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集萃复习链接:
前两天,武夷茶又火了一波。
明清时期一条联通中俄两国的国际商道,以武夷山为起点,把武夷茶通过这条商道,经江西后由水路入中原出蒙古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送往俄罗斯千家万户。
▲喀山金砖会晤上提到的以武夷山为起点的万里茶道路线图 / 图源网络
有机岩茶集萃本期内容,去到的山场就是在这条国际贸易古道陆路途经的地方,早在2019年这里就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比起万里茶道在朋友圈刷屏,10w+的点赞,这条古驿道,可能是我见过最落寞的国家级文保单位……
▲驱车行驶在荒草淹没的路上
岚谷乡岭阳关古茶园
岭阳千古雄关下的古茶园
岭阳关,是盘踞武夷山脉的一大雄关,峭壁重崖山峦叠嶂,像匍匐深山裂谷中的藤本植物延绵不绝,又有了绵阳关的别名。
▲岭阳关关口,一道在战乱和风化下不断翻修的石门,一旁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地势险恶又是连接闽赣两省的重要关隘,载入了明清顾祖禹军事巨著《读史方舆纪要》。
“分水、温林、岭阳,商旅出入,恒为孔道。太平时车来人往,络绎不绝。战乱时则戎马倥偬,旌戟排空,道所居塞。”
▲八闽雄关岭阳关顶,群山掩面山峦叠嶂,又有“绵阳关”之称
当年的万里茶道,武夷山通往江西的运输方式,有船载的水路也有挑夫马驼的陆路,陆路大多就从横亘在武夷山西北部的几大关隘通过。
当地流传着一首《岭阳谣》,唱道“岭阳关哟,像扁担,一头挑江浙,一头挑崇安。”
▲岭阳关古驿道,驿道宽约七尺,可容三人并行,沿途我们还能看到来自关外江西农户牛群留下的粪便
茶路商贸的兴盛,也带来这条商路周边经济的兴盛,过往商旅不绝,村落农民也开始在山中植茶制茶。
带我们进山也是本期的山场主人阙东和,抵达山中平地的工棚旁时告诉我们,早年这里是山中原住民的居所,1989年生产队拆迁才到如今岭阳村村落中。
从工棚往前五华里就是江西,当时洋布、鱼货和茶叶、土纸、闽笋等生活用品都是通过古关隘来往。来往的挑夫到此,就会留宿,睡在大通铺中,如果自己带米就只收几毛钱的住宿费,当时称作客仔铺,可以说是中国民宿最早的雏形。
▲山中还保留着当地原住民的建筑遗址,在图中的桃树旁有一座单孔古石桥,仿佛能看到当年客栈茶馆、小桥流水,商旅走卒络绎不绝的熙攘景象
“奉文禁山不许私垦,天启六年。”在岭阳关半山风雨亭下,古驿道旁的荒草堆中,有这样一个摩崖石刻。
天启六年,是公元1626年,从文字信息可见,当时山中已经开始大面积开荒种植茶树,甚至有可能开垦过度造成了水土流失,所以政府进行了有效管护,并设立此碑。
这是岭阳关古茶园最早能追溯到的文字记录,距今至少400年的历史。
▲“奉文禁山不许私垦,天启六年”
阙东和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时期,当时游击队能够在这边生存下来,就是倚靠周边山上采集野茶,制成红军茶,再卖到江西白区,换取食盐、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和战争物资,这片古茶园也是为中共苏维埃生存做出贡献的。
▲半山风雨亭,驿道旁的山坡上均是古茶园
“解放以后,在这边打游击的队长,后面当了崇安县的民劳科科长,59年安排整个乡镇在这边种茶,当年就有万亩茶园之说,而这万亩之中,一半是新开垦种植的,还有一半是复垦出来的古茶园。
从那以后,岭阳关古茶园再次成为崇安县出口茶叶的主要基地。”
▲2006年阙东和承包下这片茶园后,在山中还种植了一部分的肉桂、水仙,奇丹等品种
到了80年代,茶园再次抛荒,只有村里的原住民闲暇时候到山中采些茶,做成炒青绿茶拿到赶圩集市上少量售卖。
如今在半山亭眺望下方峡谷,可以看到梯形层叠的古茶园,扰扰马足车尘又风雨凋敝,似乎完全融入这片大山的肃穆、祥和……
八闽山水阙东和,
一个重返大山的“北漂”
阙东和岚谷岭阳村人,此前在北京做着贸易生意,2006年政府重整岭阳关古茶园拿来做招投标,阙东和就是在这时期将茶园承包下来的。自此,就专职和这片大山打交道。
管护茶山,办厂制茶销售,除了日常带朋友领略这雄关的壮阔,每年都会义务接待十来批的游客,导游,讲解。
▲山场主人阙东和
以白米落锅景点为水泥公路的结点,往后一个小时的车程里,都是在仅容一车通行的芒草碎石泥道上颠簸行进,山峦沟壑蜿蜒,脚下是近千米的深谷。
武夷山脉是闽江水系与江西鄱阳湖水系的天然分水岭,行车趟过山涧淹没的流水旁,就竖有一块“闽江源”的摩崖石刻。
阙东和停车,熟练地从一旁草堆中拿出一根三米长的竹竿,疏通淤泥流沙碎石淤堵的河道,直到路面没有水流。
▲闽江水系的源头,阙东和正在疏通河道
一路上给我们介绍这条包浆古道上的风雨飘摇、世换时移。有文献记载的,有村民口诉的还有他自己亲历的。
作为闽地咽喉要塞,是战争关隧,也是商旅通道,你可以听到千年前的残甲折戟短剑,马革裹尸荒野;又或是文人骚客游人学子途经此地的纵情欢歌;亦或驼铃声声,商旅挑夫在雄关漫道上的“崇安担”,挑出明清时期中国东南商贸的一条“扁担经济。”
他会耐心地介绍茶树的生长情况,与草木、茶药共生,葛藤、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荞麦是茶树周围的常见植被。
▲和茶树共生野荞麦,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茶籽在风吹鸟叼下,虽生于石缝中,但土壤有足够的肥力供给,茶树又有自身的抗逆、进化生长能力。
阴阳潜移,春秋代序,近百年时间中能够存活下来的树势多数能长到小乔木的姿态。
▲在溪流中心的石缝中,虎杖和茶树同生共长
岭阳关关口旁,有一棵树势高达6米的野生茶树,阙东和给它命名为岭阳关一号。
去年冬,低温环境下冰凌把茶树压塌,等我们在看到这棵树的时候,五六株较大的分支已经贴近地面,向四周匍匐生长,以另一种形态再次新生。
在这里可以直观地看到生命的韧劲和历史的厚重。
▲岭阳关顶,阙东和命名为岭阳关一号的茶树
为配套申报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闽赣古驿道就入选通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年阙东和在山中还兼职文保管理员的岗位,还拿到了2024年度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最美文物守护人”的称号。
▲岭阳关古茶园和国宝级单位岭阳关古驿道在同一个区域
其实,不要说亲身走进古茶园了,光是从拍摄的图片、视频就能看出他生态的说服力,但是早在2012年阙东和就拿到了这片茶山的有机认证,并且在接下来12年的时间中连续拿到有机认证。
另一方面,这十年恰好是岩茶的井喷期,有机岩茶却完美地避开了这波红利。从经营的角度上这片山场也并没有给他带来收益,让我们好奇的时候,这十余年让阙东和坚持的动力是什么?
▲八闽山水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就像旅游的经典套路一样,来都来了”阙东和玩笑地说,“做到第八年的时候我还和中农认证的老师说,‘老师,八年了,抗战都胜利了,我们都还看不到曙光啊!’”
转而,又宽慰地说,“比起早些年做贸易年年心里没有数,现在相对来说会稳定一些。前阵子天我还和管山的工人说,我们相对来说压力还是小的,不要交租金,工厂、基地都是自己的,就是多花人工成本,工人也都是同乡老百姓,每一年工资都是发给他们。”
▲在山中工棚旁的茶园
“钱虽然挣得不多,但我们至少还是有收获的,抬高一点说就是做一项事业,这个东西在我手上至少没有除草剂进去,有钱就请人工多除几次,没钱就少除几次,至少他是安全的。”
“我们跟全国的有机农场主做的交流会比较多,至少我们自己吃的东西要有保障,我买的海鲜、苹果、梨都是有机的,都快形成一条有机货品贸易了。”(笑)
▲山场主人阙东和
虽然是千亩的茶园,但是平均亩产只有六七斤。要产量就不得不施肥,施肥就容易吸引虫子形成病虫害,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沿途进来,我们是在芒草丛中穿行的,更别说在茶园中。阙东和说生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自救,他自己长出来的抗体对他是一个最好的保护。草没有除得这么干净,虫子也可能觉得边上的草更鲜嫩更好吃一点,所以并没有什么病虫害,蜘蛛也是一种对虫害的天然防护。
在这个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就是已经形成了抵御外敌的能力,生存不下来的已经灭掉了。
阙东和说这么多年下来自己也乐此不疲,没有接待的时候,自己也会到山里走走,拍拍视频,然后开车返家。
其实,就像丰子恺说的那样,人生是在“渐”的法则中运行的,物类的衰荣生杀,由冬移向夏、由夏移向冬,无不暗合这一法则,而我们能做的是抬起一条腿,再有抬起另一条去跋涉的耐心。
来自岭阳关古茶园的大红袍
山场历史底蕴再厚重,茶树种种质资源再丰富,茶树的木龄再老,作为一泡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它品饮价值本身。
Y老师发现,在高山区域做茶是有条件局限的,比如昼夜温差大,到了下半夜高湿度和低温环境不利于茶叶的走水,很容易出现生青或者过熟的红茶味。
▲南茶北米,高海拔地区适宜产出的水稻品质一般来说会更高,我们去岚谷乡时在9月底,部分水稻已经接近成熟了
阙东和早些年工艺也是一直在摸索的阶段,一个产业的灵魂还是要有年轻人,这两年茶业行情好了不少人回来做茶,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特色,要摸清它的脾气才能做出特色。
其实,这一带的山场和气候条件,是能够孕育出内质足够丰富的茶滋。
阙东和分享的是一泡2021年的大红袍,也就是岭阳关古茶园中茶树种群制成的大红袍。和我们平常和岩茶常说的前几道是工艺香、中段是品种香,尾段是山场味不同,它的风味结构入口就是一片森林。
这种森林感让人很难去把握它的气息细节,对花香、草本、乔木、落叶,甚至土壤的气息表现都不偏不倚。与其说是一部完全配合感官节奏的经典好莱坞电影,它更像是一部记录群像的现实主义电影,森林万物的总和构成了它本身,没有细节,却又全由细节构成。
干茶带着一些微微的酸感和草木灰的味道。
▲2021年岭阳关古茶园大红袍
奇种很叛逆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会有很直接的香气袒露,以至于很多领略过它的茶客如过客,很难形成记忆点。但这泡奇种不同的是,盖香上虽然仍保留它傲慢底色,但香都在水里妥协了。
糖浆般带着丝质的甜稠中扯出满山野花的香甜,像一群蜂蜜在采集花蜜一样,带着阳光味的粉扑扑的花粉晶莹地飘洒在空气中。
与此同时奇种的味道四溢,并且和我们常喝到的奇种味略带的清苦不同,它像是带有韧劲的老树皮和踏入森林野菜溢出来的芳香,把充盈在口腔的甜一直输送到喉底。
再次揭盖,是没法闪避开的清凉,像山中飘渺的雾气一样,凉得让人一哆嗦。
随后又是草药、木本植被气息,一种没有经过驯化的原始力量再度让口腔的每一个细胞伸展。
▲海拔千米的山脉阻隔了北边吹来的风,给南面山创造了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条件,茶汤是清甜的,就连山中的竹笋都更清甜
它的森林气息是慢慢渗入的,就像人走入森林第一眼肯定是满眼绿意,又一眼发现细节,再回头望去,回味无穷。
这是岩茶审美维度中,又一种高级的生态感。
岩茶吸引人又让人在这快餐式时代氛围中无奈的地方,或许就在于他有太多的内容、太多的丰富性可以去挖掘,也许是流行的阵风,也许是历史轴轮递来的回旋镖。
“君知天地中宽窄, 雕鹗鸾皇各自飞”,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欺。当走过了小山头、走过了大师风,也许,某一个周期是有机岩茶的市场新机亦或是脱离了有机这个概念,这份跋涉的事业终有一天也会他迎来翘首以盼的曙光。
有机岩茶·集萃
10月29日 20:30
独家专题 100份限量分享
特别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
岩茶教室年度赞助合作伙伴
YANCHA
今日互动话题
YANCH
你有喝过武夷山高山区域的野生群体种吗?好喝吗?
岩茶教室到底是做什么的?
YANCHA
-END-