁楼,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但养马、喂马是我爱干的事,我一定得干好,也一定能干好。”

  徐洪彬:水田里的苦与乐

  早就听说太平池水库水稻远近闻名,于是我们采访了种田人徐洪彬。他身材健硕,眉宇间展露着农民独有的朴实、大方,喝了几口温水后,讲起了他这些年种水稻的苦与乐。
  “我种水稻40多年了,刚下地干活那会是集体经营,大家伙在一起说说笑笑就把活儿干完了。耙完地,放水后,将稻种漫撒,出苗时高的高,低的低,老少好几辈,而且还缺苗。那几年,大部分人都是光脚干活,没有几家买得起靴子,也舍不得钱买,下到水里那叫一个彻骨寒。
  “后来分田到户,我家分了五亩水田,终于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了。插秧不再光脚,能买得起靴子穿了,但袜子不能太厚,干活不得劲。早晨水里还带着冰碴儿,腿脚抽筋是常有的事。尤其是靴子被扎坏了,冰凉冰凉的水漏进靴子里,不一会脚就麻木了。但是,看着整齐的稻田,想想秋天麦浪翻滚的场景,就让人热血沸腾,忘了痛苦。
  “为了赶农时,那两年,我把在长春打工的儿子叫回来,加上我妻子,我们一起插秧,也得忙活五六天。儿子不怎么干庄稼活,边干活边说插秧的活儿不好干,直不起腰,腰酸背痛的,不如打工轻巧。儿子宁愿去打工,也不愿意伺候家里的地,挨累不说,一年到头也剩不了多少钱。对于我来说就不一样了,我喜欢种地,抽着烟,哼着小曲就把活干完了。况且,我这个岁数在屯里算是年轻的了,我不去种地,谁还能种呢?
  “后来,我家有了全屯第一台插秧机,那两年全屯32垧稻田都找我插秧,大伙都认为我干活实在,价钱合理。天刚放亮,我随便扒拉一口饭,中午妻子给我送饭,凉一口、热一口,胃里反酸水就吃点药,疼得厉害时,就用铁锹杆或车扶手顶住胃部,压一会,感觉不那么疼了,再接着干活,晚上干到眼擦黑,一干就是一个月。要说不累、不辛苦,那是撒谎,咱们农民靠的就是这股子干劲。
  “随着农机具不断更新,我陆续投入十来万元,购买了育苗机、插秧机、收割机、脱粒机、手扶拖拉机等机器设备。我承包了三垧水田和三垧旱田,从种到收啥活都有专业机器,省时又省力,一个人顶过去十来个人。但有一件事自己干不了,送稻苗、旋稻地、拉稻子,误车是常有的事,得找三四辆车拉才行,大伙虽然都在忙,但只要打个电话,都来帮忙,而且从来不收钱,也不用请吃饭,大家你帮我、我帮你,向来不讲回报,咱农民就这么实在。
  “我们这里水源充足,稻子日照时间长,秋天昼夜温差大,没有任何污染,磨出大米色泽光滑、香甜可口,吃过的人都说好。太平池水库开发以来,买大米的人多了,回头客也多了。一斤稻子1.5元,磨成大米,大概出七两米,稻糠抵加工费,如果按一斤2.8元计算,一斤稻子多卖四毛六分钱,我家五万斤稻子得多卖多少钱啊。不过,目前只能卖一部分大米,多了怕卖不动。其实农民就是给自己打工,刨去成本,水田一垧地纯剩一万元左右。将来,如果能申请一个品牌,打开销路,我家的大米,包括太平池水库灌区的大米,一定会走向千家万户,走向全国。
  “这些年种水稻,我就怕两件事。一个是怕水稻得病,那年,水稻得了黑穗病,眼看要收成了,几个池子的水稻都绝收了,别提多上火了。再一个是怕自己长病,2012年6月下旬,我腰疼得起不来,在热炕头上烙、吃止疼药,都不当事,实在没办法了,儿子打车给我接到长春,打了两针,买点药,当天就回来了,家里那么多活儿等着我呢。后来,我又得了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这些我都没在意,最多吃几片去痛片。妻子劝我别那么拼命,可那时候穷啊,只奔着挣钱了,不怎么考虑身体。
  “话说回来,我还是喜欢种地,能干就多种点,不能干就少种点,守家在地的,吃喝穿戴不成问题,而且随时随地欣赏稻田的风景。农闲时,愿意干,还可以到这里的度假区打点零工,挣个一两万补贴家用,不过我这岁数打工有点超龄了,就精心种好自己家的地吧。
  “儿子结婚十多年了,一直在澳门打工,虽说挣些钱,但离家太远了,我不放心,而且我们老两口岁数一年比一年大,身体不是很好,他也总惦记我俩。这两年这里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周边生意也火了,我想让他回来,开个农家乐,用自家大米、太平池水库鱼,招待八方来客。我呢,如果这里的稻田变成观光稻,我想继续发挥余热,给签约的公司种水稻,让游客站在大坝上可以看到美丽图案和滚滚稻浪,隔着交错的田埂都能闻到稻香,带来美的享受。”
  这不仅是一份生计,更是他对家庭团圆和传承的期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太平池水库平凡的劳动人民深爱着这片土地,将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倾注其中,无论是捕鱼、开船、养马还是种水稻,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默默耕耘,用一生诠释着对劳动的尊重。随着旅游项目打造升级,度假区轮廓初具规模,一个集现代田园、避暑天堂和休闲圣地的构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一个欣欣向荣的绿色春天正在向坚守这里的人们缓缓走来。


作者简介


  立海,男,高级教师,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农安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作品散见于《小学生导刊》《吉林日报》等报刊。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终审:吴佩成 
复审:张洪亮
 初审:张   彤 

来源:农安文联 



农安宣传
举旗帜 聚民心 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