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孙海鹰:发展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经济发展范式的重大变革

创业   2024-11-05 17:36   陕西  

众妙之门


协会栏目【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源自《道德经》,意指探索事物本质与变化的关键门户。这是协会面向科技与金融领域自由内容创作者的新栏目,主要围绕科技前沿发展,金融生态建设,政策实践探索集聚内容,从而发现独特视角,交流深度思考,传播知识理念。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汇聚平台,更是思想碰撞与智慧交流的空间,欢迎合作投稿~


协会特别推荐【众妙之门】栏目文章:

《发展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经济发展范式的重大变革》

作者:孙海鹰(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发展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经济发展范式的重大变革
 孙海鹰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期间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尤其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的跃升”,“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标志者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范式的重大变革。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的技术创新和改革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新质生产力往往与范式变革相关。范式变革是指在某个领域或社会层面上,出现了思想观念、方法、技术或制度的根本性转变。在生产力的范畴中,范式变革是“不可相约”的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技术突破、新的发展路径以及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没有这种“跃升”,就没有新质生产力。

我们要在深入学习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基础上,深入理论探讨和深入贯彻实施。

一、新质生产力意义


       


新质是生态学概念,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全新建构的综合,它代表了技术、生产要素和产业的全面革新。  

新质理论,是关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全新建构和性质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结构主义》(1968)中提出。皮亚杰强调了新质的出现与发展是结构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邬焜在1990年的《自然的逻辑》一书中提到的 “新质是一种崭新的综合,是通过各要素间的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完成的一种全新建构。”

生产力质态是在生产力各要素在物质技术属性上的互相关联。质变是质态的转变跃升。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优化组合、相互作用跃升形成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所涌现出的全新建构、全新质态的生产力。一句话,新质生产力是全新建构、全新质态的生产力。它和原来的生产力三要素的分别表述和涵义有本质的不同。在第四次工业、技术、科学革命中,由于智能和机器人的出现,劳动着,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生巨大变化,现代生产力的优化组合得到极大扩充,相互关系也发生巨大变化。

新质生产力是在长期生产力渐变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质变。从生产力三要素的合理配置到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从技术进步到革命性突破,从传统增长方式改进到摆脱传统方式和路径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和范式变革的现代生产力,不是简单的新技术、新质量、新产品的叠加,是适应智能化时代发展要求,具有更高发展水平的现代生产力。具有技术的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巨变和要素的创新性高效配置、产业的飞跃式发展、生产力质的提升等特点。

二、新质生产力三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实现了优化组合的跃升是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优化组合比创新更重要。
1、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相互作用
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的引入要求劳动者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提升操作效率和减少误操作。

劳动者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劳动资料的改进与创新。当劳动者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时,他们能够提出改进生产工具和方法的建议,推动技术进步。

人工智能造就智能化的劳动者,也造就智能化的机器劳动者。
2、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协同
高素质劳动者能更精确地理解和处理劳动对象,比如选择更适合的原材料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精准化生产,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降低了成本。

劳动者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把握即需求驱动的创新,可以引导劳动对象的变革,如开发新产品或改良现有产品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互动
先进的劳动资料如自动化机械和智能系统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和转换劳动对象。例如,使用高精度的机器可以提高加工精度,减少材料浪费,提升生产效率。传统工具的智能化、自动化决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流程、模式,是核心机制。

通过更新的劳动资料,如环保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可以优化劳动对象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推动绿色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4、三要素的系统优化
通过整合劳动者的技能、劳动资料的先进性以及劳动对象的多样性,整个生产过程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误差。例如,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连接设计、生产和管理,实现信息的即时更新和流畅传递,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

劳动者的创意和技能可以推动劳动资料的革新,反过来,新的劳动资料又能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驱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智能化对生产力三要素具有全新的系统优化。
5、反馈机制的建立
生产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和配置资源。例如,实时监控生产线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劳动者可以迅速响应并采取措施,实时反馈调整。

生产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强调学习和改进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技术升级,持续学习和改进,确保劳动资料始终保持在最优状态。
6、促进生产力三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
采取有力举措促进生产力三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根本问题是生产关系要能促进生产力三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制度创新,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深化改革开放和技术革命性突破,是进一步激发新质生产力潜力的两大关键。

(1)加强制度创新
给科技型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取消对民营企业的领域限制,给民企一个一视同仁的公平环境,减少国企在新技术领域对民企的挤压,国企在国家需求的领域努力发展,都为市场和国家创造新财富。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高效流转机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高效流转。重点是建立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促使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顺畅流动,全面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统规划关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通过创造包容、纠错环境,优化科研组织模式和项目管理办法,推动重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把年轻科技和工程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国家和地方的项目、奖励制度和院士评审要重点面向年轻人(即评选结果70%以上是5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不要成为给老年人作总结的“符号荣誉”。高校建立“创造性项目预研评审机制”,即每年给所有年轻助理教授以上职称人员预研经费,一年后评审,属于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项目给与立项重点支持。国家和地方的各种论坛、学术会议的报告人一多半应是年轻人。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通过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规范市场秩序,为微观市场主体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协同合作。放手支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领军企业吸收创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是绿色生产力。通过构建绿色化的体制机制,健全支持政策框架,形成税收、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支持体系,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

扩大高水平对外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吸引更多优质外资和技术。千方百计加强国际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研发机构的广泛合作,努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错,共同发展”(宋健,1997)的格局。

(2)加强技术创新
尤其是能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的原创性技术创新。这种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摆脱跟随模式,建立开放主动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

技术革命性突破。当前,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立技术引导模式。

数据要素应用。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可复制性优势显著。完善数据要素的价格机制和交易规则,推动数字技术跨界融合和衍生创新,以数据为牵引带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使三要素之间能够及时交流和共享信息。

强化综合型青年人才培养引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应畅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加跨学科、跨领域人才队伍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效。优化青年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有效激励机制,营造宽松、顺畅、纠错的体制环境,鼓励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将生产力三要素的优化组合与企业或组织的长期目标相结合,不断评估和改进生产力三要素的组合。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学习,找到最优化的组合方式。 

三、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不仅体现了生产单位在特定时间内的效率,还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TFP本质上表示的是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比。从宏观层面看,提高TFP关键在于提升技术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

Solow(1957)采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了索罗增长方程,即TFP是产出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和物质资本增长率的加权线性组合之差。生产函数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这三个部分。Denison(1969,1983)认为将“索罗余值”代指技术进步率太过笼统,因而将TFP分解为资源配置效率、规模经济和知识进步三项,并且进行测度。

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首要因素。技术升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使得相同的投入产生更多的产出。根据索洛模型,技术进步被视作一种外生变量,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技术创新能够改善生产流程、降低能耗、提升产品质量,从而增加总体经济效益。

资源配置也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一是政府掌握的资源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能够显升生产效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链与产业链、金融链融合衔接 ,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如鼓励企业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消除行业壁垒等政策,也能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但要注意减少资源错配(即过多重视补助亏损企业,忽视支持创造性成长性企业)。二是有效的资源配置依赖于市场的充分竞争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机制促使有竞争力的企业获得更多资源,如优秀企业的高成长性项目会得到社会资源的青睐和资本市场的支持,从而推动整体经济水平效率的提升。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国家、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指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知识进步效率(产业技术能力和产学研融合)、资源配置效率(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与合作,金融与产业融合以及人才流动)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两大动力。既反映科技进步,又表明资源配置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要有大幅度的提升就必须有科技进步和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的明显提高。就是说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实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突破,有知识进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双提高。不仅有新知识的创造、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而且在资源配置上有显著提高。就是说,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崭新的高技术也要有崭新的产业范式。有大中小型企业的融通发展,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技术与金融紧密结合,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的结合和强化。所以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为核心,标志着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产业范式变革。这是一个极其紧要,极其实在而又有高难度的任务。必须下决心实现!

四、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系统与生态


       


万物为要素,万物也为系统,万物为生态。高校、企业是要素,也是系统,也是生态主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诸要素也是生态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各类主体、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思想、信息、数据、模型、算法、算力、工具、组织、制度、法律、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等,都是生产力要素,也是经济社会大系统的要素,也都可以自成系统。

贝塔朗菲(1972)对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钱学森(2011)提出系统是系统(Systems)的所有要素(Elements)构成的集合和系统中所有关系(Relationship)的集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生态关系。生产力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先行变革的生产关系也能引导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系统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资料、劳动对象及信息、科学、数据、智能、管理、制度、文化等多个要素和各种关系。这些要素之间通过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关系,可以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例如,居民收入和社会消费能力增加(50%以上劳动者的中高收入)必将极大拉动生产力;良好的劳资关系、有效的团队合作、技术创新与推广等,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产学研融合)、信息技术与生产管理之间的关系(数字经济)也在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中产生新建构、新力量,从而可以视为生产力的一部分,都对生产力的提升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这些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的集合构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如制度、体制、机制),它们共同决定了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结构和性质。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生产力的催化剂或障碍。有效的制度框架,如产权保护、法律和规则执行等,可以鼓励创新和投资,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升生产力。相反,不健全或束缚性的制度可能阻碍生产力发展。从系统科学和生态学出发,这些要素和关系都是生产力。因此,研究和理解生产力系统中的各种关系,对于深入认识生产力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邬焜(1990)的说法,要素自身的可分性又使它同时就是一个体系,也即就是一个系统。这样,元素在外在联系中成为要素,元素在内在联系中成为系统。对于任何一个实在之物来说,它在不同的联系和状态中,自身就兼而具有元素、要素和系统这样三种存在方式。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无联系之物,所以任何直接存在之物都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元素,都只能是系统和要素的自我统一体。

生产力三要素、新的要素和生产关系在内在联系中成为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有各自的作用和关系;而在外在的联系中都是要素,都分别以主体、要素和环境的角色,相互作用形成新建构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新质生产力。

系统中各相关主体、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生态。生态具有全新的建构、性质和特点。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产业、科技等各相关主体、要素和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的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创新能力增强的系统。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新质,指的是通过系统中各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具有原有要素所不具备的新的性质和特点的结构或功能。这种新质不是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的全新建构和质态,它可能表现为崭新的原理技术、崭新的工具方法、崭新的组织模式、崭新的产业范式、崭新的体制机制、崭新的产品和服务等,即“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新质的产生是通过:生产力要素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与技术融合,不同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技术与金融的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大中小型小企业融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技术化;系统性结构性重塑;政策引导和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新质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又需要多方面主体、要素和环境政策的相互作用。这种新质的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还能够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崭新的动能。

五、新质生产力的构成


       


随着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生产力的构成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已经远远超出了生产力的三要素框架。信息、数据已成为了现代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Ackoff(1989)提出了DIKW模型
数据——信息——知识——智能生产力是生产力三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构成新质生产力。

数据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下,通过数据的搜集、加工、分析、挖掘过程中释放的生产力。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了飞跃,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大幅提升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信息生产力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原始素材转化为有用、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并以此为基础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力的能力。它涵盖了信息技术与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的结合,使得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成为一种有效的生产工具。

信息生产力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生产活动提供决策支持、知识服务等)、提升生产效率、提升创新能力。

信息生产力起到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知识生产力指的是将人类的知识运用于生产过程而产生的生产力,它通过劳动者的知识素质、知识产品、智能化生产设备等表现出来。这种生产力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间接发生作用的潜在生产力,主要存在于教育、科研、设计等领域;另一种是直接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的生产力,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依靠智能化生产工具进行生产。

智能生产力,是指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新质生产力。它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人工智能作为时代主导性技术与社会生产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人类为了实现自我解放而不断深化对自然力运用的结果。智能生产力具有先进性、快速迭代性、普惠性、通约性和绿色性等特点。其中,先进性体现在以人工智能生产力要素化为引擎,快速迭代性则是以生产力要素智能化为依托,普惠性满足多样发展需求,通约性使各领域联系日益紧密,而绿色性则推动人类持续发展。

六、大力发展AI和生命科技产业等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对整个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结构性重塑的过程,涉及到经济体制机制、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产业链、价值链等多个层面的范式变革。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是,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增强创造力尤其是原创力,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发展AI和生命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逐步进入第四次工业、技术、科学革命。二是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国家、区域、行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改变单打独斗、难以合作的弊病,形成崭新产业范式,以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的融合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整合建立跨学科、跨领域、大协作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产学研创新联合体,促使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发展,与产业关联的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合作建立“航空母舰”生态圈。三是以数智化引导所有企业从决策机制,企业治理结构进行改革,提升产业整体系统链接、联动和智能化,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企业快速反应机制和高质量发展体系。四是下决心整合资源构建国家、区域、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解决所有企业和高校院所所普遍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五是坚持开放改革,坚持开放合作创新。充分调动企业、高校、院所和全体人民的改革、创造、创新积极性,千方百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取得高质量发展。


精彩内容推荐
RECOMMEN


陕西省创业投资协会成立于2003年11月,是由陕西省科技厅发起,经陕西省民政厅注册登记,由从事创业投资以及与创业投资相关的机构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全省性、非营利性、自律性的行业组织和社团法人。截至目前,现有会员共195家,其中理事会员28家、普通会员163家,另有4家观察会员。协会是陕西省4A社团组织,中基协地方协会特别会员,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通过行业研究、项目路演,大赛组织,人才培养,行业交流等形式,有效促进了陕西创业投资环境建设和机构发展,得到社会的高度肯定,具有良好的平台影响力。联系电话:029-81026408

-扫码关注我们-

陕西省创业投资协会




陕西省创业投资协会
【陕西省创业投资协会】是一个公益性、自律性的行业组织,旨在聚集志同道合的各界朋友,共同组织分享有关创业投资的项目对接、政策交流、融资支持、学习培训等信息,实现互通有无和相互协作,打造陕西创业投资的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