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们不响,一个时代退场

乐活   其他   2024-03-03 13:14   加拿大  

今年的春节档让人意外。


在电影市场和电影评分看上去都好转了的2024年,最早登上热搜词条的,竟是「盗摄元年」。



关于「盗摄」是否触及法律边缘或道德底线,公众早有一番讨论。但出乎意料的是,此次事件的局中人,也就是《飞驰人生2》的导演,却对此不发一言。


互联网原住民或许还保留着关于他的记忆。


韩寒的成名,不只是因为他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上的战绩,也不是他「七门功课不及格」的传奇经历,更是因为他在互联网流行初期,透过网络,发表的一篇篇针砭时弊的评论。


这些评论引起了网友们的共鸣,也激起大家的表达欲,和对社会现象的关心。


如今,韩寒的电影评分和票房齐高,顺利变身为「还算不错的导演」。但「意见领袖」的身份,却似乎离他越来越远。


其实在当下,「偶像」的退场显得过于正常。


这里的「偶像」指的不是娱乐意义上的「爱豆」,而是给一群人或一个时代带来深远影响的公众人物。

新世纪的第三个龙年已然到来,有些问题该被探寻:


大众偶像是怎么出现的?又是因何被淡忘的?


现在,我们为何不再拥有这样的时代偶像了?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由于人的复杂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全世界范围里也很难找到一位绝对意义上的正面案例。


接下来提及的时代偶像,或会有诸多争议,但他们在出名一刹的某个做法,或由此体现的某种品格,的确受到了主流或大众的追捧,并又以此反哺了他们所处的时代。


透过这些时代偶像,也许我们可以回味过去二十四年间出现又消失的某些时代精神。



1



1999年,人们普遍沉浸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喜悦中。


对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大家莫名抱着一份期待:期待陈旧、腐化的规则被撬动,也期待新意和生机的抵达。


想要拥有新的思想,就要使用新的文学。1999年1月,《萌芽》杂志社联合北大、复旦在内的七所重点高校,创办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试图用「新思维」、「新题材」和「真体验」,来挑战应试教育下的新八股作文。


活动刚推广,就在学界和文坛掀起了巨浪。当时只有16岁的韩寒,就是在这场全民瞩目的赛事中脱颖而出。



据传,他通过初赛,但没收到通知,赶来时考试已经结束。但既然是「新概念」,大赛自然不会太过拘泥于形式。考官拿出一张纸,揉成团,扔进水里,给这位有潜力的新人一次机会。


韩寒思索片刻,从人性入手,当场写了一篇《杯中窥人》。他把投入水中的纸视为人生本身,本来洁白无瑕,却在「社会」这盆染缸的浸泡下逐渐被侵蚀,最终失去本色,难以自救。


评委惊讶于他敏捷的思维和犀利的笔锋,随即决定授予其一等奖。这篇杂文后来也被收录在文集中,给众多读者带来了一场精神上的交锋。


而比起这篇富有新意的杂文,韩寒被关注最多的,还有他同样「脱离主流」的出身。


虽然写作获得了专家们的一直认可,但高一期末考试,韩寒因七科考试成绩没及格而留级,一年后,七门再次全挂,韩寒最终退学。



这一对比引起了大众对教育及高考体制的讨论:我们的教育,是该培养全才,还是该放大每个人的亮点,因材施教?如果不是这次大赛,文学天赋极高的韩寒注定会被教育全盘否认,这是否说明现有的教育是有问题的?


高考的意义不言而喻,对大多数没能生在罗马的人而言,它是相对最公平的出路。


但应试教育指向的僵硬标准,注定意味着一些人的“个性”会被埋没。


韩寒的成功,切实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参考:在既有的框架下循规蹈矩,或许能让你平稳度过一生,但把握住最适合自己的方向,也许同样能找出新天地。


「追求个性、挑战主流」的思想,就像是一场时代隐喻,和千禧年一同抵达许多人的心中。



2



成名后,韩寒做了专职作家,时不时在博客上发表一些针砭时弊的评论,这些时评一度让他的主页访问量达到全站最高。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思辨」这件事。


多年以后再看,那或许是符合李医生口中「健康社会」的时期。至少曾给过人这样的希望。


博客时代,每个人的声音都会得到最大呈现。转载、讨论、对喷也是常事。这些来自不同地域、阶级的思考或许会带来一些摇晃和不安,但它的目标却是向上的:集思广益,去尽可能探索出「更好」的标准。


和韩寒对比鲜明的,是网络草莽时期的初代素人:五道杠和不屑弟。


「五道杠」少年黄艺博从小在家庭的规训中长大,两岁看《新闻联播》,七岁读《人民日报》,才上初中就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发表了100多篇政见类文章。


虽然十岁出头,但坐卧言行都尽显在官场沉浸了二十年的中年官员才有的风采。


如今这种气质有了一个形象的称呼:「厅局风」。



事实证明,他父亲教育出的这一套,是专业对口的。黄艺博受到了当地的表彰,被开创性地授予了五道杠袖章,比班干部「大队长」还多两道。


电视报道后,民间的回应却远超想象。


大多数人都在讽刺和咒骂,认为好好的孩子被磨去天性,培养成了一个只会说套话,没有独立思想的机器。


在电视画面里,网友还捕捉到了一个人:五道杠正襟危坐时,朝他歪嘴表露不屑的男同学。



很多人通过他想到小时候的经历,每次有领导来检查,班主任都会让全班配合表演,上课前师生会相互问好,提问时,会的举左右,不会的举右手。


总之,把形式主义贯彻到底。


表面上,大家都是一团和气,实际上早就厌烦了这套和现实完全不符的虚假演绎。这位小男孩做的,就是他们当时心中所想,但又不敢做的事。


后来,这位男同学被网友尊称为「不屑弟」,不屑的,不是五道杠,而是它所指向的那套陈腐规则。


然而当时参与过这场辩论的人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仅仅数年之后,「厅局风」所代表的价值追求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3



声音的多元不仅体现在民间。


2001年,央视推出百家讲坛。题材涉及广泛,从历史、文化到生物、医学,主讲人也不设限。



和百科全书相比,这档节目有何特殊之处?


不同就体现在「百家」二字上,它来自一个历史学词汇「百家争鸣」,也真正做到了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研习方向的专家们各抒己见,以他们的方式,传递教科书以外的知识。


从这档节目,众多文化大师们陆续走进观众的视线。


比如易中天,他讲的历史,不只是课外知识的补充,还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历史人物的维度。



和易中天人气不相上下的是于丹。


2006年十一假期,连续七天,在《百家讲坛》,于丹结合自己的品鉴,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将苦涩的《论语》解读给大众,引起众多好评。但她也遭遇了许多质疑,有人认为她的解读过于个人化,以至于错漏百出。


某次,于丹来到北大参与讲座,刚一发言,就有学子说:「于丹没有资格代表我们。」并且要求她下场。


于丹没有制止发言,而是鞠躬、下台。


如今回顾,这种场面的确尴尬,但也难得。具体事件上的「不宽容」,体现的往往是大环境的「足够包容」。


真正的「百家争鸣」,不该仅仅停留在大家、大师的单方向传达上,受众也有去批驳、去发表见解的权力。


于丹的《论语心得》有诸多争议,很多人也因此对她的「大家」身份存疑。但只从她尊重学生声音的做法来看,这个「大家」,她绝对受之无愧。



4



春晚过去。许多人已经从「虽然嘴上骂,但还是和家人一起看」,转变为「连家人们也不会看」了。


大家宁愿去看二十年前的小品。


提到小品,就不能不提一位春晚大师:陈佩斯。以及他和朱时茂在1984年合作演出的小品《吃面条》。



在《吃面条》里,朱时茂扮演严格的导演,陈佩斯在导演的要求下一次次试吃面条的戏,力求完美,最终吃撑肚皮,进了医院。


戏外,两人同样很较真。


2000年,新世纪刚至,陈佩斯就做了一件很开天辟地的事:和朱时茂一起,将央视告上法庭。理由是,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央视下属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将他俩在历届央视春晚上表演的小品录成vcd光碟发行售卖。


放到现在,这是一件极为不可思议的事。「如何高情商解答老板问题」的帖子纷飞的当下,谁还管老板在将你的工作成果另作他用前会不会通知你?每周996有加班费拿就已经是奢望了。


更何况,陈佩斯和朱时茂面对的,可不只是某个单位的领导,而是量级已经达到最高级的官方部门。


但陈佩斯不怕。小品里的较真精神被他俩延续到了生活里。同样放到现在很匪夷所思的是,他俩居然告赢了。法院判决: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立刻停止侵权,并赔偿二人损失。


不过,这家公司始终未执行判决,反而转手就把两人给封杀了。



对于这个结果,陈佩斯始终不后悔,他接受采访时直言:一个人争取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正当的,如果自己都不能保护自己,就不该活在世上。


而另一位或许是无意间,但也将「不谄媚权威」保留下来的,还有另一位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


和现在动辄包饺子、大团圆的小品不同,赵本山的作品中,对现状的批评和揭示永远是亮点。


《策划》(下蛋公鸡)中,赵本山暗讽当时的网红炒作乱象,直指当下的急功近利心理;《钟点工》中,他饰演被孩子从乡村接到城市的大叔,和宋丹丹饰演的钟点工闹出了一连串笑话,由此展示了当时中国空巢老人的情感空虚。



而他参演的影视剧,能够更加全面地体现他的表达。


除了小品大师和《乡爱》导演,赵本山还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他主演的影视剧,依然是从农民——底层人民的视角,来揭示现实的龃龉和荒诞。


在《落叶归根》里,赵本山从东北南下深圳打工。某天,好友老刘死在了工地上,他决定把老刘的尸体带回家乡安葬,落叶归根。



手里只有五千块,那还是老板给兄弟的抚恤金,不能用,老赵干脆背着尸体,连走路带搭车,把老刘带回家乡。


刚把老刘打扮成人事不省的醉鬼,混上公交车,他们就遇上了劫匪。车上的人都不敢反抗。


老赵起初也不敢,但那是他工友用命换的钱,这样一想,又有勇气和劫匪硬刚了。


劫匪听说老赵要把死去的工友运回家,大受感动,把一车人的财务都还了回去,但车上的人刚把钱拿回来,就把老赵和他好友的尸体赶下了车。



讽刺的在后面。老赵在一家店稍作休息,吃了顿饭,却被讹了六百,没办法,只能暂时动用工友的钱。可交了钱,刚走几步,就被人追上一顿打。


原来老板给工友的抚恤金,大多是假币。


祸不单行,就在快要到目的地时,转折又来了。老赵晕倒在了半路,醒来被告知,老刘的尸体早被上面给「通情达理」地火化了。合着他这一轮轮的遭罪,全是白干。


劫匪没被抓,讹钱的黑店放任不管,连抚恤金都只给假币的工地老板还活得逍遥,破碎的只有一个农民想让工友「落叶归根」的小小梦想。


这样一连串的黑色幽默,如果放在今天,大概率会被拍成「老板一路护送,中间遇上好心人,结尾在大家的帮助下安全到家」的正能量宣传剧。


连人选可能都找好了:人设苦情但始终坚守伟光正的张译,以及从头到脚都是主旋律厅局风的靳东。


在退出春晚十多年后,赵本山依然以「念诗之王」的身份活跃在年轻人中,就在于这份接地气、不谄媚的品格。


现在动不动包饺子的小品演员们,连发个微博都是统一的措辞,哪儿能懂?



5



无论在业界、学界还是在民间,柴静都是极有争议的人物。


但她的某些客观影响同样是不能忽略的。


2003年,SARS来袭,在信息真空的环境中,作为央视记者的柴静,别着只麦克风就进了非典病房,为群众带来了一手信息。有同事认为她们在制造恐慌,也有人反驳: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2013年,柴静推出从业自白书《看见》,记录了她担任记者十多年来的见闻心得,这本蓝色封皮的书在各个书店都被摆在显眼的位置上,官媒、读者无不力捧,它也顺理成章登上当年图书销售排行榜榜首,远超当时流行的鸡汤文学,和放到现在人手一本的《肖秀荣考研真题》。


这十年来,新闻系都流传一句话,对于学新闻的人来说,没有一本《看见》是无辜的。


为何《看见》的魅力如此大?


或许就如这本书的名字,它让人们「看见」了。看见主流视角外的参差,看见这个世界的多面性和立体性。


看见,是改变的前提。


我记得书中的一个章节,沉默在尖叫。讲的是女子监狱的事。


这里的女性,大多在过去的婚姻中常年遭受家暴。某次实在受不了,反抗了一次,失手把丈夫杀了,于是就进来了。无一例外,无期徒刑,死缓,死刑。


但如果倒过来,她们的丈夫把她们打死了呢?男方关个几年,就会被放出来,接着结婚,家暴新的妻子。著名的董珊珊案,就是如此。


荒诞的是,如果她们是被陌生人杀害,对方会被以「故意伤害罪」处置,最重可被判死刑。但她们结婚了,被丈夫杀了,对方就只能被以「虐待罪」来判。



如果不是报道,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条啼笑皆非的标准。


《看见》引用了一句话:没有什么制度可以保障婚姻幸福,但应该有一种制度,来免于婚姻中的不幸。


追求「公正」似乎是每个人与生俱备的能力。这件事被报道后,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最终上了两会提案。家暴法也一步步走向了完善。


董卿在一档节目中曾对比过「医生」和「记者」的相似性。在某个层面,医生是检测人的症状,记者则是报道社会的问题。


要求记者「不要紧抓细枝末节不放,多看看好的地方」,不亚于让医生放弃对病情的诊断。


近年来,大家提起新闻和媒体,总是不屑一顾的态度,认为它们制造恐慌,颠倒事实。但苦果,也在悄然到来。


2023年,在《看见》出版十年之后,大众对新闻专业的热情陡然直降。张雪峰的一句「不要报考新闻专业」被人奉为圭臬。理由无外乎是:不赚钱,不好就业。


这个选择,指向的,或许是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些主流视角之外的,社会问题的所在,根本无法再被看见了。做新闻,也再满足不了「让环境变好」的理想和信心。



6



从旧时代的文艺作品中淘金,是创新匮乏的当下,人们习惯做的事。


但很少有人想到,最近,以旧曲新唱的方式在各个社交平台翻红的,竟是2008年奥运会的宣传曲《北京欢迎你》。


有人在评论区感慨:说不上为什么,很怀念那个包罗万象的时代。


也有人暗讽:他们这是把过去“浪漫化”了,那个时候未必多包容。


其实不必争执。包容与否,这首歌曲本身就是足够的证明。


《北京欢迎你》请来了大中华区几乎最有名的歌手,歌曲时长有限,即使是天王天后,也只能一人分一句。


但在这样的紧凑中,《北京欢迎你》还是选择让出一个镜头给一位特别的演唱者:凭借《刁蛮公主》火遍中国的韩国演员张娜拉。



选择的依据,不是她的国籍、母语、血缘,而仅仅是,她以演员的身份,和中国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有了联系。


这首歌的包容之处就在这里:它不惧怕如今司空见惯的「文化入侵」或「崇洋媚外」的高帽,而是诚实地面对了普罗观众们的选择。


张娜拉的走红并不是特例,她只是千禧年前后,对外大门越发开放的一个标志。


2005年,湖南卫视从影视行业发展相对成熟的邻居——韩国引进了《大长今》,刚一播出,就在收视率上遥遥领先了同时播出的其它影视剧。而此举,也进一步造就了韩剧热潮。



《蓝色生死恋》《浪漫满屋》等作品接连涌入,不但滋润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精神空间,也让编剧们从中汲取灵感,丰富创作主线。


共同涌入的不止有影视作品,还有韩流明星。SJ和东方神起等组合的火热,直接促进了明星们的良性内卷,比颜值,比台风,比创作。


那个时候,合作亦是常态。



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动画《瑶玲啊瑶玲》就是中韩合拍,而央视制作的《宝莲灯》也请来了韩国女演员,她扮演的角色三圣母,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初代白月光。



当然,韩国的文艺风向也只不过是当时吸纳的众多国外文化中的一环。


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来自日本的《灌篮高手》《EVA》等动画,以及英语国家的西域男孩、后街男孩等歌手,还有《指环王》《哈利波特》等欧美电影,就源源不断地被引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烂剧频出、乐坛衰落的当下,常有人怀念二十年前的内娱作品,但它们的倒退其实有理可据。


优秀的对手都被「合法」驱逐,受众根本没法「吃到」别的,还有什么必要去提高质量?


「引进来」不是唯一的时代特点,「走出去」同样常有。


《铁臂阿童木》的作者、日本动漫界的开山鼻祖手冢治虫公开表示,自己画漫画、做动画,是受到中国动画始祖万籁鸣的影响。手冢治虫最后一部作品《我的孙悟空》,同样是汲取自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


电影《红辣椒》中,主角变身孙悟空


每当有韩国综艺讽刺「中国美食贫瘠」时,日本网友总是最先跳出,他们都是在《中华小当家》的陪伴下长大的,中华美食的魅力也是经过这部动画,扎根在许多日本观众的心中。



这怎么不是一种文化输出呢?但在当时,没人会说这是「偷国」在进行「文化挪用」。


文化从来不该是封闭的。它的流通和交融,才是生命力的体现,而这,也是让它永远维持生命的唯一方式。


如今,口径中的大门越开越大,歌词中的“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却越来越让人感叹。



7



这个偶像的选择,或许同样让你感到诧异。


但既然偶像不过是人们精神需求的投射,作为时代符号的李毅当然也能称得上一代ICON。



起因很简单,某次,足球运动员李毅发言被歪曲为「我护球像亨利」,因此被广大球迷嘲讽,网友还为他建立了李毅吧。


起初,李毅吧只不过是为内涵中国足球而建立,但随着吧友的聚集,它调侃的对象早已超过了国足本身,而是沿着「内涵」的意义,以恶搞文化为载体,对文体界、社会现象进行调侃。


和如今的拼音缩写、谐音不同,从帝吧诞生的内涵文化大多以现实中的事件作为原型,久而久之成为嘲讽专用的梗,比如「你法我笑」,「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现在大家以为不必过多揣测含义的「南方小土豆」等标签,在当时的帝吧,能被以各种玩味的方式嘲讽出天际。


在大门关上前,大家能聊得远比想象中得多,狠起来,他们甚至连自己都调侃。帝吧用户还想出了一个不太文雅的词的来自嘲:屌丝。约等于人生失败者,loser。



既然是自嘲,就代表大家并不真正认为自己是彻底的失败者,而是想以此表现,小人物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旁人还多的艰辛。


内涵文化的表现力,其实也是数以万计的网友们的集体智慧的体现。


在那个年代,草根的力量,是无穷的。


初代网红凤姐是素人出身,参加节目炒作前,是超市售货员。大家追捧的企业家马云同样出身草根:两次高考落榜,最终考到英文系,在成为企业家之前,他不过是英文教师。


他们的成功,让许多人明白,努力有用。就如同当时极为流行的一句广告词,陈欧说的:我为自己代言。



草根的成功,离不开他们所处的时代。当容错率较高时,每一种活法才能都走向「光明的未来」。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才愿意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它又不是唯一改变命运的路径。


只要肯攀登,哪怕是没有渠道的微小个体,也能从最底层摸爬滚打,从草根实现阶级的跃升。


但现在,对个性的追求,对权威的不谄媚,对外来事物的包容,对个体拼搏精神的信任,都只留在了过去。


如今的一切,似乎都与曾经追捧过的背道而驰。


追求稳定,迷信主流,抗拒交融,主张从众。


但这不该怪罪到个人。


或许你会问,为何我们曾拥有过的时代精神,曾追逐过的时代偶像,如今都消失了呢?


答案很简单,人们擅长造神,也擅长毁神,神像的造就和毁坏,其实都出自于时代情绪下的集体诉求。


不知是不是巧合。在过去的2023年里,两个最有话题的电视剧:《繁花》和《漫长的季节》,都是“再回首”的作品。两部作品眷恋的旧时代或许不同,但他们都算是给一个已经落幕,但又无法拥有告别仪式的激荡年代,来了一场心照不宣的集体回忆。



希望我们和下一个全新的,但也似曾相识的激荡年代,早日再会。



THE END



本文作者

李诺米

蹦迪班语文课代表

甜到伤的玛丽苏文学品鉴专家


推荐阅读

”好皇上“通货膨胀


关注蹦迪班长

一起Disco这个世界

蹦迪班长
为文艺复兴一蹦到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