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电力助力小城“换新颜”

企业   2024-10-25 18:36   河北  

导读:七十五载春秋梦,奋进新程日月长。伴随着新中国75周年的沧桑巨变,国网河北电力牢记初心使命,记录熠熠生辉的历史荣光,传承历久弥新的电力精神,讲述电力发展故事,在新时代书写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崭新篇章。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国网河北电力e讯开启系列主题报道。

今天,小e带大家走进河北东南部的海滨小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感受电力发展带给小城的变化~
黄骅,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一座以烈士名字命名的英雄城市。194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此的烈士黄骅(原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小城易名为黄骅县。

黄骅东临渤海,北依京津,南望齐鲁,地处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双重位置,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开放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国家战略要地,同时也是河北省、沧州市重点打造的沿海经济增长极。

在这片孕育英雄的热土上,479名烈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光辉的革命历史,红色革命精神在这里传承和发扬。一代又一代的电力人,经过锲而不舍的奋斗,将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为城市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电能。

黄骅县城所在地叫大韩村,曾经被人戏称“大寒碜”。说它是县城,其实是农村。“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说的就是这里。

电力工作人员在大王庄村安电。

新中国诞生后,在红色革命精神的照耀下,黄骅开始抒写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1958年,黄骅县城五一机械厂兴建了第一座小型发电厂,自此掀开了小城黄骅的电力发展篇章。不过,当时仅有的两台小型燃油汽轮机的发电量仅能供县城部分机关和企业用电。

黄骅第一台发电机。

1966年,黄骅县北部的公社从天津南郊引入华北电网的电源,解决了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照明的基本用电。

“青春在哪里扎根,理想就在哪里绽放!”59年前,带着对理想的崇高追求,30余名技术人员经过培训走上了电力专业技术工作岗位,成为了黄骅县第一批电网建设者。大连水产学院船舶机电专业毕业的赫崇君便是其中的一员。

1968年,黄骅县革委会启动了将黄骅用电纳入国家的电网建设工程。作为拥有电力专业技术的人才,赫崇君被调到了农村用电办公室,成为了黄骅电力第一代“破题者”。

1970年,110千伏黄骅变电站筹建

为了解决黄骅县及邻县的用电问题,这些电网建设者被抽调参加黄骅县境内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港黄变电站建设。1971年,北起110千伏大港油田变电站,南至黄骅县城东侧,长达45千米的第一条110千伏港黄输电线路成功架设,从此结束了五一机械厂发电的历史,完成了黄骅电网从无到有的转变。

伴随着电网建设而来的是当地经济的发展。黄骅市南排河镇东临渤海,是沧州市唯一的纯渔业镇。当地渔民自古以来“靠海吃海”,从事着辛苦星夜海捕和靠天吃饭的露天海水养殖。

当地要想转型发展人工养殖,电网可靠供电是关键。而当时的电网无法承担起如此大的用电量,用当时黄骅县第一个办电机构吕桥供电所赵吉贵师傅的话来说:“那时的电网线路细、跨度大,电力负荷能力差。每天天一黑,就没有电了。等晚上十点多大家都睡下了,灯又亮了!”

1992年,110千伏南排河变电站投运。
1998年,全国先后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黄骅历时五年的农网改造工程也拉开序幕。小城先后投运3座110千伏变电站、7座35千伏变电站,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326个行政村彻底解决了供电“卡脖子”、低电压的问题,农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而渔业养殖让电力设备长期处于盐碱、潮湿的环境中,腐蚀速度快,电网升级改造更是重中之重。2012年,110千伏南排河变电站、35千伏高头变电站、35千伏赵家堡变电站如期完成增容,线路架设向滩涂深处延伸。当地的渔业养殖也由传统的海洋捕捞向现代化养殖转型,渔民们实现了四季养殖、高密度养殖,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休闲渔业让农家乐、电商等配套产业全面开花,过去无人问津的小渔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现代渔业小镇。


“自从供电公司农网升级改造后,这电能足了,电压也稳了,养殖池里的水温水质更加可控了。无论是伏季休渔期还是海洋捕捞的淡季,都能产出鲜活的对虾。”河北鑫海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许圣钰对走现代渔业发展的路子信心倍增

截至目前,黄骅南排河镇建设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内已有育苗、养殖企业400多家,年产值超20亿元。

如今,这片古老的退海地已然变成了“明珠”,盐碱地变成了大粮仓,日有车水马龙、夜有灯火辉煌,让往来游人不禁感叹,一个小县城竟有如此的繁华风貌。


供稿丨沧州公司 王斌 王浩然 刘媛

视频制作丨融媒体中心 张磊

责编丨刘岩  审校丨李仁庆

国网河北电力e讯
国网河北电力官方订阅号,讲述国网故事、传递河北声音,做有价值、有温度的电力新闻。 投稿邮箱:exunrongmei@vip.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