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历 朝 盛 世
一、商朝
【武丁盛世(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
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盘庚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武丁统治时期,在丞相傅说的辅佐下,对内大治,对外征伐。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商王朝开始不断地对外用兵。从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可以发现,武丁时期,曾经对于四方用兵,武丁时期征伐的部落有西北向的土方、鬼方、羌方,江淮流域的虎方等。商人后裔在追述武丁的事迹时,也说武丁曾经奋起武威,攻伐荆楚。可见,在武丁时期,商王朝的势力已经达到了长江以南的地区。商通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结果使大商国家大治,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四方诸侯宾服,出现了繁盛的局面。武丁在位一共59年,死后被尊为“高宗”。
二、西周
【成康之治(公元前1042年—前996年)】
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西周初成王姬诵、康王姬钊的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成康时期,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四方少数族纷纷来贺等升平景象,指出这是由于西周初年以礼治国、崇尚道德教育、实施惠民政策和严格执行法制的结果。不过,“成康之治”到康王后期,已经出现种种衰乱迹象,如沉湎女色、征伐不断、刑罚不慎等;而非史家历来所说,是自后来昭王开始衰落的。研究成康时期这段历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三、西汉
【文景之治(公元前179年—前141年)】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削弱诸侯国势力”“鼓励生产”、“厉行节约”、“抑制豪强”、“财政节约”的政策,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从文帝十三年(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这样的安康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财政实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
【汉武盛世(公元前 141年—前87年)】
汉武盛世,是指西汉汉武帝刘彻,开创的盛世,汉武帝也成了和秦始皇并列的千古一帝,后人常用“秦皇汉武”并称。
汉武帝为了巩固皇权,在中央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并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同时,开疆拓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昭宣中兴(公元前87年—前48年)】
昭宣中兴,指的是西汉汉昭帝刘弗陵和汉宣帝刘询时代,此时的西汉自汉武帝对外战争结束后,逐渐进入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
汉宣帝刘询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为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的中兴、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以制定庙号、谥号极其严格著称的西汉历史中,中宗宣帝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另三位是太祖高帝刘邦、太宗文帝刘恒、世宗武帝刘彻,皆是一代英主),可见其功德之高。
《汉书》对汉宣帝赞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四、东汉
【光武中兴(公元25年—57年)】
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反抗王莽,建立东汉,重新统一全国。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
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乐此不疲。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章之治(公元57年—88年)】
明章之治,东汉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统治时期出现的“大治”景象,此间把东汉推向了鼎盛,同时明章二帝时期的一些做法,对整个东汉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章二帝大兴学校,以儒术治国,并从西域引进佛教,以致风俗淳厚,天下太平。
明章两帝承继了光武之施政方针,励精图治。和文景之治一样,明章之治均属王朝初后不久出现的“治世”。但文景之治等前有短暂的动乱,后有“汉武盛世”接踵而来。而明章之治前承光武之治,二者同为东汉之鼎盛时期,其后再无盛世之再现,政治即趋向紊乱。其因应与西汉社会之弊病并未克服有关,一方面土地兼并、吏治败坏仍颇为严重,另一方面,外戚干政、宦官擅权又逐渐加剧。于是东汉的黄金时代稍纵即逝,为时极短即转入中衰。
五、隋
【开皇之治(公元581年—600年)】
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局面。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又攻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六、唐
【贞观之治(公元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他还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永徽之治(公元649年—655年)】
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
【武周之治(公元690年—705年)】
武周之治,是武则天在位期间出现的治世局面,始于690年武周王朝建立,终于705年神龙政变。武则天当政期间,创新选官制度,开创自举、试官、殿试、武举等,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君子满朝治天下”;又善于治国、政策积极、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经济发展迅速,百姓过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日子, 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史称“武周之治”。
【开元盛世(公元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七、北宋
【建隆之治(公元960年—963年)】
建隆之治,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期间北宋王朝繁荣昌盛的一个阶段。宋太祖是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夺得的政权,所以他非常重视帝王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他在960年继位以后,在所统治地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百姓在这一时间段经济比较富足,北宋的国库也收入比较稳定。但是,在这同一期间,宋太祖赵匡胤连年征战,大兴土木,使刚刚发展起来的经济又缓慢增长,不过,因此北宋的兵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很快统一了中原广大地区。到了963年,百姓生活富足、兵马强壮、国库充裕、社会治安良好,达到了自唐朝开元盛世以后的又一强盛阶段,历史上称“建隆之治”。
【咸平之治(公元998年—1003年)】
咸平之治,是指北宋宋真宗赵恒在咸平年间出现的治世。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侵宋,宋朝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迁都躲避,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订立澶渊之盟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
宋朝的经济,国家收入大大超过了唐朝。公元1009年,国家年度的各项收入是唐朝的七倍。遇到了天灾的年份,年收入仍然达到唐太宗时期的三倍左右。粮食亩产量从唐代2石提升到3石。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北宋的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史称咸平之治。
【仁宗盛治(公元1022年—1063年)】
赵祯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四十二年之久。这一朝达到了北宋乃至于中国封建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顶峰。由于他改元次数较多,他统治的最后八年,被称为“嘉祐之治”,也有后人把他的整个时期称为“仁宗盛治”。和强汉盛唐相比,这个开明治世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仁宗即位后的前十年多时间是刘娥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从真宗手里接班时,北宋帝国在王钦若、丁谓等几个奸佞大臣的怂恿和把持下,到处充斥着假造的祥瑞和迷信的氛围。赵祯当时只有十三岁,真宗遗诏由刘太后“权处分军国事”。
天圣元年(1023年),朝廷改元“天圣”,暗含“二人圣”之意,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政治格局。赵祯命将真宗假造的天书祥瑞一同埋葬,表明要在治国理念上实现拨乱反正。十年中,母子二人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励精图治,苦撑危局,使政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得到复苏,可以说是挽大厦于将倾。赵祯亲政三十多年,真正实现了有别于强汉盛唐、而又无以伦比的“仁宗时代”。
仁宗盛治是宋仁宗赵祯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宋朝也在这代君王之时达到全盛。期间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八、明
【洪武之治(公元1368年—1398年)】
明洪武时期,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天灾频发,民生多艰。但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宵旰图治,以安生民” [56],终于形成一个“治世”局面。康熙帝评价朱元璋统治期间为“治隆唐宋”。
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治世之一。
【永乐盛世(公元1403年—1424年)】
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 ,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永乐盛世和后面的仁宣之治前后三十多年,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鼎盛。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雏形,皇帝国事繁忙时,内阁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来替皇帝处理国政。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乃至西方。1421年,将明朝的首都迁到北京。在地方设置管辖架构,比如东北、西北、西南设立行省或管理司,设哈密卫、贵州建制等。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军事上多次亲征漠北,南征安南,还组建了禁卫京师三大营,为明军对外征战的主力。对外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派郑和下西洋,经营南海,派陈诚出使西域,开创了万国来朝局面。此外,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完善了科举制度。
【仁宣之治(公元1424年—1449年)】
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
明朝经过朱元璋、朱棣半个多世纪的苦心经营,为仁宣之治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仁宣二帝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励精图治、革除弊政、稳定局势,使“天下益归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太平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主。
九、清
【康乾盛世(公元1662年—1795年)】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134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