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写给年轻人:会这“三门功夫”才能胜任机关工作

职场   2024-10-29 20:35   贵州  














这是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温家宝总理办公室主任项兆伦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专门给年轻人写的一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如何较快适应机关工作,成为单位的骨干,并且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是年轻同志关心的事,一定程度上也是年轻同志感到困惑的事。帮助年轻同志较快适应机关工作,是领导班子带队伍的重要责任。我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机关工作实际,就年轻干部如何较快适应机关工作讲些想法,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适应和胜任机关工作,要有三个基本能力:准确简洁、逻辑清晰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严谨细致、干净利落的办事能力,善于沟通、商量办事的协作共事能力
一、表达能力。
就是要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把构成事情的各个要素以语言通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要练就的一个基本功。有一个管用的训练办法,就是在向上级汇报前,先向自己汇报一遍,用5分钟时间把一件复杂的事情讲清楚,把你了解的情况和你的看法表达清楚。尤其是随着资历加深、职务提高,需要汇报的事越来越多,很多场合往往需要汇报人在几分钟内把一件事汇报完。这就需要大家具备准确简洁、逻辑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这个习惯,你开会发言、讲话也会比较简洁,不会东拉西扯,不着边际,长篇大论。
从书面表达能力来说,写出来的稿子一要自己没有疑问,二要经得起上级和别人问。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看了一个稿子,找起草人来问一问这一段是什么意思,然后他给我解释一番,我听明白了,就说你把刚才解释的话替换进去,稿子就写清楚了。你可以来跟我解释,但我们很多稿子是要往上面报的,要经过多位领导,你写一段看不明白的话在里面,难道每位领导那里你都去解释一番?再者,好的稿子应当一目了然,不需要解释。
稿子不仅要经得起问,还要能讲。好的稿子是可以讲的,给别人念一遍,大家就听得一清二楚,这是最好的稿子。写出来的稿子不应该只能看、不能讲。如果稿子要反复看才能弄明白,就是写得太复杂了。因此,一个基本的要领是,我们一定不要“写”文章,而是要想象成自己是在当面跟人说。把当面说的语言组织成书面的文字,这样讲清楚也就写清楚了。因此,写文稿首先要会讲文稿。当然,写文稿之前,还要把情况吃透,搞清楚。总之,提高表达能力需要做到:搞清楚,想清楚,讲清楚和写清楚。做到这几点,除了逻辑思维、写作能力,还取决于工作基础,取决于你对情况的掌握和工作的细致程度。
文字表达能力,还有个政策素养和语法修辞基本训练问题。文稿从司局报出,经过一定程序,有的会直接成为国家机关的正式文件,有的会成为有关文件的重要内容,从而成为指导全国某方面工作的重要政策或工作要求。从内容上说,要成为政策或工作要求,就必须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部门和地方的实际情况,能够解决问题,经得起历史检验。从文字上说,要体现国家机关文稿的水准,让人一看就是国家机关的水平。高水准的文稿首先要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逻辑不通,辞不达意,乃至标点符号错误都是不容许的。点此加群
二、办事能力。
要做到严谨细致,干净利落,关键是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即谋划在前、请示在先,记录在案、办细办实,报告及时、事后总结。
1、谋划在前。做任何事情,先把“怎么做、怎么开展”想清楚、理清楚。我们很多工作要搞工作方案。如办会要有会议方案,遇到重要的会议,对每个细节、每个环节,每个人负责什么事,都有详细的设计,有一个组织工作方案,各项工作都要按这个方案有条不紊地展开。
2、请示在先。这里有两个重要环节,第一是接受任务环节。接到一个任务,要立即做个确认,是不是准确领会了任务、意图和目的。如果没搞清楚就去做,结果不仅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是南辕北辙,误时误事。因此,做事前一定要先把意图吃透吃准。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简要复述。上级给你部署一件事,你按照自己的理解,对上级简要复述一遍,交代的是不是这么一个任务,我这么理解对不对,请上级确认,这样就可以确保起步正确。第二是执行任务环节。遇到重要事件或新的情况时,一定不要轻易自作主张,而要在办妥事情的同时及时请示报告。请示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请示的时候要提出自己的建议,你准备或你建议这事该怎么办,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交给上级。二是要把握好轻重。在执行过程中只有确实重要、需要请示的事才请示,而不是有事没事、大事小事都去请示。好比你受命去攻一个山头,你不能已经攻到半山腰,又跑回来问这样攻对不对。
3、记录在案。接到每一个指示、电话,向别人转达每一个指示和意见,任务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要记录在案。记录既是为了备查,也是便于日后总结。
4、办细办实。就是注重细节,注重环节,工作到位。发现的每一个问题,可能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想清楚,想周全;每一个任务,每一个环节,都要分解到责任人,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事事有人检查。如果这个环节只有你负责,你更要想到这个环节的方方面面,办细办实。
5、报告及时。这里也有两个要点:一是及时报告。你如果是新调进来的,上级交给你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往往心里并不踏实。你及时用三言两语报告一下重要的工作进展,上级一听,办的路子是对的,他心里就踏实了;办得有些偏差,及时给你指导,就可以马上调整,少走弯路。同样,及时报告不是随时报告,不是不停地报告自己正在做什么。你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是最好的报告。二是按程序报告。基本要求是不越级,不越权。如果情况紧急,需要越级向上报告,你也要把有关情况及时告知你的直接主管上级。另外,出去开会要把会议材料带回来,没有材料也要有一个简要的口头或书面报告,不能参加了就算完了,上级也不知道你去开的这个会到底是什么内容,哪些事是与本单位有关的。
6、事后总结。要养成打一仗总结一次的习惯。总结可以加强经验积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也可以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理性,更加规范,不断创新。
三、协作共事能力。
这是把事情做好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一是要商量办事。不仅要善于跟同事商量办事,还要善于和其他单位商量办事,更要善于跟下级单位和下属商量办事。下属习惯于接受指令而不争论,和下属商量办事最重要也最难。我们承担的绝大部分任务需要许多人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完成,基本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只靠一个人就能做的,没有协同配合不可能把事情办好。善于沟通,不仅能得到别人的支持配合,还能吸取别人的经验智慧。不愿意与人沟通,或者让人觉得不好合作,不仅得不到别人的配合,一旦出了问题、遇到难题,也难以得到别人帮助,最后是既贻误工作,也妨碍自己进步。
二是要互相补台。这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乐见他人成功,乐见他人把事情做好,分工以内做到位,分工以外不插手,别人的事情多补台。帮别人补台,当无名英雄,时间长了,终究会让人看到你的为人,最终结果是大家都愿意为你补台。再能干、再聪明的人总有疏漏的时候,做好工作总是离不开别人帮助,离不开别人补台。 点此加群
另外,还要养成守纪律、守规矩,钻研业务、勤奋学习的习惯。
 一、守纪律、守规矩。任何单位都有个保密纪律,就是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还要注意不该交往的不交往,这也是保密纪律中最容易被忽视、又特别需要引起警惕的一件事。要按规矩办事,不掺杂私人因素,有透明度。
二、钻研业务、勤奋学习。现在对干部的训练中,有形的培训是各种规章制度、专业读本、操作指南、业务培训,加上上级和同事的传帮带。无形的培训是工作环境的熏陶和处理事务、办文办会的磨炼。从我们自身讲,从事一项工作,就要当这项工作的业务能手;在一个岗位,就要建成放心岗位;管一个部门,就要建成放心部门。从钻研业务来说,除了理论政策文件学习,还有几条非常重要,一是要把业务书籍当案头书,经常看,带着问题看。二是要研究性地做工作。接到一项任务,要把任务当作问题来研究,在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了解熟悉情况,掌握和改进工作方法。三是要眼中有活。要注意发现问题,主动找问题,看到问题不放过。如果同样的问题一再出现,就一定是有一个规律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找到这个关键点,再去下工夫,就可能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四是多读书。一年要读几本理论专著,只要坚持下来,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附:机关办事之道
办事,是机关的重要职能。办事水平,体现机关人员素质能力,办得好,说明能力强,素质高。与撰文相比,办事似乎更难:撰文,一次不行,可以修改;而办事,弄砸了,无法挽回。把难事办成、好事办好,必须思考谋划、殚精竭虑。
要厘清任务。办事情,大体有“三要素”:办什么事;什么时间完成;工作要求成果是什么。对此,机关人员要冷静清醒,心中有数,明明白白。这是办好事的前提。在接受任务时,要聚精会神聆听机关领导安排,随时记录交办的事项,把领导意图搞清楚。
在领受工作中,不清晰的要询问,一般不轻易发表看法。对繁杂事项,要认真梳理,提出“执行方案”,请机关领导定夺;对简单任务,要加以“发挥”,让领导认可;对难度大的事,不要提否定意见,可以在领导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加以丰富完善。
要深钻细研。百闻不如一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办理权。
办事,机关人员要首先做一个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身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摸清底细,了解情况,拿出有分析、有建议、有见地的意见。办好事情的标志:科学性,周密严实,不留“空”
可行性,符合实际,清晰明确,不留“难”字;适用性,符合政策,规定和群众利益,不留“患”字。
要筹划战略。在接受任务后,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制订战略,是最要紧的。无论啥事,有无把握,怎么推进,都要根据安排,思考判断,想一想办的是什么样性质的事,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形的事情?想一想是常规的事,还是突发的事?想一想任务与平时的工作有哪些异同?这些,都要在自己的脑海里过滤一遍,然后根据实际,借鉴以往做法,参照别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坚持利利相交取于大、利弊相交取于利、弊弊相交取于小的原则,严谨提出目标、战略、思路、制度。
要明细举措。措施,是把战略变成现实的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桥”和“船”,决定着速度、进度、效果。要准确把握领导意图,认真思考,仔细求证,详细研究,对事情究竟怎么办理,包括举措、细节、事项、效果,都一一勾画好。
有些事情是难以预测,有的潜在因素一时发现不了,有时正常情况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数据不要太精确,效果不要订太高,要留有余地。在办事过程中,一定要想一想:是不是符合政策规定要求,是不是达到时限要求,有木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有木有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明察眼前的事物,觉察近处的事物,洞察远处的事物,办事才有坚实基础!
把大事分割成小事
大小,是相对而言的。一事当前,以为是小事,没有去做,又出现另一个事,觉得还有大事,就轻易放弃,周而复始,结果只能是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在大小上,稀里糊涂,办砸了锅。这是极为错误的。
要大事着眼。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曰大局之大,胸有大局,胸怀大局;二曰全局之大,一个地方、一个领域的事,对全国意味着什么,一件事、一些事放在全局意味着什么?机关工作人员,要拥有开放的理念、宽阔的视野、大气的作为,谙熟大事,把握大事,着眼大事,做实工作,破解难题。
小事是大事的基石。小事做不来,把大事办好,那是一厢情愿。耐心做好小事,才能干出大事。哪怕别人不屑一顾的杂事琐事,或者毫无意义的事,机关干部,也要做得津津有味。
比如,值班轮班、会议通知、座签摆放、后勤接待、打水扫地,说起来都是小事。不过,稍有不慎,就会捅漏子、惹麻烦、成大事。一旦有机会做事,无论大与小,都不慌不乱,缜密思维,胸有成竹,考虑周全,周到安排,措施得力,努力把事情做得完美些。
要融大贯小。“润物细无声”。大就是大。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作用就是大。一定要盯住大事业,抓住大事情,牵住大事件,集中精力把大事办好。
无论必做的事、改进的事,还是正常的事、特殊的事,要注重积累,掌握技巧,丰富能力。时间长了,便成为一种风格。遇到大事时,就很自然地考虑如何做,当断则断,当做则做。要积小成大。大事与小事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难易、重要程度相异。
机关工作中,有众多大事情,更有无数小事情。小事连着大事,小事构成大事,小事成就大事。把大事分割成小事,小事做好了,与大事便融汇在一起了。 点此加群
轻重缓急
就是对事情的性质、轻重、顺序,做出准确判断,有序安排,一一做好。对于急事,要先急办不耽搁;对于缓事,则可等等放一下。要抓急不放缓,该做的事情,就努力做好。
要科学排序。在战略上,注重整体把握,统筹兼顾,分清轻重,弄清哪些是急事、哪些是缓事,先办哪些事、后办哪些事;在战术上,坚持重点突破,先急后缓,依序而行,集中精力办哪些事,按规定照常办哪些事;干净彻底办哪些事,顺其自然办哪些事;在主体上,根据职责,审事度人,按章行事,确定事情由谁去办,哪些事必须亲力亲为,哪些事要亲力不亲为,哪些事既不亲力也不亲为,有条不紊地推进。排序,就是优化办事结构,就是应用系统原理啊。
要急事第一。工作中常会遇到千头万绪、众多繁杂的情况,这就需要把握轻重缓急。不论是政务性还是事务性工作,要把最重要的记下来,按重要程度编上号码,把最重要的排在NO.1,依此类推。将大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不要迷失在看似紧急的、次要的事情中。
要缓急适当。急事急做,当然对;有时急事缓做,也未必错。事情是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有机系统,又处在与其他系统紧密联系中。机关固定式、程序化、模式化工作多,然而,意外的、突发性的事情也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机关人员都要用一颗平等的心对待,对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
在推进过程中,要进行“上下、左右、内外、正反、纵横”立体思考,把握主体、客体和中介要素,都是什么,然后再去作为。有时,紧急的事情,未必就是重要的。在做事的时候,要根据帕累托法则,将80%的时间与精力,放在20%重要的人和事上。面对某件事时,按能否不做,可否让别人做,如果一定要自己做、能否用最简单的方法做。

在根据授意、处置突发性事件时,要大胆往前站,边请示领导同志,边协调相关单位,边组织力量处理,决不能手足无措,尽最大努力把事情解决。



老秘叔
说工作技巧,谈职场经验;关注并常读,升职不用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