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当时汉开国已百年,隶书已完善其体系(原六国文字已消亡百年)。司马迁编撰《史记》为了让当时的人看懂,第一步需要隶定(隶定,将古文字的形体转换成当时(西汉)通用字体)。
《史记吴太伯世家》: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
1、吴王余昧剑及摹本。
释文:工虞王姑苏昧,寿梦之子,虞句祭之弟。
大致意思,姑苏(地名,现苏州)的昧是虞句(地名,现镇江一带)祭之弟。
2、苏州博物馆藏品吴王余昧剑及摹本。释文:工虞王姑苏次昧曰:余寿梦之子,余虞句祭之胞弟,虞句长祭令初伐娄~
大致意思:工虞王(姑苏)次昧曰:我是寿梦之子,我是虞句( 镇江)长祭胞第(同父同母)。
信息:通过对两柄余昧剑铭文识读,确认吴王寿梦之子“ 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是同父同母。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的寿梦之子是“余祭、余昧”而余昧剑铭文该二人名都是单字:昧和祭。
吴王余昧剑及摹本。释文:工虞王姑苏昧,寿梦之子,虞句祭之弟。注意余字的繁体“餘”字,余昧剑第二字”虞“本字与余字的繁体字“餘"对比,汉代人根据字形把吴国文字虞本字隶定为”餘“字。
通过几柄吴国剑铭我们确定“餘”是虞(氏名)本字隶定后的字。
再来看看《史记吴太伯世家》: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虞)祭,次曰余(虞)眜,次曰季札。通过识读”餘“本字就是虞,“餘(虞)祭,次曰餘(虞)昧”是同氏显然是同母,长曰诸樊(不是嗣子,为夷长子)、次曰季札(嗣子,嗣子为伯、仲、季)不是同母。
通过找到隶定的“餘”本字原是虞,虞,氏名。我们确定寿梦四子是三位母亲所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余昧墓的发现,通过识读余昧镈钟铭文,得知余昧母是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