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壳老旧的崇宁通宝
我经常告诉身边意图搞钱币收藏的人,要敬畏收藏,不要觉得自己看了很多收藏钱币的相关书籍,就能照着书里面的钱币图样,按图索骥地搜罗到货真价实的钱币。这往往会让你走上一条不归路。因为你根本不能保证,用来学习的书到底靠不靠谱。
前几年,因为川北老家有事,我回去了一趟。在一个远房侄子家串门的时候,我看到茶几上放着一本关于银圆的图册。要知道,这孩子从小就不学无术,早早地便辍了学,一直在外面打工。出于好奇,我打开了这本差点雷死我的书。
这本书收集了中外银币近600种,每种银币都有相配套的图片,这些图片十分走心地采用实物拍摄,就连尺寸和重量都是采用的实物数据。为了方便读者查阅,还以地方为专题进行排列。
从书中侄子用红线画的文字可以看出,他看这本书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认真研读。
可即使不凭借在收藏圈几十年的经验,就凭着高中学的那点中国近现代史,我都能看出来这本书假得离谱。
我大概瞄了一眼,全书588枚银币,至少有一半完全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光绪元宝在这本书里面也成了河北省造、江苏省造。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无独有偶,我从老家回到重庆后不久,就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了关于此书的消息。
据媒体报道,这本由某出版社公开出版的银圆图册,一经出版便遭受了热心网友的抨击。其中有一位网名为"段一阳指”的骨灰级收藏者指出,这本书中所列588枚银圆,至少有232枚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是荒诞的臆造品。他的说法得到了钱币收藏圈广大网友的认同,他们纷纷留言谴责,并且联名投诉此书。
新闻报道还称,出版社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已对该书进行了下架、封存处理。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由此可见,书上的知识也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在造假古钱币之前,造假者要先对古代钱币的基本状况做一个了解,最起码要知道哪些钱币稀有,哪些钱币更受藏家欢迎;要十分熟悉古代钱币的铸造工艺,有时候造一些珍稀钱币还要用真钱翻铸。如仿制“崇宁通宝”至少要对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有一定的研究,否则没办法将钱币文字仿照得惟妙惟肖。连造假者都这么认真学习,我们这些搞收藏的有什么资格不努力?
我曾经接触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门仿制钱币的“专家”,他十分擅长工艺美术。我愿意和他接触的原因是,他虽然喜欢仿制钱币,但并不以此为生,只是将其作为业余爱好,虽然这个业余爱好有点不怎么光彩。
他认为仿制钱币也算得上是一种行为艺术,做得越像真的,他越开心。
正因为不以此为生,他反而愿意给其他人讲述一些古钱币作假的手段和方法。
出土的开元通宝
一般造假的人,都热衷于伪造一些“名泉”。
“名泉”是行话,指的就是那些珍稀钱币,一旦造假成功,就能卖出高昂的价格。造假的人往往会费尽心思地找到一枚真钱,用真钱做模型,再收集一些古代的铜制品,比如常见的古代铜钱、铜镜,将这些铜制品进行高温熔化,将得到的铜水浇灌到模型当中。
真钱做模,形似且神似。材质又确确实实是青铜或者红铜,几可乱真。但要想去分辨,也不是不可以。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钱币,往往要比做模的真钱小一圈。因为铜水浇灌的时候,是会收缩的,等到铜水冷却固化,自然要小上一圈。虽然这种差别很细微,但对于收藏钱币许久的藏家,尤其是见过很多真钱的藏家来说,分辨起来也不算太难,主要忽悠的就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收藏者。
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需要的成本也比较高。
有时候造假者为了节省成本,便会使用“改刻法”,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旧铜钱作为母版,磨去原来的文字,再用刻刀刻出自己想要改刻的文字。改刻法对造假者的书法水平要求极高,要想做出足以乱真的文字,必须有很高的书法造诣才行。要不然做出来的钱币,钱文线条生硬,毫无艺术感可言,估计连稍微有点书法功底的黄口小儿也骗不到。
这位擅长工艺美术的朋友,一般都会使用第二种方法,因为这才能展现出他高超的书法技艺。我看过经他改刻的一枚宋徽宗年间的崇宁通宝,母钱是一枚完全看不清字迹的古钱币,他认认真真搞了一两个星期,便将“崇寧通宝”这四个字刻了上去。要不是知道这枚钱币的底细,我也被骗过去了——钱文笔画圆润饱满,挺拔俊秀,字体端庄工整,可见他书法造诣之深。
包浆醇厚的大宋通宝当十
但他伪造的钱币,往往都会故意忽略最后一步——包浆,我想这或许是他作为一名“造假者”最后的倔强。钱币从发行开始,到在世面上流通,会经无数人的手,也许刚刚被满手油腻的小摊贩摸过,又被隔壁印染衣物的女工摸过,又或者被满手都是糖渍的小朋友拿来当玩具。日积月累,钱币表面会形成一层十分漂亮自然的包浆,有绿色、蓝色、红色,似乎蕴藏着无限的生机。
于是包浆便成为作假人的最后一道工序。这位朋友不是不懂如何去制造假包浆,他只是不屑去做而已。不做包浆,自己仿造出来的钱币就是纪念品、工艺品,一旦做了包浆并进行流通,那他就真正和那些丧尽天良的造假者没什么区别了。
他告诉我,钱币的假包浆一般都会使用一些化学手段,比如将钱币浸入盐酸或醋酸里,经过化学反应之后再将它埋入地下,过上个一年半载再挖出来,便拥有了所需颜色的包浆。或者用胶水调和绿色粉末与红色粉末,涂在钱上,就有一种类似硬绿的锈。甚至有的造假者更绝,将真的铜锈贴在仿造的钱币上,这个看起来就更加具有欺骗性了。
可真假也怕比,要细细去揣摩这些人造包浆,尤其当你见惯了真铜钱漂亮的包浆,就会感觉人造包浆简直不堪入目。甚至,如果足够细心的话,你还能从伪造的钱币里面闻到一股化学试剂或者新铜的味道。
所以,要想不被骗,先得自身硬。
真正要从古钱币的圈子里闯出一番天地,手里没倒腾过价值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钱币的人,都不敢称自己是刚入门。过手大量钱币是基础,认真研读相关著作更是重中之重。这些著作可不包括某些图册此类笑掉大牙的“雷书”。读什么样的书——尤其是工具书,这非常重要,也是一门学问。你必须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物常识,在进行书目的选择时,才能真正规避那些误人子弟、将人引入歧途的“坑爹”的书。
除此之外,还要多和钱币圈里面的老藏家进行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在古钱币圈子里面摸爬滚打三五十年的老藏家,就是一册册活教材,随便挑出来一个都能成为古钱币的鉴定专家。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抑制住自己的贪欲,永远记住“陷阱”和“馅饼”很相似。不要轻信自己是天选之子,随随便便一次捡漏,就能收获意外之财。你从小到大连彩票都没中过,凭什么认为自己能拥有这份运气和福气?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旦你没有了欲望,什么惊天大骗局对于你来说,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收藏圈》
购《收藏圈》书
◇每册定价49元(包邮)
◇扫描下面的微信二维码,直接添加作者微信下单,快捷、安全
◇邀入《收藏圈》读者群,共同探讨收藏投资与鉴赏,防范诈骗
《收藏圈:一个文物工作者的防骗手记》推广09
作者林必忠微信二维码
您的赞赏是创作者最大的动力
终结诈骗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