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组织部门坚持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加快推动种业领域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聚力打造国际一流种业人才创新高地,为青岛国际种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整合多方优势力量,推动种业人才共引共育
以标准为引领,积极抢占种业人才竞争制高点。联合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结合种业人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制定全国首个《国内种业人才评价标准》,构建基础素质、工作业绩、行业贡献等3级14项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种业人才的类型、层次和特征,为全国种业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示范标杆。
以平台为载体,大力吸引集聚高端种业人才。依托36万平方米种业综合体,创建青岛国际种都种业联合实验室,超前布局生物育种关键共性平台、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平台等6大种业研发平台,引进1名院士、4名产业领军人才,聘请39名种业权威专家和58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培育高端技能人才220余名。编制《重点人才载体培育手册》,梳理汇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37类平台培育政策,引导高校、企业以高能级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
以企业为主体,系统搭建种业人才引育体系。突出企业用才主体地位,常态化走访种业重点企业,围绕企业引才育才的共性问题、堵点难点,制定从大学生实习见习、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到高层次人才培育的《种业人才“梯次化”引育方案》,“一企一策”帮助企业精准引进、培育种业人才1200余名。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释放种业人才创新动能
探索“双聘双跨”校企人才共享机制。聚焦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坚持“编制灵活”原则,探索建立“政校企联合聘用人才、人才跨岗位开展科技合作”的人才使用机制,首批推动7家高校院所与15家重点企业开展试点合作,共享高层次人才23名。
实施“揭榜挂帅”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定期征集发布种业关键技术难题榜单,推动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为21家种业企业量身定制技术方案,助力9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2个生物繁育项目分别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沿途下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围绕打破“从0到1再10”的成果转化壁垒,推动校企共建14个种业科研项目,合力打造花生、蔬菜、对虾等8个种业试验基地,完善“科研—转化—产业化”全链条种业人才创新体系,累计转化科技成果95项,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9%,远高于全国63%的平均水平。
丰富交流合作场景,激发种业人才发展活力
打造全国高端种业专家“智囊团”。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紧盯国际科技前沿,联系对接国内外种业资深专家,成立青岛国际种都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种业发展战略、高端人才引育等重点领域,开展专业咨询、技术指导、项目评审等精准服务,为新区加快形成种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最强智力支持。
组建全市首个种业人才发展联盟。为破解种业人才工作“各撒各的种、各施各的肥”合力不足的问题,联合种业领域知名高校院所、重点种业企业以及种业行业协会,组建种业人才发展联盟,推动联盟各成员单位信息共享、人才共引、平台共建、活动共办,助力22家企业入选青岛市优质种业企业储备库,带动新区种业年产值突破8亿元。
畅通国际种业人才合作渠道。以举办青岛种业博览会、青岛国际啤酒节人才主题之夜等重要节会活动为契机,面向全球宣传推广种业人才科技成果、载体平台,推动种业人才与国际知名高校、企业密切对接,加强种业人才与海外人才等各类人才交流互动,助力提升种业国际化竞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